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正义也许会在该到来的时候有所延迟,没能按时出现,可无论如何,它终究是不会一直缺失、不会不来的。也就是说,哪怕在某些情况下,正义的到来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般及时,中间可能出现了耽搁,但最后,它总归是会现身的,绝对不会一直缺席于需要它彰显的场合之中。
人们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正义姗姗来迟的时候,它还能不能被称之为正义呢?比如说,一件事情原本应该及时得到公正的处理,让对的人得到应有的对待,错的人受到应有的惩处,可却因为种种原因,正义没有在它本该出现的时候现身,而是拖延了许久才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迟到了的正义,是否依然配得上正义这个名号呢?
也许,杨乃武与小白菜他们的后半生情况能够给你答案哦……
官场黑暗
清朝末年的时候,在余杭县当地啊,有一位举人,此人姓杨名乃武。
他是出生在一个耕读人家,家里往上数几代呢,都是靠着种桑树、养蚕缫丝这样的营生过活的。老祖宗们那可都是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地在田间地头、蚕房桑园里忙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这么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家里就慢慢积攒起了一笔数目还挺可观的家业呢。
当传承到他这一辈的时候,杨乃武可真是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呢。要知道,他可是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刻苦研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地考中了举人,也算是为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啦。
但凡看过《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人应该都清楚,在清朝那个时期呢,要是能够考中举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哦,那可真的是极其难得,就好比是祖坟冒青烟了一样,是那种从众多人里才能挑出一个来的天才般的存在呢。
有人或许会这样讲,举人又能算得了什么?要知道,在科举的层级体系当中,举人之上还有进士呢。而且进士里面又细分出了状元、探花和榜眼这些更高的荣誉称号。这么一对比的话,举人似乎就显得没那么特别、没那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啦,毕竟上面还有那么多更厉害的头衔存在着呢。
你所提到的那种情况,是要放在那种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盛世当中才比较相符呢。要知道,杨乃武考中举人的那一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同治帝哦。
在这之前,咸丰皇帝面对外敌入侵的严峻局势,选择了逃离北京城,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躲避呢。当时外敌来势汹汹,咸丰帝没有选择坚守京城与之对抗,而是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暂避风头。
没过多久,朝堂之上就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呢。就在这样的局势下,咸丰皇帝竟然突然之间就因病离世了,这可不得了,他这一走,就留下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就像是一个烂摊子般摆在那里,等着人去处理呢。
在那个时候,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联手站了出来哦。他们一同拥立同治帝登上皇位呢,不过呢,虽说同治帝是皇帝了,但实际上真正掌握大权、把控着朝政的却是身处后宫的慈禧太后。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咸丰皇帝刚刚登基没过多长时间呢,这时候外敌的祸患都还没有彻底清除掉,结果在南方地区竟然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无疑是让本就局势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严峻了起来。
在当时,太平军势头迅猛,掀起了大规模的叛乱活动,这可让清政府头疼不已,尤其是慈禧,为此焦头烂额。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常规的八旗子弟军队似乎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平定叛乱。没办法,慈禧被逼到这份儿上了,思来想去,最后只好同意让那些汉族大臣们在民间组织团练。这团练呢,其实就是一种有别于八旗子弟军队的武装力量,专门为了应对太平军的叛乱而组建起来的。
在诸多相关的势力当中,最为厉害的那一支当属以曾国藩作为首领的湘军。这支湘军在当时的局势中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呢,曾国藩带领着它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其厉害程度在众多势力里显得格外突出哦。
在这一时期,朝堂差不多完全被那些公卿大臣给把控住了。就拿科举考试来说吧,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做到相对公平那可太难了,基本很难实现呢。
要知道,在这段时期,想要考中举人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那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呢,要是真能在这个阶段成功考中举人,真的已经是极为不容易的啦。
就这样,杨乃武既没有什么权势,也不存在家庭背景方面的依靠。他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之后,渐渐就打消了入朝为官、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念头。
他最终并未能够进入朝廷担任官职,然而,对于那官场之中的种种昏暗状况,他心怀着极为强烈的厌恶之情,简直是深恶痛绝。
在江南这一片地区啊,有这么个情况。当年湘军可是帮着朝廷在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呢,成功把太平军给打赢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功绩,湘军里头不少人就渐渐变得居功自傲起来啦,这在江南一带表现得还挺明显的呢。
说来也巧,当时余杭县的县令,是有着湘军经历的一个人,名叫刘锡同。
这个人是行伍出身,有着行伍之人那种特有的做派。而杨乃武是文人出身,两人在很多方面的观念、行事风格等都不太一样。就因为这个缘故,他对杨乃武心里头是颇为看不上眼的,觉得文人嘛,总是有那么些酸腐气之类的。也正因如此,他俩在日常相处或者讨论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观点不合等情况而起争执,这种情况还不是偶尔发生一次两次,而是挺频繁的呢。
按常理来讲,一个是举人身份,另一个则是知县,这两人原本就如同风马牛般毫不相干。那么,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缘由才产生矛盾的呢?
闲言碎语
话说那个杨乃武,在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呢,他家里面的情况是既不缺钱财,也不缺房子住。就这么一天天过着,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他渐渐就感觉到这日子过得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乏味得很呐。
就这样,他琢磨着得给自己找点事儿干,思来想去,觉得像帮人打官司这类事情就挺合适的,便打算从这方面入手去做些事情。
在清朝时期,有这么个情况,那就是考生的地位相较于以往有所提高了呢。这一提高可就有了些特别的待遇哦,当考生见到官员的时候,他们是能够做到见官不跪的哦。并且呢,即便官员心里可能不太乐意,可也没办法对这些考生怎么样呢,毕竟当时有相关的情况和规定在那儿摆着。
在古代,有这样一些考生,当他们参与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其实还会经历各种各样关于律法方面的培训呢。经过这些培训之后,他们在处理打官司之类的事情时,那可真是驾轻就熟、顺手就能应对自如啦,就好像这些打官司的本事已经成了他们信手拈来的技能一样呢。
另外,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不少考生一心想着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当官呢。可这科举考试哪是那么容易通过的,好多人都考不上。按说要是能考中举人,那也算是挺有学识的了,可在当时的观念里,考中举人后要是去教书的话,就会让人觉得挺没面子的,好像有点自降身份啦。
在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之下,有一部分举人逐渐改变了原本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把帮他人处理诉讼相关的事务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依靠这种方式来维持生计。
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清朝时候的讼师。要知道,那个时候要是碰到涉及商贾的官司,这些讼师那可就能大赚一笔呢。这一笔钱赚下来,数额可不小,足够他们一年都不用再去为了维持生计而发愁啦,可见当时在这类官司中,讼师获利是相当可观的哟。
杨乃武心中满是对官场的愤懑之情,不过呢,他有个优势,那就是对清朝的律法知识极为精通。凭借着这一点,他在朝堂之上打官司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各类律法条文以及相关事例。就靠着这样的本事,他可是打赢了不少的官司呢。
日子过得久了,那身为知县的刘锡同心里头便积攒起了诸多不满情绪。要知道,他在知县这个位子上待了这么长时间,可不知怎么的,就是渐渐对某些情况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呢,满心都是那种不满意的感觉了。
在他看来,自己可是堂堂的朝廷命官呢。按说这身份地位,那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了。可如今倒好,居然被一个小小的举人随意地呼来唤去,这还不算完,时不时地可能还得被那举人冷嘲热讽两句。他心里就觉得特别的憋屈,感觉这事儿实在是太让自己窝火啦,怎么就落到了这般田地呢。
之后呢,这两人老是相互作对。就说在断案这事上吧,要是杨乃武觉得某个人是清清白白、压根没犯啥罪的,那刘锡同可倒好,非得给人家从重处罚不可;反过来,要是杨乃武指出哪个人是罪大恶极的,这刘锡同却又会从轻去判决那个人。总之啊,他俩在这些事儿上就是这么对着干的。
杨乃武心里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偷偷地创作了好些讽刺知县的歌谣,还安排幼童到街上去唱这些歌谣呢。
刘锡同这个人是行伍出身,就是在军队里当过兵那种经历。大家也知道,这行伍出身的呢,在文化方面往往就没那么擅长啦。而杨乃武呢,那文化水平相对来说就比较高咯。这么一对比,刘锡同明显在文化上是比不过杨乃武的。也正因如此呢,刘锡同心里就一直憋着一股劲儿,老是想着要找个机会去报那所谓的“仇”,就是因为在文化对比上落了下风,就一直耿耿于怀,总惦记着找机会出这口气呢。
在这一天,他可算是等到了一个极其难得、简直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可真是让他给碰上了呢。
他之所以会有后续的举动,是因为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听到了一些关于杨乃武不好的传言。当时他就那样在街道上走着,然后那些关于杨乃武不好的说法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里呢。
话说有个叫杨乃武的人,他家的家产那是颇为丰厚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把自家不少的房子都租给别人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收取租金,以此增加一份收入来源呢。
在当时的这些租户当中啊,有一对夫妻,丈夫名叫葛品连,妻子呢,大家都叫她小白菜。
葛品连原本是从事做豆腐这一行当的。在他和小白菜结为夫妻之后,就租下了杨乃武家的祖宅,在那儿继续经营他的豆腐生意呢。
在当地啊,有个特别出名的美人,她就是小白菜。这小白菜呢,平日里总是常年穿着一身衣服,那衣服的颜色,是清新的白绿搭配呢。她整个人站在那儿,远远看上去,就仿佛是一颗刚刚采摘下来的小白菜似的,透着一股娇嫩欲滴的感觉,十分惹人喜爱。
葛品连是做豆腐生意的,他对自己的老婆那可真是相当不错。平日里,他都是自己挑起担子,然后走街串巷地去叫卖豆腐,却让妻子就安安静静地独自待在家里休息呢。
要是这房子属于自己的,情况相对来说还能稍微好一些。
关键在于,他们所租用的房子是属于杨乃武的。要知道,杨乃武是一位讼师呢,平日里经常会在家里伏案书写状纸。
日子久了之后,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平日里都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鲜少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低调、不常露面的生活方式,时间一长,外面的人就开始传出了一些关于他们的谣言。
要知道啊,只要一牵扯到“男女之事”这个方面,人们头脑里的遐想空间一下子就会变得无比巨大呢。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众人看待小白菜时,越发觉得她就如同潘金莲一般。与此同时,在大家眼里,杨乃武也仿佛成了西门庆的样子。
刘锡同要是听到了这个消息,那他又会怎样去借题发挥、大做文章呢?真不知道他会使出什么样的手段来在这件事上做文章。
慈禧翻案
刚开始的时候,刘锡同想要抓住对方的把柄,可怎么也抓不到。他尝试了各种办法,留意了很多细节,但就是找不到能拿捏住对方的关键之处呢。
在还没有能够抓到实实在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证据的时候,不管他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哪怕他就如同天王老子那般厉害、那般有权威,那也确实是拿他没辙,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去处理相关的事情。
然而,更令他气愤不已的是,那个杨乃武明显察觉到了近期自己的风评变得不太好的状况,于是,他居然做出了把小白菜夫妻从住处驱赶出去的举动,这实在是太过分了,也难怪会让他如此生气。
当刘锡同觉得已经毫无希望之际,没想到葛品连却突然因病离世了。
在那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葛品连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患上了急病,肚子疼痛得厉害,那种难受劲儿简直让他难以忍受。这时候,是小白菜赶忙跑到县城去拿了汤药回来,希望能缓解葛品连的病痛。
葛品连接连喝下了两服汤药,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的情况不但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倒愈发严重起来。就在喝完药后不久,他突然一口气没能喘上来,紧接着脑袋一歪,就这么去了,生命戛然而止。
当葛品连离世之后,葛家的人心里下意识就觉得小白菜有着重大的嫌疑。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下,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径直就做出了报官的决定,希望能通过官府的介入来查明事情的真相。
话说那知县,一听说这件事儿啊,心里就暗自琢磨开了,心想着:这可是个惩戒杨乃武的绝佳机会,可不能就这么放过喽。
小白菜从来就没经历过这般的艰难困苦,面对那些无端的指控,她一个弱女子又能怎样呢?根本无力抗争,最后也只能无奈地承认了这压根就不存在的所谓罪行,并且按照要求完成了招供画押的程序。
话说杨乃武,也不知怎么的,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抓进了大牢之中。进去之后啊,可没少遭罪,受尽了各种严刑拷打。而那个知县刘锡同呢,也没好好审审弄清楚情况,直接就判处杨乃武秋后问斩啦。
杨乃武在无奈之下被迫招供了,可他的姐姐心里坚信弟弟是清清白白的,压根就不相信弟弟会做出那些被指控的事情。于是,杨乃武的姐姐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前往京城去告御状,想要为弟弟讨回公道,还弟弟一个清白之身呢。
就在这个时候,胡雪岩也主动找了过来。要知道,胡雪岩和湘军之间可是有着仇怨的。而这次他前来,明确表示会全力给予支持呢。
在经过多方不断地奔走活动,并且配合着相关申报宣传所形成的影响之下,慈禧实在是难以承受这样的重重压力了。最终,她做出了决定,选择派遣钦差大臣去重新审理相关事宜。
经过一系列严格细致的审查流程之后,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情终于得以昭雪,他们被还以了清白之身。而在这一事件当中,慈禧太后瞅准了时机,借着这个由头,一下子将一百多名湘军官员的官位给剥夺了去,以此来达成她自己的某些目的。
小白菜历经一番波折后终于沉冤得雪,可即便如此,她的处境依旧艰难。要知道,此前的种种遭遇已经让她的名声彻底败坏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名声一旦受损,很多事情便变得难以挽回。就拿葛家来说吧,即便知道小白菜是被冤枉的,可因为名声坏了的缘故,葛家人也不愿意接纳她,直接就不要她了。
她当时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最后只能狠下心来把自己那一头长发给剪掉,选择去做了一名尼姑呢。从那之后,她就彻底和这纷繁复杂的红尘俗世隔绝开来了,再也不涉足那些红尘中的种种事情啦。
杨家原本就是靠着养蚕发家的。后来呢,家里有人经历了牢狱之灾,等从狱中出来以后,生活上自然是比较艰难的。好在还有姐姐伸出援手,在姐姐的帮助和接济下,这人就又重新拾起了曾经的营生,再次开始养起了桑蚕呢。
话说杨乃武结识了胡雪岩之后,更是鼓足了干劲,决定再接再厉一番。他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对蚕种进行了精心的培育。经过一番努力,还真就培育出了一种产量极高的蚕种呢。有了这优质高产的蚕种,杨乃武便和胡雪岩一同做起了生丝生意,开启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商业合作之路。
最后呢,这两个人都一直活到了七十多岁的年纪。其中杨乃武,他的下半生过得还算不错呢,毕竟有子女在身边陪伴着他,一家人在一起,日子过得也算幸福美满啦。
小白菜的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她即便后来做了尼姑,可还是没能摆脱困境,依然不断地遭受着那些香客的谩骂与指责。在这样的处境下,她过得十分艰难,最终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尽管这两人最终都得以洗清冤屈,可那姗姗来迟的正义,终究还是让小白菜只能一个人守着那青灯,在孤苦之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那么,大家要知道,我们既不能接受正义的缺席,也不应该容忍正义的迟到。正义应当是及时且不缺位的,缺失了不行,姗姗来迟同样是不符合我们期望的,我们所期盼的,是正义能够按时且完整地呈现,绝不是那种该出现却没出现,或者出现得太晚的情况。
我们所期望的,便是要让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以一种顶天立地的姿态行走在这世界之上。也就是说,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足够的气魄与担当,堂堂正正、无所畏惧地在生活里前行,在这广阔世间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不被困难所压倒,凭借自身的力量稳稳地立足,活出一番顶天立地的模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