1976年初,周总理刚与世长辞不久,毛主席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四人帮”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当时的局势可以说异常严峻。
就在此重要时刻,重病在身的毛主席作出了两个重大决策。
第一:由华国锋同志担任第一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第二:让陈锡联代替叶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陈锡联
这两个决策,事后来看,可以说极为高明。第一个决策,此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名叫《1976年华国锋任代总理,四人帮:如何登报?主席:去掉一字加两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里不做赘述。
今天具体来讲讲第二个决策,当时中央军委的工作,有叶帅负责,可以说以叶帅的资质和能力,十拿九稳。
为何毛主席在这关键时刻,要“夺”了叶帅的军权,让陈锡联“取而代之”呢?其实和对华国锋同志的任命,有着扶大厦之将倾的异曲同工之妙。
1976年,新中国走上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如若不能处理好其中关系,毫不夸张,历史可能会就此改写。
毛主席自然对于眼前的局势洞若观火,对这片土地、人民爱得深沉的毛主席,此刻心里生出了忧虑。尤其是周总理的逝世,给他带来了沉痛的打击。
作为国家掌舵人,他一直在思考中国的未来,对“四人帮”尤为关注,主席曾多次警告过“四人帮”,不要搞“帮派”,也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我死后,江青会闹。
而彼时的“四人帮”,虽然只有四人,但一个是副主席,一个是政治局常委,一个是毛主席夫人,一个则手握宣传部,是为吹鼓手,他们的能量不容小觑。
或也是基于这些种种因素的考虑,当时毛主席决定推出华国锋,把他的身份提高到了“四人帮”之前,在政治上压了他们一头。
之后便是考虑军权问题,毛主席一直强调“枪杆子出政权”,军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为立国之本。
原本由叶帅掌管,是再为合适不过了,可当时叶帅已经近80岁高龄了,身体状况并不好,恐无大的精力去主持军委工作。
而放眼望去,当时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既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是军委常委的只剩下:汪东兴、王洪文、张春桥和陈锡联。
汪东兴此时负责中央警卫工作,而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又属“四人帮”,最终毛主席再三考虑,决定将三军指挥权交给陈锡联。
在任命之前,毛主席说了这样一句话:
“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其实很有深意。
陈锡联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屡建战功,曾凭借夜袭阳明堡战斗,一举成名。
那是1937年10月,陈锡联带领八路军769团在滹沱河南岸打游击,时常发现有日军飞机从上空掠过,为此他多了几分注意。
通过对敌机起降的观察和分析,陈锡联敏锐的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日军的机场很可能就设在这附近。
想到这,陈锡联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日军机场就在附近,如果能带队前去摧毁,那势必能很好的打击日军嚣张气焰,也能缓解兄弟部队的压力。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陈锡联找当地老乡询问,果不其然,日军确实在附近的阳明堡镇设立了一个机场。
陈锡联欣喜不已,决定实施自己的想法。
为确保万无一失,陈锡联带人反复前往侦察,掌握了日军的规律,于是制定计划,夜袭机场。
10月19日傍晚,陈锡联指挥部队连按计划,摸到了机场外围,他们的目标就是机场上那24架敌机。
不料,就在准备行动之际,有日军哨兵发现了动静,日军叫喊着,惊慌失措的日军,朝动静处盲目扫射。
见状,陈锡联让部队迅速从两个方向同时向机场发起猛攻。
因为事发突然,日军毫无招架之力,不到1小时,八路军便将24架敌机全部击毁,并打死打伤日军100多人,然后迅速撤离现场。
阳明堡大捷很快传遍全国,陈锡联也成为大英雄,被国人所熟知。
在作战中,因为时常冲锋在前,作战勇猛,他在军中被称作“小钢炮”。而随着参与的战斗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响。
久而久之,在军中,有了一定的威望,曾受到过毛主席、邓小平、李先念的高度评价。
陈锡联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延安,当时陈锡联被安排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入学校。
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文化,从不懈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概念,会主动虚心向老师或战友们请教。
有一次,陈锡联在读毛主席的著作,遇到一处概念,始终不得其解,于是就跑去毛主席请教。
第一次当面向毛主席请教时,陈锡联很紧张。
当他走进毛主席的窑洞,毛主席见了他,便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常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说:“哦,你就是陈锡联,我听说过你的名字。”
陈锡联不好意思的笑着,之后毛主席又和陈锡联闹起来家产,当谈到学习时,正好陈锡联结果话茬,向毛主席请教。
自此,毛主席也记住了陈锡联。
1950年初,当时中央军委作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决策,在任命兵种领导机关时,空军想到了刘亚楼,海军想到了萧劲光,炮兵司令由谁来当呢?
毛主席想到了陈锡联,任命其为军委炮兵司令员。
刚一上任不久,就奔赴朝鲜作战,为抗美援朝作出贡献。炮兵部队在他的带领下,也逐步壮大了起来,成为了国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毛主席此后也一直惯称他为“司令”,而陈锡联也是个资深“司令员”,在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共当过28年司令员。
邓小平是陈锡联的老上司,对于陈锡联,邓小平也是赞许有加,曾当面称赞他:“你能打仗,是个将才!”
1938年3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取得山西神头岭大捷。
在战斗中,769团未能充当主力部队,故而取得的战果并不大。因此,陈锡联泛起了嘀咕:“光啃骨头,没有吃上肉!”
这话很快传到了邓小平耳朵里,笑着说道:下次让他吃肉,但啃骨头的劲头不能丢!
很快,吃肉的机会就来了。当时日军进占临汾,河北邯郸到山西长治、临汾的公路,是日军后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线。
刘伯承、邓小平商量后,决定在响堂铺公路南北交通线上设伏,由谁负责歼敌呢?这次邓小平第一个想到了陈锡联,于是让769团和771团作为此次伏击主力,主要负责歼敌,772团负责打援、掩护。
769团在陈锡联的带领下,打了一场大胜仗,号称“响堂铺之战”。
战后,邓小平称赞:“陈锡联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
此后,陈锡联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因作战勇猛,让日伪军哀叹:“陈部变得越来越硬了。”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困难重重,当时邓小平考虑到刘伯承身体缘故,于是提议让他在外围作战。
刘伯承起初并不同意,邓小平知道这是刘伯承不放心,于是说道:我是书记,是政委,这个事就这么定了。
随后说刀:况且,‘三陈’(陈锡联、陈赓、陈再道并称“三陈”)我已经留下了‘二陈’!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可见,陈锡联很受邓小平的器重。
除此之外,李先念作为党内声望很高的老一辈,对于陈锡联,他也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1933年秋,当时红四方面军攻打四川达县时,李先念任第30军政委,陈锡联在其麾下任第263团政委。
由于陈锡联骁勇善战,几乎每战必胜,为此李先念提及陈锡联,多次评价他“打仗数第一”。
由上诉种种,陈锡联在军中还是很得人心的。
可以说,毛主席那一番话,其很好的概括了陈锡联的资历和能力。换句话说,他陈锡联是有这个资格去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可以很好的团结人心。
故而这个任命,可谓是用心良苦。
就在毛主席传达了这个指示后,同一天里时间里,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一号文件,传达了由陈锡联同志代替叶帅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任命。
而事后看陈锡联的行为,可以说让陈锡联掌握军权,这一决策确实非常高明。
陈锡联在掌管军队后,一直谨小慎微,并不骄傲自大。一应大事,陈锡联还是会找到叶帅沟通、商量,而后再做决定。
另外,陈锡联对于“四人帮”其实也早有所警觉,曾两度和李先念谈及此事。
在1976年春夏之交的时候,他就曾和李先念谈及过此事。
当时,李先念饭后,来到北海散步,恰巧遇到正在钓鱼的陈锡联。
李先念作为陈锡联的良师益友,陈锡联对其自是信任有加,两人寒暄过后,陈锡联或是感慨当时时局,突然对李先念说道:
“那几个人(指“四人帮”)怎么办?要想个办法才行。毛主席不让他们搞‘四人帮’,他们照样搞,政治局一开会就吵架,江青打头阵,搅得政治局无法正常工作。”
一下语出惊人,李先念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关系,于是说道:这儿不是谈话之处。
接着提醒陈锡联:“办法总会有,你还是钓你的鱼吧。”
可见,在毛主席病重时,陈锡联便有了这个担忧。
而在毛主席去世后,陈锡联越发担忧,再次和李先念提及了此事。
据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后来回忆:
李先念与陈锡联在为毛主席守灵时,有一次,李先念去洗手间,陈锡联也跟随其后。在洗手间里,陈锡联对他说:‘那几个人可能要动手,要当心。’
李先念当即急忙摆手不让他说下去。
与此同时,叶帅、华国锋等人都有了这种担忧。
没多久后,华国锋便找了李先念谈话,之后李先念秘密造访叶剑英住处,两人坐定后,叶剑英问父亲:“你是来公事奉命,还是老交情看望?”
李先念回答:“都有!”
为了谨慎起见,两人商议接下来说的话,用笔写,然后烧掉。
其间,叶帅写了陈锡联的名字,然后在其后面打了一个问号。
李先念心领神会,在后面写到:“完全可靠,请放心。”之后又简要说起了陈锡联两次同他谈话的情况。
叶帅点了点头,心里更有了底。
最终,在陈锡联、叶帅、李先念以及汪东兴等老同志的协助下,华国锋彻底粉碎了“四人帮”。
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的这一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极有先见之明。
而这其实也是基于对陈锡联的了解,就如在1999年陈锡联病逝后,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所发表一篇怀念陈锡联同志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陈锡联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无疑这其实也是毛主席的英明之处,知人善用,高瞻远瞩。故而总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