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慈善总会官网“河北慈善网”的捐款信息检索快速通道,搜索“李讷”的名字,可以查询到一条信息:去年8月7日,河北大暴雨发生洪灾,这位老人向河北慈善总会捐赠了一笔善款,而且数额不小。
李讷是主席的小女儿,1940年出生,今年已经84岁高龄。
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如此关注社会时事,愿意为灾区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很不容易的,也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在网站捐赠来源一栏中,简简单单地只写着“李讷”两个字,没有什么多余的介绍,可以看出李讷行事的低调。
作为万人敬仰的主席的女儿,主席去世之后,她过着怎样的生活?鲜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她,晚年生活如何?去年她捐助的这笔善款又是多少呢?
离开父亲以后李讷早年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在主席1976年9月去世之后,她独自带着孩子在北京西郊的一套四合院住着,过着平民百姓的寻常生活。
她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穿着打扮很朴素,如果不说她是主席的女儿,很难发现她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李讷从小受主席影响较深,喜欢读文史类的书,后来上的也是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搬出来独住后,她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只赚得很少的工资,什么都要节省着用,买菜要排队,买煤球要拉着板车,有时候甚至要靠卖旧书来补贴家用。
当时的李讷还年轻,一个人单着总不是办法,身边人也看不过去。
后来,经由主席的卫士李银桥牵线,她认识了云南军区的参谋长王景清,两人再度组建了家庭。
他们的婚事得到了很多中央领导的认可,像叶子龙、杨尚昆等人都在婚礼的时候到场祝贺。
当时,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很为李讷开心,拉着李银桥夫妇二人的手说:“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好事。”
李讷之所以受到主席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也因为她是主席的子女之中,陪伴主席时间最长的一个。
她是1965年大学毕业,去《解放军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之后,便到了主席身边做联络员,专门负责了解北京各大专院校的运动情况。
主席对这个女儿的生活比较关心,曾叮嘱她不要找高干子弟。1970年的时候,还让她去农村劳动锻炼过一段时间,这也促成了她的第一段姻缘。
李讷是突然到的农村,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她的性格又比较内向,很需要人陪伴。
当时的五七干校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小徐,生性活泼,和李讷投缘,经常邀请她一起散步、打球,干农活等。
时间长了,两个人便越走越近,也缔结了婚姻。后来,李讷独居带着的孩子便是和他所生,名叫徐小宁。
主席对这段婚姻还是比较支持的,曾送过两人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表示祝福。
他们的婚姻最后没能长久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性格不和,经历太不一样。
小徐是没有经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是一个普通服务员,生性又比较好动,相处的时间久了,观念差距大,自然容易和李讷发生矛盾,最终导致这场婚姻草草收场。
主席教了李讷很多。在主席去世之后,李讷经常回忆起和父亲相处的点滴时光,说他如何在自己三四岁的时候就教自己读诗,又是如何地喜欢京剧,那时京剧的鼓点声音是如何陪伴着她慢慢成长。
李讷是在延安出生长大的,她回忆过,自己刚能抱出去的时候,主席便带着她去延安评剧院看戏。
那时她年纪小,看戏总喜欢问台上的是好人坏人,主席说是好人,她便安心了,在主席怀中甜甜睡去。
在10岁之前,李讷没有上过学,没有去保育院,也没有进过托儿所,一直陪在主席身边,所习得的知识也都由主席在日常交流中向她传授。
她还记得一首杜甫的诗,诗里面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就是两个人散步的时候,主席看见有微风吹来,随口念了一句,她便记下了,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学例子还有很多。
李讷将自己的生活过得简朴平淡,也是源自主席对她的影响。
主席不愿意自己的子女搞特殊,从来没有要求过他们成为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说他们不需要做科学家、政治家、文艺家,只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好。
李讷从小生活在延安,吃饭都和其他人一样,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优待。
李讷还说,她以前看着主席洗衣服都是用一块小肥皂,衣服上总是打满了补丁,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她看在眼里,也自己学着做。
她回韶山的时候,家乡人都说她的衣服是不是有些老套了,还是八十年代的风格,劝她也要跟上时代发展。
她却说,以前父亲就是这么穿衣服的,艰苦奋斗是他们家的传家宝,她又有什么好讲究的呢?
人们都说她回韶山,情绪是一年年高涨,但衣服却一年年落伍了。
在父亲身边,从小到大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接受着这样的训导,李讷把清苦的日子过成了习惯,自然会甘之如饴,不抱怨自己,也不羡慕他人。
晚年的生活李讷是在1990年退休的,之后便住在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的一套普通干部住宅里。她的个人生活很低调,一直深居简出,也没有接受过什么荣誉头衔,只是偶尔露面参加一些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公开活动,这应该也与她内向的性格有关。
“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李讷的名字里面藏着主席对她的期待。
为人低调,少说话,多做事,李讷从始至终都将这一点贯彻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当中,年老之后依旧坚持。
李讷在采访中还说过一个小时候主席教她学游泳的故事,主席教学很严格,坚持不让她用游泳圈,台风天照样下水,以此学着用本能和风浪抗击。
后来,李讷那种在贫苦生活中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斗志,大抵与此相关。
1993年,53岁的李讷和友人再度回了一次韶山。人生走过半程,她看到爷爷奶奶的坟墓似乎特别有感触,痛哭了好几分钟。
他们还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诗词碑林等地方,李讷为纪念馆题词,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尽显振奋的情绪。
重访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李讷的心里是惆怅的,但也一定感受到了力量。
人生到了晚年,或许才能更好地理解上一代人,就像她在滴水洞写下的那五个字“永远的怀念”,也是永远的鼓舞,永远的陪伴。
李讷晚年的生活,是在与王景清的相互扶持下一路走过来的。王景清大她10岁,在生活中对她多有照顾。
2013年,两人相伴去济南参加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一个纪念活动。李讷腿脚已经不是很方便,是在王景清的搀扶下才走出了车门,坐上了轮椅。
当时,两个人的衣着都很朴素,李讷穿的是灰色棉布套装,黑色北京布鞋,王景清穿的则是一件浅灰色的套装,洗得都有些发白了。李讷的简朴习惯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自己这位丈夫。
这两位老人一生中都经历了不少的风波和坎坷,晚年的身体不是很好。
除了出行要坐轮椅,李讷的失眠也比较严重,经常感觉四肢无力,还遭受着肾病的困扰。
王景清心疼妻子,经常陪着她去解放军305医院看病。
他们去医院不打车,都坐公交。王景清还特意买了一辆三轮车,自己蹬着,带着李讷去看病。
王景清比李讷年纪大,战争期间还受过伤,眼睛、肩膀和颈椎都不太好,还能这般照顾李讷,很不容易。李讷也关心这位老伴的身体。
70多岁,王景清开始写剧本,李讷担心他太劳累,总提醒他要注意休息。
两位生病老人的感情与陪伴,便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简单。
大方的捐助李讷晚年过得如此艰难朴素,还能想到给河北受灾群众捐款,属实不易,而且她这次捐助的金额有1万元人民币,虽不是天文数字,但对于像她这样的老人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
这些年,李讷与河北的缘分实在不浅。2013年4月,河北临漳县柳园镇刘广营村建了一个毛泽东铜像广场,她就到过现场揭牌。
想必,在李讷心里,河北这块地方是和主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听到河北人民受灾,她一定也想到了主席平日对她的教诲。身为主席的女儿,看见老百姓受苦,又怎能坐视不管。
历史上,河北的水患有很多先例。1963年,主席就曾忧心过当时的洪灾情况,还在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上的题词中写道“一定要根治海河”。
去年,河北发生的暴雨洪灾是受到了台风“杜苏芮”的影响。
在7月29日到8月1日4天的时间里,持续性的强降水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报道中说,暴雨导致了全省87个县和54万余人受灾,其中9人死亡,6人失踪,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李讷捐助的1万元善款看似微薄,为受灾群众提供的帮助却是切实的。
河北涿州是当时受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市里多条河道水位上涨,有市民反映自己居住的小区水涨得厉害,很快便成了汪洋,连自家车子都被淹了。
因为受困严重,市民家里的饮用水和食物也出现了短缺,水电气全面告急,叫人看得揪心。
当时,受灾的还不只河北一座城市,北京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情,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关注,纷纷捐款。
其中,理想汽车、小米公益基金会,还有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捐助金额在2000万到3000万元不等。
李讷一定也是看到了这样群策群力的社会局面,才会想着也要出一份力。
在对外捐款方面,洪灾中的这1万元也并非李讷最大手笔的一次。
2007年,她向河南漯河南街村捐助10万元善款的事情,也得到过新闻媒体的报道。
她和王景清很早就是南街村的荣誉村民,经常来看望村里的父老乡亲。村里有主席的一座汉白玉雕像,李讷来这里参观,坦言有“回到了家”的感觉。
李讷对这个村子的发展很关注,这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村民的吃饭看病上学住房等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
李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感叹“很了不起”,还在村里写下过“腾飞”两个字。
她那次捐出的10万元,原意是让村领导班子改善个人生活的,以更好地为村民谋福利,但村领导在收到善款后,都不愿意挪作个人所用,想用于南街村的建设发展,为村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村领导们感受到了李讷的心意和善意,也想让这笔钱用在真正发挥出它价值的地方。
在李讷之外,还有很多的毛家后人热衷于公益慈善。
毛新宇、孔冬梅和王效芝分别是主席的孙子、外孙女和外孙,他们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慷慨解囊,向灾区群众捐出了10万元的善款。
其中,王效芝就是李讷的儿子,他和李敏的女儿孔冬梅一起,分别捐了6.6万元。
孔冬梅在采访中提到了他们一家人这次一齐捐款的原因。
她说,看到四川地震消息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哭了,觉得应该为受灾的群众做点什么。
他们这些孙子辈的是代替长辈们出头行动,他们的捐款里面也有着上一辈人的心意。
正是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毛家人的代代传承,他们对社会的关切。
不管是李讷老人,还是其他毛家人,捐赠金额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将上一辈的精神和意志谨记在心中,身体力行,将这些爱意和正能量不断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