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秒变“小白眼狼”,父母一开始就做错3件事

爱读书的百合 2024-11-15 10:13:35

在家庭教育落地陪跑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让人痛心的事:

父母对孩子越好,孩子越变本加厉和任性;

父母对孩子满足的要求越多,孩子越容易不知足,不是吐槽父母没本事,就是嫌弃父母;

对孩子掏心掏肺,省吃俭用给孩子提供最好,孩子却丝毫不感恩,对父母随意发脾气和谩骂。

似乎父母越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越是秒变“小白眼狼”,让父母觉得养孩子十分挫败,对孩子是又爱又恨。

我之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也遇到了跟父母类似的困惑,对孩子是真心好,孩子却丝毫不领情。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亲子关系的悲伤,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给出犀利的解释:

一个人耳濡目染所习得的行为模式,在成年后没有得到矫正和成长之前,翻版原生家庭父母的相处模式,几乎是一种必然。

所以,父母对孩子爱得过多,包办过多,控制太过度,一开始就为孩子变成“小白眼狼”埋下了隐患。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错的第一件事:爱得太满,给得太多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家长,他做家长的经验源于原生家庭中的习惯与固定思维,这是相同的点。

而不同的点在于时代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养育孩子花费的心思与精力用的力度是不一样的。

父母有的没的,都着急的一股脑全给了孩子,对孩子各种关心和包办,生怕饿着,累着,渴着,把孩子妥妥养成了小公主和小王子。

这样孩子就慢慢觉得父母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了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

父母一个不忍心,不舍得,却把孩子养得吃不了苦,吃不了委屈,也很玻璃心。

其实是父母用自我感动的爱,给孩子赋予的太多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且伟大的,但再伟大的爱,要是给太多也会变成对孩子的另一种毒害。

会让孩子缺乏独立和承担的能力,也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应该,一旦父母有一点做不到的,就会让孩子产生怨恨和不满。

爱得爱得恰当,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才会爱有所敬畏。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错的第二件事:过于焦虑,过度关心

糖糖说:

强者,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所以向强者认同的心理,实质是弱小者对力量的认同。

深以为然。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父母各种崇拜,父母让孩子干什么孩子都言听计从。

可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父母说的话越来越没分量了,孩子也对父母越来越不认同和不耐烦,甚至会去父母的唠叨用很粗暴的方式回应。

嫌父母烦人,嫌弃父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是不是长大后的孩子完全延续了孩子小时候父母对他的评价方式?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只认成绩,只盯着孩子做不好的地方,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事事包办和安排妥帖。

可是等孩子再大一点时,父母无论说句什么话,都是错的,都会引来孩子的不耐烦,于是就成了父母口里的“小白眼狼“。

但每一个“小白眼狼“背后都有着压抑和委屈,前期被剥夺的权利有多少,前期被包办有多严密,前期被控制得有多严格,爆发时就有多彻底。

父母只感慨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却浑然不觉是自己亲手一步步造成了“小白眼狼“的存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先着急,先焦虑,父母的节奏就乱了,这才是根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错的第三件事:没有边界,爱得偏激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包办太多,管得太严格,要么是溺爱太彻底,让孩子随着性来,想怎么来怎么来。

很多“窝里横“的孩子,在家对父母各种刁难与指责,出门却是个老好人,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这些都源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一味忍让,孩子总是能轻易拿捏父母,是因为父母没有原则,没有边界。

说白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纸老虎“,经常容易发脾气和吵孩子,说很难听和过激的话,但过后又容易对孩子内疚和妥协。

于是,孩子就在父母脾气又大和没有底线的让步中,用不学习或不上学或不活了等等理由来随意拿捏父母。

父母心疼孩子,害怕孩子出事,所以一次次在严厉和暴躁与退让中,慢慢底线与边界全无。

最后变成父母对孩子管不着,不敢管或者管也不听的恶性循环中,只剩下一句悲叹“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白眼狼“。

我很认同糖糖的一句话:

一个人真正的善良,不是毫无原则的软弱,而是有底线的选择。

对于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一个真正有原则的父母,是温柔有底线,做到共情与理解孩子,但边界感要清晰,不合理的事情不能随意允许和让步。

0 阅读:3
爱读书的百合

爱读书的百合

专注于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孩子厌学休学,沉迷游戏情绪内耗,缺乏自驱力,情绪疏导和疗愈以及女性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