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15个问题小组之后,豆瓣的好光景能回来吗?

影艺独舌 2022-03-23 22:22:18

昨日,豆瓣官方发布公告称,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专项行动的公告》的工作要求,给豆友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讨论环境,决定解散包括古玩杂货摊、青三创四热血组、十八楼数据库等在内的问题小组15个。

这是继3月15日网信部门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后,豆瓣传出的第一则消息。在此之前,豆瓣也曾多次解散涉饭圈乱象娱乐类小组,但此次在官方指导下作出的回应,似乎更加意味深长。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豆瓣,大抵真的需要改变了。

新人来了,事就多了

在最早的那些年,豆瓣和豆瓣小组还是两个群体。在大众最初印象中,豆瓣只是一项用来为书影音打分、看分的工具。一部国产电影上映了,一部海外电影出资源了,进影院、找资源之前先看看豆瓣评分,要是太低索性不看了。

如今看来,虽不能说这是刻板印象;也要承认,那真的是旧日光景了。如果真的要追本溯源,豆瓣书影音和豆瓣小组,究竟谁是大哥还不好说。至少,小组交流与打分功能,是同在2005年上线的。只不过,用户是两拨人罢了。

如果再谨慎点说的话,是直到2019年,小组用户和书影音用户才变成了两拨人。从2018年开始,豆瓣用户量开始出现增长;2019年的月活跃人数,比2018年增长一倍。截止到2021年8月,月活跃人数更是突破了千万量级。

新来的用户是何种身份?有相当一部分是热搜话题爱好者与明星粉丝。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上映时,豆瓣曾掀起一场“《流浪地球》评分事件”。时至今日,毋须谈论这次事件有何意义,它至少让某些人彻底落户了豆瓣。

另外,选秀综艺《偶像练习生》,也是豆瓣小组生态改变的起源。

选秀本就是最热点话题,带有全民参与的属性。这档综艺的痴迷者、将八卦当成事业的爱好者涌入豆瓣,成了八卦新闻和明星周边信息的“自来水”。

虽然难以和微信、支付宝这种9亿、10亿量级的“巨无霸”相提并论,但比起早年的豆瓣来说,新人的到来仍让豆瓣的热度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相对而言,NBA事件之后,同为社交软件的虎扑月活跃人数直接跌到了200余万。

月活高了,对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的豆瓣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更遑论粉丝的购买力惊人,还能为豆瓣市集(豆瓣的官方带货频道)的交易量添砖加瓦。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狂热的粉丝带来了流量,也改变了豆瓣的生态。

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使得一批豆瓣早期以知识精英为代表的核心用户相继流失。豆瓣的用户结构趋向大众化。新涌入的五百万人(或许更多,很多老用户并没有小组发言的习惯),成了豆瓣对外发声的喉舌。不论他们承不承认。

这批用户,不愿意遵守“社交、打分两不干涉”的原住民规则,随意跳进跳出,或前往爱豆的影视作品词条下打分、评论,或为对家留下一星评论,或在小组中为自家艺人摇旗呐喊。几乎每个流量明星,都有专门维护豆瓣数据的粉丝群体。她们掌握了一套打分密码,只要依计行事,似乎能无往不利。

久而久之,豆瓣评分的公正性不断遭受质疑。但只是因为评分的事,豆瓣本不用受到这么多指责。它的问题,更多的表现在豆瓣小组某些用户的言论上。

如果说,豆瓣的“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用户,发言吐槽的多是幼时受到的肉体、心灵创伤,应当被理解与共情;那么,豆瓣某些小组的言论,简直是不堪入目。更有甚者,完全可以被视之为盲目仇恨。尤其是这两年更为尤甚。

图源网络

“言论自由”没有错,官方不干涉小组讨论内容也是豆瓣一直以来的运营方针。但这并不代表用户的发言可以违背公序良俗。当“哈组”这种以分享笑话为职能的豆瓣小组,都随处可见嘲讽男性的段子,豆瓣走向整改也是一种必然了。

关停小组,有用吗?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对资深网民读者来说,豆瓣如今的处境似乎略显熟悉。在此之前,天涯、猫扑、百度贴吧,都曾经历过这种事。社交网站的属性就摆在这里。

只要人一多,就容易乱。管得严,则动静小一些。放得宽,则闹腾欢一点。早年的互联网,传播度和管控度都不如今日,贴吧没落前也曾“内藏鬼神”。各种奇葩言论,各种恶臭行径,各种怪诞操作,层出不穷,看得人瞠目结舌。

与这些社交平台相比,豆瓣无疑是个小众平台。按理说,只要秉持圈地自萌的态度,本不应掀起过分的波澜。但它独有的评分属性,又将之不由自主地推向了大众化。更重要的是,在移动APP上,小组和书影音只有一墙之隔。

豆瓣赖以立足江湖的,是豆瓣评分。能为豆瓣带来流量和收益的,却是豆瓣小组。

这也是豆瓣面临的双重困境:评分的公正性问题遭受质疑,提供社区功能的豆瓣小组越来越乌烟瘴气。前者威胁到了豆瓣的命脉,但目前来看,仍没有其他评分网站可以撬动豆瓣的地位。后者威胁到了豆瓣的收益,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做社区才能赚钱,对文青气质严重的豆瓣更是如此。

当然,豆瓣遭到整改的原因,和一星五星极端化、评分日趋不公平也有关系。书影音的豆瓣评分不论高低,按说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说,它只是自嗨产物。评分高了,创作者和粉丝欢喜一点。低了,失落一点。

但在打分软件一家独大,各类媒体不断拿豆瓣说事的情况下,豆瓣评分就几乎等于“口碑”了,就会给创作者带来极大的荣誉感或耻辱感。

为了争取路人,各路粉丝以豆瓣评分和评论为阵地兴风作浪。为了赚取黑钱,各路水军排兵布阵、高价接单,为一些德不配位的作品牟取了声誉。这些都已经影响了行业的正常生态。

豆瓣官方关停了15个违禁小组。原来的用户又涌入了新的小组。就如同当年的贴吧般,“XX吧”被封禁,“新XX吧”迅速出现。除非豆瓣像百度贴吧一样,官方的“吃相”太过难看,用户自愿离场。否则这只能是又一场“空城计”。

然而,豆瓣又不能将小组与书影音彻底割舍开来。不是所有流量都能变现的,也不是所有用户都能转成消费者。除非走到微信、QQ这般体量级,否则光凭千万的月活,豆瓣想靠评分功能生存,几无可能。

从商业逻辑而言,豆瓣是不会动真格去处置自己的衣食父母的,但因为有官方督导,这一次大概不会是“捉放曹”的游戏,而是得拿出些壮士断腕的力度来。

在疫情反复的今日,经济下行,大众的消费在不断降级。一边是停滞的演出,关张的影院;一边是告别剧场、影院的观众。当愿意去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以电影打分为主业的豆瓣,日子无疑更难过了。好光景何时才能回来呢?

【文/马二】

0 阅读:2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