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真正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这本书系统的解释了到底该怎么打仗!
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大概就好像牛顿三大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物理学领域的意义。这东西虽然只是一个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是整个物理学大厦的地基。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理论,后面的物理学大厦,我就建造不出来。今天所有的高楼大厦、手机电脑、卫星火箭,我们都搞不出来!
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战争领域的意义,基本上也是一样的。
在孙子兵法被写出来之前,绝大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其实就是两帮人拿着刀互砍。如果我们复盘春秋中期的战争,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战争基本上打的都不太精彩,也没有后世战争当中的那些奇谋妙计。基本上就是两帮人找一个地方对砍,有时候打架的地方还得提前约。
或许在这之前,大家也琢磨出了一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往往不成体系。
直到孙武出现,孙武把这些技巧,全都归纳总结了一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放到物理学里,这个概念大概就相当于未来某个科学家,把宇宙间的四种作用力,用一个公式给解释明白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统一理论’。如果未来谁能把这个理论搞出来,地位基本上就和牛顿爱因斯坦平起平坐了。
孙武和孙子兵法,在古代战争领域的地位,大概就是这样的。而后世的那些名将,之所以能打出那么多的漂亮战争,往往也都是学习了这些战争理论之后,自己再悟出一点新的技巧,所以才能成为名将。
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孙子兵法传到国外之后,后来被西方直接翻译成了‘The art of war’,如果直译成中文的话,这段英文叫做‘战争的艺术’。这个翻译其实还是很贴切的,因为在孙子的兵法理论当中,战争确实不再是单纯的体力较量,而是成了一种智力的比拼,确实堪称是一种艺术。
当然,对于孙子兵法这本书,绝大多数人其实是只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并不知道这本书里面到底讲得是什么。
完整的孙子兵法,一共分为十三篇。每一篇里面,讲的都是不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仔细读过孙子兵法,我们就会发现,这十三篇兵法讲的其实不是如何具体的打仗治兵,而是如何在战略上思考战争。
第一篇叫做《始计篇》,这一篇的内容,主要是在讲所谓的‘庙算’。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打仗之前要先判断双方的强弱条件,能不打仗就别打仗。如果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那也得先经过缜密的计划,比较双方的优势劣势之后,再决定怎么打仗。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基本上就是在讲‘一场战争到底要不要打’。而这一篇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或者说是‘能不打仗,就别打仗’。
第二篇叫做《作战篇》,虽然名为作战,但这一篇讲的其实依然不是如何打仗,而是战争和经济国力的关系。简单来说,如果第一篇的部分都过了,战争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第二篇就是慎重决定接下来该怎么打仗?如何保证物资供应,如何确保补给充足,如何维持军队士气……
第二篇的内容,讲的依然是开战之前的内容。
第三篇叫做《谋攻篇》,从这一篇开始,接下来的部分,就是真正有关如何打仗的内容了。不过这一篇依然不是在教后人如何真刀真枪对砍,而是说开战之前,一定要先用脑子,用各种谋略去瓦解对方,迫使对方直接投降,做到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的前三篇,虽然都在讨论战争问题。但在这之前,孙子的核心思想,都是能不打仗就别打仗。就算非打不可,也要在尽量减少双方伤亡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果双方都能通过‘不流血不硬拼’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在实际情况下,想要不流血不牺牲就解决问题,终究只是少数。所以孙子兵法接下来的十篇内容,就是在讲一定要硬拼的时候,如何用最小的伤亡取胜,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叫做《军形篇》,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去对付对方的劣势。第五篇叫做《兵势篇》,这一篇讲的是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让己方的军队战斗力更强。第六篇叫做《虚实篇》,讲的是实际战争中如何包抄迂回、分散集结。
这三篇总结起来,就是在讲如何指挥自己这边的军队。
第七篇叫做《军争篇》,讲的是军队对‘利’的看重;第八篇叫做《九变篇》,讲的是在几种不同的战争环境下,负责指挥战争的人,到底应该怎么具体应对。第九篇叫做《行军篇》,讲的是行军打仗的过程当中,具体应该怎么行军宿营,怎么观察敌情。
这三篇讲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战场上如何随机应变。
第十篇叫做《地形篇》,讲的是作战过程当中,遇到不同的地形,应该如何具体打仗。第十一篇叫做《九地篇》,九地篇里面的‘地’,指的不是所谓的地理环境或者地形,而是军队的现实处境。比如说,在敌国境内怎么打,被人包围了怎么打,诸如此类。
第十二篇叫做《火攻篇》,顾名思义,这一篇讲的就是如何用火进攻,扩展开来讲,就是如何利用自然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天威来进攻。第十三篇《用间篇》,则是在讲间谍怎么配合使用。
后面这两篇,都是特殊战法,不同于中间几篇的正面战争。后世那些所谓的奇谋妙计,其实多半也都是这两篇的内容。
这就是完整的孙子兵法。
所以,如果我们读过完整的孙子兵法,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后世所有的名将,他们打出来的那些漂亮战绩,其核心思想,几乎都能在孙子兵法当中找到。
就比如说后世眼里‘其智近妖’的诸葛亮,哪怕把三国演义里那些传奇战绩都算上,诸葛亮也没超出孙子兵法的范畴。诸葛亮最擅长火攻,但是他用的那些火攻方法,孙子兵法里早就写过了。
再比如著名的兵仙韩信,韩信最经典的两场战役,一场是所谓的‘背水一战’,这个思想在孙子兵法里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出自第十一篇的《九地篇》。另一场就是潍水之战,韩信用水淹了敌军,冲垮了敌军军阵,这才大获全胜。
水攻的方法,孙子兵法里面确实没有,但是这种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和火攻篇还是一样的,都是在利用自然力量进攻敌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物理学领域,有人提出了一个公式或者理论。后世所有科学家提出来的新内容,都已经囊括在这个公式的内容里面了,或者说是这个公式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应用。那提出这个公式的人,到底该是什么地位呢?
要是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在这个人之后,后世所有科学家,做实验或者做技术研究之前,估计都得先拜他的神像了。
而在古代战争领域,孙武就是那个提出这个公式的人。尽管孙武生前的战绩,并不是特别多。和后世那几位顶尖的兵仙战神相比,孙武的战绩,甚至有点略显不足。但光是这一个理论的提出,就足以奠定他‘兵圣’的地位了。
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一篇孙子兵法,在不同人的手里,效果却不一样。有的人读成了绝世名将,有的人读成了商业巨头,也有的人读成了千古名臣。
当然,还有的人,读了这本书之后,从一个卖鱼的商贩,成了电视剧《狂飙》里面的黑社会大哥。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都不影响孙子兵法的地位。真正的区别,其实并不在于兵法本身,还是在于读书的人。
孙子兵法是人类创造成绩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