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山东水饺、煎饼果子纷纷出现在热搜当中,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食品有什么新奇的?
但事实上事情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其实这些东西的出现场合恰恰不是大陆,而是在台湾的大街小巷。
而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两个横跨了2000多公里的省份,为何饮食能够如此的接近,两地之间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吗?
被掳走的山东人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正式打响,1947年战争来到了白热化阶段。
而在7月之后接连的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的蒋介石表面上还再坚持作战,但实际心中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逃亡台湾计划。
除了运送金银财宝这些贵重物品之外,蒋介石最需要就是人力,
他清楚的知道,退居台湾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撑,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翻身希望。
是的,此刻的蒋介石还在幻想着之后的反击。
于是乎,浩浩荡荡的抓人运动开始了,据不完全统计,跟随着蒋介石退居台湾的各省民众大概有200万人。
而其中除了与台湾临近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带之外,被胁迫入台的山东人居然也有近20万。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早在解放战争之时,国民党对山东人力资源的迫害就已经开始了。
1948年,山东战场上的国民党节节败退,原本有着数十万大军的绥靖区现如今被打成不到3万人,此时的兵力远远不足以抵抗解放军的攻势,于是,国民党便把目光放在了当地群众身上。
怎样才能不费吹灰之力的添加兵力呢,答案是抓壮丁。
上至40的中老年,下至十几的青少年,国民党一个都没有放过。
尽管当地居民听说之后,四散奔跑,但最终大部分人还是没有逃过国民党的追捕,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
截止到1949年,国民党在山东一共进行了至少6次的抓捕行动,除开随行亲属外,总共抓捕了近9万人来充当部队兵力。
而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许多人被卷入了这场迁徙中,这些人大致分为了四类:
第一类是时任山东省国民党政府的大部分职员及亲属,这些人是必须迁走的,在台湾的政权建立工作需要他们去完成。
第二类是山东,尤其是山东青岛的实业家和富商,他们的财产可充实国民党的国库,以便不时之需。
第三类是山东本地的工厂工人、船坞公司的水手等进行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的存在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第四类,也是最后的一类,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在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下,被迫无奈远离家乡。
这四类人再加上国民党抓来的壮丁,大约有20万人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南下之旅。
南下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不同于走海路的国军,这20万人的山东人几乎都是徒步南下。
很多人死在的南迁的道路上,在抵达台湾的时候,这些人早已瘦如柴骨的模样,如同行尸走肉。
初来乍到的山东人这些山东人来到台湾后,并没有受到国民党的重视,那些被抓来的壮丁因为其高大的身躯被安排在最为艰苦的沿海地段,负责监视和巡逻的工作。
而大部分普通群众则被安排在了“眷村”之中。
“眷村”,是当时为安置群众所兴建的村落,在那个时期,眷村遍布台湾各地,最巅峰的时期竟有近800座。
然而,眷村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时间紧,人数多,注定这些眷村里的房屋只是简单修葺的屋子罢了,仅能提供遮风挡雨的作用,其余什么都没有。
更何况本就不受重视的山东人,他们的生活则更加的拮据。
许多人为了生计选择打零工,男人大部分选择在工厂做工,女人则会选择一些洗衣和针线活,
总之,坚强的山东人并没有被生活击垮,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乐观的心态,在异地他乡建立起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与此同时,来到台湾的山东人并没有受到台湾本地的影响,依旧保留了自己的饮食特色和方言,这种传承持续到了现在,走在台湾的街头巷尾,你仍能看见许多山东风味的饭店与小吃。
归家之路在台湾的生活是一天天的好起来,但是心中却仍旧放不下对故土的那一份思念,
新时代的山东籍台湾人,在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影响下融入了台湾的社会,但那些老一辈的,经历过南迁痛苦的山东人却依旧盼望着回家的一天。
这种情感如同一根看不见的脐带,将他们与山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进入新世纪,两岸开始了频繁地来往,青岛甚至成为首批归乡试点城市,这引的大量的山东籍台胞纷纷报名。
2006年,青岛成为台胞落地的签注城市,2013年又确定了赴台自由行的试点城市。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青岛成为了这些迷失孩子回家的道标,许多人开始回到山东进行寻根探亲,其中也不乏一些台湾艺人如:焦恩俊、齐秦、王心凌等等。
现如今,两岸的关系日益亲密,越来越多的新时代的山东籍台胞开始关注自己的先辈根源,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亲自前往当地进行探访问询。
在这个过程中,山东人的存在成功的帮助两岸架起了一座名为沟通的桥梁,山东籍的台胞,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也为两岸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回看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它的悲伤与遗憾,更应该看到在如此困境下努力生活奋斗的山东人,是他们的艰苦奋斗造就了现如今的美好生活,这个故事就是他们自己对生命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