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同学聚会,听说班花晓琳又分手了。
这已经是她今年第三次被"优质男"拉黑,
原因竟是她要求对方必须在北京三环内有200平婚房,
却对自己月薪五千、靠信用卡分期买轻奢包的现实绝口不提。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奶茶店老板的金句:
"自己住着合租房天天点外卖,还指望霸道总裁开着玛莎拉蒂来娶你?电视剧看多了吧!"
我表舅妈在婚介所干了十五年,
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个身高160、体重180的姑娘,坚持要找185以上八块腹肌的投行精英。
她拍着登记表跟我说:"这些姑娘的择偶标准就像超市打折标签——自己贴着'临期处理',非要等个满汉全席来买单。"
后来这姑娘耗到37岁,最后嫁了个同样圆滚滚的面馆老板,现在两口子守着祖传的牛肉面配方,分店都开到第五家了。
朋友小薇的故事更让人唏嘘。
她38岁离婚带娃,天天在相亲软件上筛选"年薪百万、有别墅豪车"的男士。
有次遇到个自称上市公司高管的海归,结果见面才发现对方开的是租来的保时捷,公司注册在城中村的自建房。
她红着眼睛跟我说:"我就是不甘心,当年好歹也是系花..."
可她似乎忘了,当年追她的篮球队长现在已经是健身教练,
而她自己的瑜伽卡办了三年还没撕开塑料膜。
婚恋市场其实比菜市场还现实。
我家楼下超市王姐看得最透:
"挑对象就像买菜,你得先摸摸自己兜里几个钱。自己拎着蔫白菜,就别指望换人家刚空运来的黑松露。"
这话糙理不糙。
《中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78%的"大龄剩女"其实月收入不足8000,
却要求男方收入是自身三倍以上。
这就像拿着地下室租金预算,非要住CBD大平层,中介听了都得翻白眼。
我堂弟就吃过这种亏。
985毕业的程序员,非追着公司前台那个每天收七八束玫瑰的姑娘跑。
情人节花两个月工资买项链,结果人家转头就跟开保时捷的客户好上了。
后来他在技术论坛认识个同样喜欢折腾代码的姑娘,俩人现在窝在出租屋里攒钱买房,
周末最大的乐趣是一起破解智能家居系统——上周刚把电饭煲改造成了咖啡机。
抖音上有个婚恋顾问说得扎心:
"你在朋友圈装名媛拼单下午茶的时候,真正的高富帅正在筛选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
这话虽然难听,但看看身边那些过得好的夫妻就知道了:
开幼儿园的老板娘嫁了玩具厂主管,985教授娶了重点中学老师,
就连楼下快递站的小哥,娶的也是隔壁早餐铺会捏十八个褶包子的姑娘。
最让我警醒的是前同事芳姐。
她45岁二婚嫁得特别好,老公是知名律所合伙人。
但人家可不是傻白甜,离婚后咬着牙考了司法考试,从律所前台一路干到高级顾问。
有次聚餐她说:"好婚姻就像合资开公司,你总得有点核心技术入股吧?
总不能让人家既出钱又出技术,你就出个工位?"
所以啊,与其天天研究星座配对、斩男妆教程,
不如老老实实做三件事:
第一,把自己的工资条、体检报告、征信记录摊开来掂量;
第二,去相亲角看看同龄人都在什么档次;
第三,照照镜子问问自己:"要是性别互换,我愿意娶现在的自己吗?"
就像我妈常说的:
"找对象别老想着摸高,先看看自己脚跟有没有站稳。
地下室吃泡面的人,等不来米其林大厨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