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马岭岗镇,再次召开会盟。
自齐桓公登基以来,这已经是他组织的第十二次诸侯会盟了。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前来参加会盟的诸侯越来越多,齐桓公也成了大家眼里公认的霸主。
而且,前来参加会盟的国家越多,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就越稳固。另外,到了这一次会盟期间,那位已经成了吉祥物的周天子,也派人来表示了祝贺,并且送来了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
按照周王室的礼仪制度,这是周天子能够给予诸侯最高等级的奖励。而当齐桓公得到这份奖励之后,也就意味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不光得到了诸侯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尽管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周天子已经成了一个类似于吉祥物性质的存在。但是这种认可,依然对齐桓公意义重大。因为这也就意味着,自此之后,齐桓公可以凭借周王室的认可,更好的号令诸侯。
这个名义,远比周王室送他几座城池,价值更大。
而在这次会盟过程当中,齐桓公还趁势推出了‘五禁’。包括不废太子,不能娶妾为妻,要诛杀不孝之人,要尊老爱幼,要尊重贤能的人才……五禁虽然名义上是五条禁令,但从内容上来说,其实是包括了一大堆的内容。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当时各大诸侯国公认的东西。但是此时齐桓公又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重申了一遍,性质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意味着,齐桓公以后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立法的权力。而且,这个法不是针对于齐国国内,而是针对于诸侯国之间的。
这个权力到底有多大,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因为当时齐桓公举行会盟的地方,叫做葵丘,所以后世也将这次会盟,称之为葵丘之会。而这场葵丘之会,则是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事业,彻底达到了巅峰。这一年,齐国国力不但远超其他强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强国。而且,在齐国身后,还有一大堆中小国家的支持,唯齐国马首是瞻。
而从整个春秋历史的角度来说,这场会盟,影响也是极为深远。不光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彻底牢不可破。同时,也为接下来春秋中后期的大国争霸,确定了一个新的规则。虽然后来齐国被其他国家迎头赶上,丢掉了霸主之位。但后来的那几位霸主,想要争霸,还是得按照齐桓公开辟的这条道路来进行。
作为春秋时期首先称霸天下的霸主,齐桓公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甚广。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这样一位顶级霸主,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为了成为霸主,齐桓公和齐国,到底都经过了哪些奋斗呢?
想要更好的理解齐桓公的称霸经历,我们其实还得从西周中期开始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时期的齐国,开国国君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当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周武王为了奖励姜子牙,就把姜子牙封到了山东这边。
同时,因为当时周朝的天下还不稳。尤其是在东方,当时很多东夷国家,对周王室还没有彻底臣服。所以当时为了巩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周武王就给了姜子牙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代替周王室征伐不臣。
也就是说,如果齐国周围的几个国家,不遵从周王室的号令,或者想要发动叛乱。姜子牙可以先斩后奏,不用先和周王室那边打招呼,直接自己开干就可以了。
请注意,对于当时的周王室来说,这样做是为了巩固统治。而是,周武王在世的时候,对姜子牙也是绝对的信任,所以才会给他这个权力。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个权力,后来却成了齐国征讨其他国家的法理基础。
这一点,在后来的春秋时期,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从西周初期到西周中期,齐国的姜家和周王室这边,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早在周朝开国之前,周武王就娶了姜子牙的女儿。而且后来,姜子牙的女儿,还成了西周的第一位王后。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其实非常好,算是周王室最重要的支持者。
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因为双方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再加上周王室越来越衰落,军事实力也远不如前。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齐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就开始渐行渐远了。
这倒也不能够怪齐国这边卸磨杀驴,而是因为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是这样的。毕竟,谁愿意一直给别人打工呢?谁不想自己做老板呢?
就这样,到了西周后期,齐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开始逐渐破裂了。
真正导致齐国和周王室关系彻底破裂的,是一桩诬告案件。西周第七位国君周夷王在位期间,因为听信了纪国国君的谗言,直接把齐国这边当时在位的齐哀公抓了过来,然后当场用大鼎给煮了。
对于这件事,后世史学家认为,或许当时周夷王也不光是听信了谗言,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教训一下齐国,并且对其他国家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手段。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当时周天子烹杀了齐国国君,这确实是是事实。
堂堂一国之君,虽然是周王室的下属,但是这种对待方式,始终还是让人寒心。所以在这之后,齐国就和周王室彻底离心离德了。
当然,表面上大家肯定都是一团和气。至于说暗地里双方怎么想的,那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齐哀公死后,齐国这边,先是由他弟弟接班。但是他弟弟接班之后,可能是出于逃离哥哥影响的心思,选择了强行迁都,导致齐国内部极为反感。最终,齐哀公的另一个兄弟,带着高层贵族反杀了他,自己做了新国君。
这就是齐献公。
齐献公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首都搬回原来的地方,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这就是后来的齐国首都临淄。
等到迁都这事忙完之后,齐献公差不多也就谢幕了。接下来,他的儿子,齐国第八位国君齐武公即位。齐武公在位期间,齐国和周王室的关系,终于缓和了一些。甚至于当时在位的周天子,还主动提亲,迎娶了齐武公的女儿。
再之后,这位周宣王就和这位齐武公之女,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周幽王。
虽然在西周末期的时候,周王室和齐国的关系,似乎缓和了很多。但从整体上来说,当时各大诸侯国的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齐国和周王室又重新缔结了姻亲关系,但这种关系,显然依旧不能阻止齐国独立。
所以接下来,齐国的历史就变得很诡异了。
据说齐武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齐厉公即位。而齐厉公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即位几年之后,国内便开始内乱。最后,几个高层贵族联手发难,直接干掉了齐厉公。
但是齐厉公死后,齐国的另外一部分贵族,又平定了叛乱,并且拥立了齐厉公的儿子上位,这就是齐文公。
这桩叛乱案发生的时候,正是周宣王在位期间。当时的周宣王,正在琢磨怎么重新收拢权力。就在这桩叛乱案发生的同时,周宣王又以周天子的名义,直接插手了鲁国的继承问题,非要让人家鲁国废长立幼,最后搞得鲁国国内大乱。
所以,当时齐国内乱的背后,有没有周王室暗中推波助澜,谁都说不准。
而接下来,齐国这边,齐文公在位12年之后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齐成公即位。齐成公在位9年后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齐庄公即位。
这位齐庄公,就是后来称霸天下的齐桓公的爷爷。
齐文公和齐成公在位期间,史书上对他们的事迹,基本上没什么记载。不过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齐国,内部终于逐渐恢复了平静,彻底停止了内乱。有的时候,没有消息,其实反倒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而到了齐庄公即位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历史上就发生了那桩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在这之后,西周首都镐京被攻破,周王室在陕西那边的主力全灭,最后不得不选择东迁洛邑。这个结果,进一步导致了周王室衰落。自此之后,各地的诸侯国开始疯狂开战,再也没谁听周王室的招呼了。
而从齐国这边的角度来说,当时能有齐庄公这样一位国君在位,应该算是齐国最大的幸运。
齐庄公不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但是这位资质平平的国君,却又有一个特殊能力,那就是长寿!
齐庄公的详细生年,目前还无法确定。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这位齐庄公,前后一共在位64年之久!也就是说,西周灭亡之前,齐庄公已经在位二十多年。而西周灭亡之后,齐庄公又在位了四十年的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这段两个时代交替的过程,齐国一直都是一个国君在位。有这样一位超长待机的国君存在,自然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齐国内部的稳定。
当然,因为齐庄公本人能力有限,所以西周灭亡之后,接下来的这四十年里,齐国虽然内部很稳定,但是却基本没怎么对外扩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长时间的和平,也导致了齐国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在列国之中脱颖而出。
相较而言,其他几个在春秋时期极具分量的大国,此时都在积极扩张。秦国当时正在玩了命的从甘肃向陕西这边扩张,忙着和西戎打架抢地盘。晋国忙着在山西扩张,吞并了不少小国。但是后来,到了齐庄公在位后期的时候,晋国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没弄好,直接就开始内乱了。而且,这场内乱,一乱就是近七十年的时间。
还有南方的楚国,这个时候也在积极扩张,逐渐占领了整个江汉平原,吞并了一大堆的小国。
相较而言,齐庄公在位时期的齐国,真的挺老实的,一直没怎么对外扩张。但同时,因为长时间的和平,齐国经济越来越好,内功越来越深厚。
如此,西周灭亡四十年之后,齐庄公去世。接下来,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即位。因为有了之前齐庄公打下的基础,所以齐僖公即位之后,马上就开始对外扩张。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齐僖公本人也是一个生命力很旺盛的国君。他爹在位64年,他则是在位33年。这父子二人加起来,在位时间已经接近一个世纪了。
而齐僖公在位的这三十多年里,齐国开始积极扩张。到了这个时候,当年姜子牙得到的那个特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但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还在。所以,如果某个大国扩张的太狠,把周围其他国家都惹毛了,这时候周王室再振臂一呼,这个大国铁定会被围殴。
这就是春秋初期,很多大国不敢乱扩张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这些大国当中,又有几个例外。在这些大国历史上,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了合法战争权。比如齐国,人家祖上当年就已经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诺,可以随便在山东这边打仗。
再比如秦国,当年西周灭亡的时候,秦国的先祖拼命前来援救。所以当时在位的周平王,就给了秦国一个承诺,允许秦国在函谷关以西随意扩张。只要击败了西戎,所有夺回来的土地,都归秦国自己所有。这也是秦国在春秋初期,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
而且,这种权力,一旦给出去,周王室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因为给这种权力的,不是当代周天子,而是以往的周天子。如果当代周天子想要收回这种权力,就一定会被认定为不孝,因为他违背了自己祖宗的决定。
这顶大帽子扣下去,当代周天子估计也就快要换人了。
当然,所谓的合法战争权,其实也仅局限于打嘴仗的阶段。正所谓在绝对实力面前,打嘴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齐国最多也就能利用这种权力,在外交时不被其他国家围攻,可以创造出一对一的战争局面。真正要想扩展,还得看齐国的真本事。
好在,之前齐庄公在位的几十年里,把齐国的经济彻底搞起来了,让齐国的国力变得无比雄厚。所以,到了齐僖公在位时期,要论单挑,放眼整个山东地区,齐国还真是谁也不怵。
所以,齐僖公在位的三十多年里,齐国的对外扩张历史,就变得非常精彩,而且非常复杂。有时和郑国结盟,有时和鲁国结盟,有时调停宋国和郑国的战争,有时又联合鲁国和郑国,去打宋国和许国……
尤其是到了齐僖公在位后期,几乎每隔一两年,齐国都会有大动作,都会对外出兵。这种频繁的出兵,虽然消耗了齐国不少国力,但是也彻底打出了齐国的威势。
在齐僖公之前,齐国其实和鲁国、郑国、宋国之类的国家差不多,甚至整体影响力还要稍有逊色。但是到了齐僖公在位后期的时候,因为齐僖公常年开战,所以齐国的影响力,已经大幅提高。周围的几个国家,也已经习惯了举行会盟的时候,齐国可以更强势一些,或者做会盟的发起人,也就是所谓的盟主。
正是因为有了召开会盟的资格,所以,齐僖公又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所谓春秋三小霸,指的是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这三位国君,和后来真正的春秋五霸相比,影响力要小很多。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召开会盟的能力,并且有了自己的小弟国家。
简单来说,小霸就是在自己所在地区,有足够的影响力,至少可以做到自己所在区域内最强。而真正的霸主,则是要做到整个中原最强,影响力也得覆盖整个中原。
就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之后,齐僖公挂了。在齐僖公的带领下,这个时候的齐国,已经成了山东地区的大哥,综合国力要比鲁国或者其他小国,更强一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齐国内部却开始出现了一点小问题。
简单来说,齐僖公在世的时候,一共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当中,老大名叫姜诸儿,老二叫姜纠,老三叫姜小白。这其中,老三姜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不过这个排名有争议,有史学家认为,除了这三个儿子之位,齐僖公还有其他的儿子。
顺便说一句,因为齐国国君这一脉,是姜姓吕氏。比如说当年齐国的老祖宗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我们可以叫他姜子牙,但是也可以叫他吕尚,都没毛病。所以,对于齐桓公,我们既可以叫他姜小白,也可以叫他吕小白。
齐僖公在世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错,早早就把老大姜诸儿立为了太子。对此,老二老三也没什么意见,之前也没有过什么夺嫡的念头。所以,等到齐僖公去世之后,老大很顺利的就继承了国家,这就是齐襄公。
整个传位过程,没有产生任何风波。
但问题是,老大继位,却成了一个奇葩。
据史书记载,老大上位之后,似乎对自己的亲妹妹,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想法。更要命的是,当时他妹妹已经嫁人了,而且还是嫁给了鲁国国君。而接下来,这位齐襄公也不知道是色令智昏,还是怎么的,干脆直接趁着鲁国国君来会盟的时候,把自己这个妹夫给干掉了。
能做出这样的事情,齐襄公本人的人品,自然也就可见一斑了。所以他上台之后,齐国高层贵族,很快就开始对他非常反感。但同时,就是这样一个人品有问题的齐国国君,自身能力又很强。他在位期间,齐国虽然和不少盟国翻脸了,但是整体却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反倒是对外扩张了一点。
不得不说,那段时间,真的是齐国的国运到了,哪怕摊上这么一个国君,齐国也没耽误发展。
就这样,等到齐襄公登基十二年之后,齐国内部终于变天了。当时齐襄公的一个堂兄弟,联合了几个高层贵族,直接发动了政变,干掉了齐襄公。但是在这之后,其他齐国贵族,又反过来干掉了他们。而在这之后,因为齐襄公留给大家的印象实在太差。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哪怕国君之位,暂时出现了空缺,大家也不愿意让齐襄公的儿子接班。
后来大家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让齐襄公的弟弟回来接班比较合适。
就这样,齐国的继承权,落到了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头上。在此之前,当齐襄公在国内开始搞事情的时候,老二老三其实就已经预感到了不妙,所以提前出国避难去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老二老三开始快马加鞭的赶回齐国。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抢到继承权。
而在回国的过程当中,老二为了抢夺继承权,还派了自己的手下去截杀老三。在截杀过程当中,老三被一箭射中了腰带,然后装作被射中,这才逃过了一劫。而这场截杀之后,老二以为老三死了,所以就放慢了速度。反倒是老三,险死还生之后,加快速度赶路。
就这样,最终,老三赶在老二之前,回到了齐国,顺利继承了国家。
这就是齐桓公。
而齐桓公上位之后,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处理之前袭杀他的老二。老二当时虽然已经逃到了鲁国,但是在齐桓公的施压下,鲁国还是被迫交出了老二,以及老二麾下的那些手下。
不过,就在齐桓公打算把这帮人赶尽杀绝的时候,他首先一个特别重要的大臣,名叫鲍叔牙,却突然站了出来,给这群人当中一个叫管仲的人求情。
之前齐桓公流亡的时候,鲍叔牙一直紧紧跟在他身边,算是有着拥立之功。照理来说,鲍叔牙的这份人情,齐桓公怎么都得给。但问题是,鲍叔牙求情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恰好是之前被老二派来截杀齐桓公的那个人!
当初那场截杀,如果此人的箭稍微偏了一点点,齐桓公就没命了!所以,即便是鲍叔牙有大功,齐桓公仍是咽不下这口气,还是想砍了管仲泄愤。
但是接下来,鲍叔牙却明言,说管仲是那种不世出的奇才。杀了管仲,以后齐桓公绝对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顶级人才了。
出于这个原因,后来,齐桓公还是先决定,和管仲聊聊再说。而双方聊过之后,齐桓公发现,管仲确实是个人才,所以最终还是决定放了他,并且给了他官职,让他为自己效力。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齐桓公一生当中,最正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正是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导致他拥有了一位史上最牛的顶级名相辅佐。毫不客气的说,齐桓公能够顺利称霸,本人的才能,最多只占两成原因。他的历代祖先给他留下来的厚实家底,至少得占五成原因。而剩下的另外三成,基本上都是管仲的功劳。
没有管仲,齐桓公是绝对不可能称霸的!这点几乎没有任何疑问。齐桓公在后世的历史上,被称之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是他最耀眼的名头。可是管仲的头上,却有着‘圣人之师’、‘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华夏文明保护者’等诸多称号。而且这些称号,几乎每一个都是实至名归。
所以,接下来我们讲齐桓公的称霸过程,不能顺着齐桓公这条线讲,得从管仲这条线来讲。因为后来齐国的很多政策,虽然是齐桓公正式颁布的,但是却是管仲制定出来的。
管仲到了齐桓公手底下之后,虽然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但是最开始的时候,管仲和齐桓公的政见其实并不一致。齐桓公认为,他此时应该强化军队,依仗齐国的厚实家底,不断对外兼并其他诸侯国。但是管仲却认为,此时齐国应该先练内功,先休养生息。
因为齐桓公是国君,所以后来,齐国自然也就按他的意思发展了。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齐国开始整军备武。一年之后,齐桓公直接进攻宋国。结果,宋国直接联合了一堆小国,很快就把齐国打得溃不成军。
而这一切,早在开战之前,已经被管仲全都预料到了。从过程到结果,分毫不差。
所以,这一战之后,齐桓公算是彻底服了管仲。自此之后,齐桓公基本上可以做到对管仲言听计从,管仲说啥是啥了。
被宋国打败一年之后,管仲忽然提出,齐国可以进攻谭国,因为谭国不尊礼法。结果,齐桓公出兵之后,果然很快击败了谭国,并且彻底吞并了谭国。
这场胜利,让齐桓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为啥之前打宋国就那么费劲,如今打谭国就这么容易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打宋国的时候,齐国是纯粹的暴力进攻,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所以才会支援宋国,联合抵抗齐国。但是谭国不一样,谭国本来国力就很弱,同时之前又不尊礼法。有了这顶大帽子在,其他国家想来支援谭国,都找不到理由。
而管仲的这个思路,也成了接下来齐国对外扩张的关键思路,那就是联合其他国家,以多打少,让自己变成多数派。事后大家一起分战利品,但是自己吃肉,其他国家喝汤。最少也要做到齐国一对一单挑,绝对不能站到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自己成了少数派。
这个思路,后来也成了整个春秋时期的争霸思路。几大强国之所以争霸,就是因为成为霸主之后,能够得到更多小弟的支持,自己成为多数派,然后合法扩张。
同时,管仲还开始对齐国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行政改革,经过管仲的改革之后,齐国首都之外的所有地方,都分成了属、县、乡、卒、邑五级管理制度,最多由邑落实到家庭单位。
这项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部落时代的传统。国君需要依靠贵族,才能统治整个国家。但是经过这次改革之后,齐国的统治机器,变得更为精密。
这不光导致齐国国家机器的运转速度,大大提升,同时也导致齐国的国力,大幅提升。最关键的是,自此之后,各大诸侯国开始纷纷效法齐国,中国也彻底摆脱了部落制的影响,不再是以部落制生活,而是转为以城市和乡村的形式生活。
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其次,管仲还对齐国的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说,将盐铁行业收归国营,给齐国带来了海量的财政收入。比如,给土地划分等级,按等级收税,这应该是中国土地私有化最初的开始。再比如,在中央设置专门的铸币机构,通过发行货币,调整国家经济。
管仲的这些经济改革思想,不但帮齐国迅速改善了经济,国库越来越有钱。而且,这些思想即便是拿到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会觉得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关键是,在管仲生活的时代之前,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现过。所以我们很难理解,管仲是怎么一下子想出这么多新的思路。
我们只能说,人和人之间,真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像管仲这种人,真的是治国的天才,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除此之外,管仲还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叫做‘尊王攘夷’。虽然在历史课本上,可能只是用了短短一段话来说这事。但是在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这个概念,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
因为在春秋初期,随着周王室衰落,各大诸侯国内战不止,很多外敌也开始趁机入侵。到了齐桓公生活的时代,很多外敌甚至可以打到河南地区,这已经是当时中原文明的统治核心了。
所以,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当时其实是中原文明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如果任由外敌入侵,接下来说不定整个中原文明,就被外来文明给征服了。
但正是因为管仲提出了这个思想,自此之后,不管是谁想当霸主,首先要做的,都是团结其他小国,一起对付外敌。
正是因为管仲提出了这个思想,所以,管仲后来才被誉为是‘华夏文明保护者’。毫不客气的说,春秋初期这段时间,中原文明面对的压力,丝毫不比后来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低。但正是因为管仲提出了这个思想,导致整个中原文明,自此之后,逐渐转危为安了。
而且,当时管仲提出的,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整套思想。在这套思想当中,管仲第一次系统论证了‘到底谁才是自己人’这个问题,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华夷之辩。而管仲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则是用利益来区分。
管仲的这个思想,被后世总结了一下,就成了所谓的‘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而管仲的这个结论,则是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聪明人,同时也让整个华夏文明,变得更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此后两千多年里,华夏文明或许也有过衰落期,但是最后,总是能靠着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反过来战胜敌人,让自己延续下去。
这其中,管仲到底有多大功劳,实在是很难界定。但是显然,这个功劳绝对很大就是了。
因为管仲提出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导致齐国国力暴增。因为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所以齐国自此之后,就可以扛着这杆大旗,不断去联合其他诸侯国。
就这样,在这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和团结,齐国不断争取能争取的国家,同时尽量带着大家,征讨夷狄,以及那些不听话的小国。夺回来的土地,大家一起瓜分,都有好处。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燕国的崛起。原本燕国地处北方,国力并不是特别强。但就是在这个时期,齐国击退了山戎,并且把原本山戎控制的土地,交给了燕国,这才让燕国就此成了一个大国,后来更是成了战国七雄之一。
所以,接下来的三十年里,齐国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召开一次会盟。随着前来参加会盟的国家越来越多,以齐国为核心的这个利益联盟,实力也就越来越强。
如此,三十多年之后,到了公元前651年,整个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诸侯国,都已经聚集到了齐桓公的麾下,大家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在当时那个时代,除了齐国之外,虽然晋国和楚国也在崛起。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势力,能够超过联盟整体。
就这样,在这一年,齐桓公主持召开了葵丘会盟。在这次会盟上,齐桓公不但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还趁势推出了一些约束诸侯的法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就此达到了巅峰。
这不光是齐桓公本人的成功,同时也是整个齐国的成功。而且,随着齐桓公称霸,整个中原文明,也就此转危为安了。
这就是齐桓公称霸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