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9字回答成为千古名言

施俊灵犀说事阿 2025-02-20 13:43:39

不少人都熟知“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可往往并不知道司马光在长大之后呢,他的仕途发展得很不错,最后官至尚书这样的高位哦。

想必不少人都听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它流传挺广的呢。不过,很多人虽然熟知这个让梨的故事,可对于孔融长大之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境遇,却是不太清楚的哦。

孔融出生于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融的一生究竟会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经历呢?这着实让人好奇。

少年:小时了了

汉朝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孔家在汉朝时期那可是备受尊崇的呢。这是由于儒家学说被大力推崇,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族自然也就跟着沾光啦,在汉朝的那段时间里享受着极高的尊崇地位哟。

孔融乃是孔子的后代,打从他一出生,便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而且,在他年纪还非常小的时候呢,就已经对“谦恭俭让”这样的礼数有了清晰的认知啦。

想必大家都清楚,三四岁的小孩子呢,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哦。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碰到有分东西的情况,那小家伙们心里头肯定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拿那个最好的。

然而,孔融在当时那个年纪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状态却是极为成熟的。你瞧,一般人在他那个岁数可能还懵懂天真着呢,可孔融却不一样,他的言行举止、思考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明显有着超出其年龄阶段该有的成熟表现。

每当和兄长一起吃梨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情况,兄长每次都会去拿那个最小的梨呢。而且,他还会说出一番话来,说自己年纪在兄弟当中是最小的,按照道理就应该拿这最小的梨。

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到这儿呢,这个故事就算是讲完啦。不过呢,孔融他的“精彩人生”可还在继续着呢,后面还有不少事儿呢。

他生长在孔家,打小就展现出了和常人不一样的聪慧劲儿,年纪轻轻却有着超越其实际年龄的成熟稳重,时常会做出一些反应,这些反应比起同龄人来说可要强得多啦,完全不像他那个年纪该有的样子呢。

在他年仅十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自己的父亲一同前往京城游玩。那时的他,满怀着对京城的好奇与憧憬,就这样跟在父亲身旁踏上了去往京城的路途,准备去好好领略一番京城的风貌。

在当时那个时期,存在着一位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名士”,此人名为李膺。李膺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学,得到了一座极为豪华的府宅。这座府宅可不一般,它的门槛设置得很高,从这也能侧面看出李膺在当时那种自视甚高的姿态呢。

要是想和他见上一面的话,那得是有名的大家、大师才行,要么就得是他的亲戚,像普通的一般人,那是根本进不去他家门的哟。

在那个时候,孔父因为有其他事务需要去处理,于是便离开了,只留下孔融一人在京城里面游玩。

话说孔融啊,不知怎的突然心血来潮,当下就独自一人前往李府了。他心里就琢磨着,这个李膺到底是有啥出众的才能呢,居然这般恃才傲物,所以他就想去瞧个究竟。

他一心想要迈进李府的门槛,于是便对李府的仆人说道:“你赶快去给你家主人通报一声,我可是他的亲戚呢。”

没过多久,孔融便顺利进入了李府,接着就与李膺碰面相见了。

李膺此前从来就没见过眼前的这个小孩,所以就很自然地反问起他来:“你这是从哪儿来的?而且你和我之间又能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只见孔融表现得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开口说道:“您知道吗,我家的祖上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在很久之前呢,孔子曾经向您的祖宗老子去请教过一些问题呢。就因为这层缘由,算起来,两家还能算是有着师徒关系呢。”

要知道,老子的本名是李耳,这李膺呢,他也姓李。这么一来,就不禁让人猜测了,说不定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们两家往上追溯的话,还真能有点亲戚方面的关联呢。

你看啊,这个回答呢,确实是有那么点儿牵强的感觉。不过呢,咱们得考虑到这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要知道,对于才十岁的孩子来说,他居然能知道这些个典故,这可真的是相当不容易,太难得了。

并且呢,他居然能够在那种大庭广众的场合之下,即便面对着年长者严厉的问责,却依然可以保持面色沉稳,从这一点上,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他的心性是怎样的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瞧见了当时的情形,心里就冒出了个念头,想着要故意为难他一下呢。随后,这人便开口说道:“哼,别看小时候这么聪明伶俐的,可等长大了,那可就说不准喽,说不定就变得平平无奇了呢。”

孔融脸上露出淡然的笑容,接着反驳说道:“看样子啊,您在小时候那肯定是特别聪明的。”

只见那人当时一下子就被怼得哑口无言,找不到什么话来回应了。不过呢,紧接着他却突然放声大笑起来,还一边笑着一边说道,看这孩子的表现,以后肯定是能有大出息的,必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呢!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那个很有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来历哦。

要知道,孔融在仅仅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两段经历能形成极具意义的小故事呢,而且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哦,它们都被记载了下来,成为了历史小故事啦。从那时起到现在,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传颂着这两个小故事,流传的范围那可相当广泛,几乎是众人皆知呢。

倘若经过一段时间,孔融逐渐成长起来,那么他将会缔造出怎样一段别样的历史呢?谁也无法确切知晓,只能任由人去遐想,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不断成长的孔融,到底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融之所以名震京城,是因为“小时了了”的那个故事。

然而,在从京城返回之后,孔父便不幸染上了一场极为严重的病症。自那以后,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只能一直躺在病床上,苦苦与病魔抗争着。但终究,病情太过严重,尽管多方救治,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溘然长逝了。

那个时候,他仅仅才十三岁而已呢。就碰上了父亲离世这样无比悲痛的事情,他整个人一下子就崩溃了,直接趴在地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啊,甚至好几次都因为过度悲痛而哭晕了过去呢。

有不少人被他那份至纯至深的孝心所触动,眼泪不由自主地就纷纷掉落了下来,大家都为他的这份孝心而深受感动。

在父亲离世之后,孔融便与哥哥一起挑起了担任家主的这份重担,共同承担起管理家庭、支撑门户等诸多家主应尽的责任。

话说有那么一天,有一个人,他是某位哥哥的朋友呢。这人平日里就喜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毫不避讳地进行批评指正。可就因为这样,不小心就把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给得罪了呢。这下可惹了大麻烦啦,那些权贵们哪能轻易放过他,于是官府就接到命令开始对他展开追杀。这人没办法,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逃到孔府去寻求庇护啦。

那个时候,哥哥并不在家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孔融就把他收留了下来。

之后,这件事儿让官府给知晓了,官府便打算追究孔融的过错,要对他进行惩处,给他治罪呢。

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孔融和他的哥哥呢,在面对罪责的时候,竟然相互争着要去承担,都想把这份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且,就连他们的母亲孔母也站了出来,她表示是自己教导方面有所欠缺,不够周全,所以心甘情愿代替他们进入监狱去接受惩罚呢。

主动去承担责任这样的事情,着实是让数不清的人都为之赞叹、钦佩不已。你瞧,当有人能够挺身而出,主动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的时候,那种担当的精神是多么的耀眼,也难怪会引得众多人发出由衷的感叹呢。

孔融渐渐长大成人之后,没过多久便得到了朝廷的召见。而在接受召见之后呢,他也就顺利地进入朝廷,开始担任官职啦。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那朝堂之上的状况简直是乱得一塌糊涂。怎么个乱法呢?当时的君主特别昏庸,根本就没有什么明智的决策和良好的治理手段。而且朝堂里奸臣当道,这些奸臣们把持着朝政,肆意妄为。更过分的是,那些官僚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他们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为自己谋取私利呢。在这种情况下,贪污腐败的事儿那可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啦,整个朝堂的风气是乌烟瘴气的。

在那样的一种环境当中啊,要是有谁勇敢地站出来,毫不避讳地直接向上面进谏忠言的话,那可就惨喽。因为啊,周围存在着一帮奸臣呢,这些奸臣可不会放过任何对他们不利的情况。只要有人胆敢如此行事,那些奸臣们就会不择手段地对其进行迫害,让进谏之人陷入困境,遭受种种磨难呢。

于是,数不清的忠诚贤能之士都选择闭上嘴巴不再发表言论了,他们纷纷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以求自身安稳,避免惹祸上身。

孔融踏入仕途以后,这人可真是刚正不阿,全然不把那些权贵放在眼里呢。每次在朝堂之上,只要遇到宦官奸臣做出了种种不良行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当面和这些人展开激烈的辩驳,言辞犀利地斥责他们所犯下的那一系列恶行,丝毫不惧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的麻烦。

汉献帝登基之后,董卓这人可就不得了啦,在朝廷里那是权势滔天,把大权都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呢。整个朝野上下,几乎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他的权力大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哦。

此前,董卓做出了废少帝这样的举动,而这一行为受到了孔融的指责。

在朝堂之上,有两个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这一争可就持续了好长时间呢。他们争得那叫一个厉害,把在场的百官都给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个个都安安静静的,生怕惹祸上身。就连坐在龙椅上的汉献帝呢,脸上也露出了为难的神色,看着这两人争来争去,似乎也有些不知所措啦。

董卓一开始是动了杀掉他的念头的。然而,董卓心里有所忌惮,忌惮的就是他的孔氏这一身份。要知道,孔氏家族在当时那可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备受尊崇。而且呢,这个人本身也是声名远扬,天下人都知晓他的大名。董卓就琢磨着,要是真把他给杀了,那可不得了,恐怕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很可能会导致天下人全都起来反对自己,一起对自己发起攻击。所以,董卓虽起了杀心,最终却也没敢轻易动手。

董卓心里清楚,想在嘴上把对方骂赢那是办不到的,要直接把对方杀掉也没法实现。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借着“提拔”这么个由头,把人打发到北海国去了。为啥是北海国呢?因为那里“黄巾军”闹得正凶,泛滥成灾呢,让这人去那镇守,也算是董卓的一种手段了。

董卓心里暗自琢磨着,孔融这人如此刚直不阿,就他这性子,要是被派到北海那个地方去,肯定得让黄巾军给收拾掉喽。要知道,黄巾军可都是些不太好对付的势力,孔融那副刚直的做派,到了北海那种局势复杂的地方,可不就容易触怒黄巾军嘛,到时候怕是很难在那儿立足,多半会被黄巾军给铲除咯。

谁能想到呢,孔融居然在北海这个地方成功收获了众多百姓的真心拥护,如此一来,他的名气就变得比之前更大啦。

结果就是,追随他的老百姓数量挺多的,然而,能统领士兵去打仗的将领却寥寥无几。

在那个时候,中原地区有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他们的势力都在迅猛地发展壮大起来呢。而且,就连地处幽州那一块儿的公孙瓒,也都开始凭借着手里掌握的兵力,变得有些拥兵自重啦。可再看看孔融这边呢,他所拥有的士兵仅仅只有几百名,和前面提到的那几位相比,势力可就小得多喽。

就在这个时候,有那么一些人看出了他并不具备“帅才”的特质。于是呢,这些人就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他去依附那些实力强劲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呢。

人们不禁会想,那心高气傲的孔融啊,他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议呢?要知道,孔融向来是心高气傲的,在面对这样的建议时,他到底会作何反应呢?到底能不能坦然地接受下来呢?这还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呢。

晚年:郁郁不志

孔融处在中原腹地这个位置,周围是正崛起的曹操、袁绍等势力。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孔融可谓是处处遭遇挫折,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

然而,他却始终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保住那份身为汉臣所应有的“尊严”,不肯做出丝毫改变,就那样坚定地守着自己原本的立场。

在这一时期,他内心的情绪状态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改变呢。也就是说,他的心境跟前些时候相比,已经大不一样啦,经历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哦。

曾经有一回,他身处乡下之地。当时,他瞧见有一个人正跪在一座坟前,那是其父亲的坟茔。只见那人哭得那叫一个声嘶力竭,那凄惨的哭声在四周回荡着,仿佛要把内心所有的悲痛都通过这哭声宣泄出来一般。然而呢,奇怪的是,尽管那人哭得如此厉害,声嘶痛绝的模样着实让人揪心,可仔细一看,他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泪水流淌下来。

当回到家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么个事儿,隔壁邻居居然抓到了一名盗贼呢。

依照当时的律法规定,这名盗贼的情况是这样的,他还不至于被判处死刑,死罪算是能够免去啦。不过呢,也绝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他,还是得接受惩罚的,这活罪是怎么也逃不掉喽。按照律法的要求,最少也得给他打上五十大板才行呢,以此来让他为自己的盗窃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之后,孔融从盗贼那里得知了这么个情况,原来是盗贼家中的母亲身体不太舒服,心里头就想吃麦子,盗贼为了满足母亲的这个愿望,这才做出了偷盗的举动。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孔融呢,连丝毫的犹豫都没有,非常干脆地就把那个人给放走了。并且,还赏赐给对方好几斗的小麦呢,整个过程那叫一个果断利落,没有丝毫的迟疑哦。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融到了晚年的时候,越发看重所谓的“名声”了,而且这种看重的程度已经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

在那之后,袁绍做出了一个举动,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去攻打北海。而当时孔融所拥有的兵力情况是怎样的呢?仅仅只有几百名士兵。面对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孔融这边的实力实在是太薄弱了,根本就没办法和袁绍派出的军队相抗衡,完全不是袁军的对手呢。

传闻称,在开战之前的那段时间,孔融就那么独自一人坐在屋内,从他的表现来看,是一点儿都没有慌张的样子。

城被攻破之后,他的一家老小全部都被敌人给擒获了。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他实在是没办法,只能在身边亲信的全力掩护之下,开始了逃亡之路,逃到了外地。从此啊,就过上了那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饱受着流离失所的痛苦。

之后呢,献帝离开了洛阳,去寻求依靠,最后依附到了曹操那里。在曹操把都城定在许县之后,原本流亡在外面的孔融,就又一次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能够再次在朝堂之上发挥作用啦。

值得庆幸的是,曹操相较于何进、董卓这类人来说,那可要好得多啦。虽说他干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一件事,可要是看他对待朝中大臣以及天子的态度,大体上还是比较恭敬的呢。

要知道,孔融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那种能够拥兵自重,进而凭借自身力量去匡扶汉室的本事。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他也得寻找依靠,所以呢,就选择依附在曹操的阵营之下啦,如此一来,孔融也就成了这乱世里的一名汉臣喽。

孔融是依附于曹操的,不过呢,在孔融心里,他始终觉得自己是效忠于汉献帝的。也正因如此,他常常会和曹操产生对立的情况,时不时地就跟曹操对着干起来呢。

就拿曹操来说吧,在他打仗的时候,孔融居然对他进行嘲讽,说他出师的名义不正呢。还有啊,当曹操做了夺人之妻这样的事儿后,孔融更是毫不客气地嘲讽他,把他比作是像古代纣王献出妲己那般的行径哦。

大家知道吗,曾经有这么个情况,那时候曹操因为粮食方面特别紧缺,没办法,就发布了禁酒令。可就在这个时候呢,孔融这个人,居然接连好几次呈上奏折呢。他在奏折里一个劲儿地强调说,酒那可是精气神,就好像觉得这酒是万万不能禁的一样。

而且还对曹操发出威胁,宣称要是施行禁酒令的话,那在出兵打仗这件事上可就不顺利了,军队将会在南方遭遇失败。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作对了好几次,最后可就惹得曹操心里很不高兴啦。在曹操南征的时候,他干脆就吩咐身边的谋士去把这个人的罪名一条一条地整理出来,然后就下令把这人的全族都给诛灭掉了。

就在这个时候,去看看孔融的家里,会发现只有他的一双儿女正在那儿认认真真地下着棋呢。这俩孩子,完全沉浸在棋局当中,对于即将降临的危险,那是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到。

就算是在他们看到一帮满脸凶相、如同恶煞般的人,手里还紧紧握着明晃晃的利刃径直闯进来的这种情形下,他们也仍然保持着镇定,没有丝毫的动摇。

就在那个时候,有个人对这兄妹俩进行恐吓。那人恶狠狠地说道:“你们的父亲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接下来,就该轮到你们俩了。”

当兄妹俩听闻父亲离世的消息时,他们脸上没有丝毫动容的迹象,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继续若无其事地下着棋,仿佛刚刚得知的那件事和他们毫无关系一般。

就算是到了刀都架在脖子上这般危急的时刻,他们却仍旧稳稳地坐在那里,压根就没有起身去躲避一下的意思。

大家都对那兄妹二人表现出来的淡定模样感到十分惊讶,心里都觉得挺纳闷儿的,于是就有人忍不住开口问这兄妹俩:“你们难道就不害怕死这件事儿吗?”

可以看到,那个比另一个孩子年长两岁的男孩儿缓缓开口说道:“要知道,当鸟巢被倾覆打翻的时候,哪里还会有完整的鸟蛋存在呢?这就好比是整体遭遇了危难,那么个体也很难保全。”他口中说出的正是那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这样一句话,意味颇为深长呢。

当这句话被说出来之后,在场的众人便接连不断地发出了叹息声。毕竟,就连一个小孩子都明白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啊,那就是一旦父亲离世,整个家庭往往就会陷入到艰难困苦的境地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磨难呢。

然而,当时天下的人啊,都没有察觉到汉朝已经处在即将倾覆的境地了。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又有哪一户人家、哪一个家族能够平平安安地得以幸存下来呢?要知道,汉朝一旦倾塌,那势必会掀起巨大的波澜,对世间万物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想要独善其身、安然无恙地度过,谈何容易。

0 阅读:7
施俊灵犀说事阿

施俊灵犀说事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