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乱华”那段动荡混乱的时期啊,大家不禁会想,当时究竟是谁挺身而出,担当起了保护汉人的重任呢?又是谁拥有足够的威慑力,使得那些胡人不敢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呢?
八王之乱
每当谈及“五胡乱华”这段历史时期的时候,就必定得说一说那个命运颇为不济的晋朝。
司马懿凭借一系列手段夺取了曹魏的江山基业,然而呢,说来也怪,这司马家似乎天生就欠缺当皇帝的那种命数。自司马懿开启了司马氏掌控大权的局面后,后续司马家的人虽也登上了皇位,但在皇位上却没能安稳长久,历经诸多波折,甚至还遭遇了各种内乱外患等状况,总之,就好像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难以顺顺当当把这皇帝当好,坐稳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呢。
晋朝建立起来以后,这天下就没能过上一天安稳太平的日子呢。而且,晋朝还出了一位挺特别的皇帝,怎么个特别法儿呢?就是这位皇帝在智力方面似乎有些欠缺,堪称是晋朝的第一个“低能”皇帝啦,他就是晋惠帝。这位晋惠帝可有一句特别出名的话,那就是“何不食肉糜?”就从他说出的这句话,也能看出他对民间的真实情况了解得实在是太少啦,也难怪这晋朝在他当皇帝的时候越发混乱,难以有太平的时候咯。
晋惠帝乃是司马懿的曾孙辈。这晋惠帝呢,打从生下来就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可他的父亲司马炎,却怎么都不愿意承认这个状况。即便如此,司马炎还是执意要把晋朝的皇位交到晋惠帝的手上呢。
大家想想,这皇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坐得安稳的。就拿刘禅来说吧,好多人都觉得他有点那种“大愚若智”的感觉,可即便如此呢,还得靠着诸葛亮那样厉害的人物全力辅佐,才能勉强维持局面呢。那再看看司马炎这边,他怎么就有信心觉得自己的儿子能镇得住那些亲戚们?难道就凭他儿子娶的那个丑媳妇吗?这显然不太靠谱嘛,真让人挺费解的。
司马炎所看中的人,就只有他的大孙子司马遹。要知道,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呢,脑子并不是很灵光,在这方面确实有些欠缺。不过呢,司马衷有个儿子叫司马遹,这孩子可不得了,特别聪慧机灵。当时在民间,甚至都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这司马遹是司马懿转世呢,就因为他实在是太过聪慧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传言出现。
司马炎心里有着两方面的顾虑,一方面呢,他特别担心这至高无上的皇权会被别的人给夺走了,落到旁人的手里去,那可就糟糕了。而另一方面呢,他满心希望自己的孙子司马遹日后能够继承那尊贵无比的皇位。在这两种心思的交织之下,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呢,可是违背了祖宗定下的规矩。
晋武帝将皇位传给了晋惠帝司马衷。可没等到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司马遹即位的时候,战争便爆发了。就因为是司马衷当皇帝,这可让老百姓遭了殃,怎么就碰上这么一位不太靠谱的皇帝呢,百姓们的日子也因此变得艰难起来。
司马衷这个人呢,心智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不过呢,他的皇后贾南风可就不简单啦,完全称得上是个不一般的女子。就是这个贾南风,在背后一手操纵谋划了那场著名的“八王之乱”呢。
在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这一事件。这一场动乱给西晋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使得西晋原本强盛的国力迅速地被消耗殆尽。当八王之乱的混乱局面出现之后,西晋的国力就如同遭遇了重创一般,不断地走向衰弱。而就在这个时候,外部的胡人看准了西晋国力空虚、内部混乱的时机,发起了入侵。面对胡人的这些入侵行动,西晋却因为之前八王之乱对国力的巨大损耗,已经到了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抵抗手段的境地,只能眼睁睁看着胡人入侵,局势变得愈发危急起来。
居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胡人居然建立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政权,可面对这样的局面,西晋朝廷却表现得无动于衷。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当时西晋朝廷内部自己正忙着搞分裂的那些事儿呢,都把精力耗费在这上面了,又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组织力量清剿那些蛮夷,根本就顾不上这档子事儿啦。
要知道,如果不去把那些反贼给平定下来的话,那情况可就严重啦。那些反贼可不会老老实实待着,他们就会反过来采取行动,到时候可就是他们要来平定你了,这后果显然是很不妙的。
五胡乱华
在西晋时期发生的那场八王之乱过程当中,局势那是相当混乱呢。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胡人瞅准了时机,纷纷崛起并建立起了政权哦。而且,可不是只建立了一两个,前前后后加起来竟然有十几个之多呢。
通常我们会看到“五胡乱华”这样的表述,不过呢,这里说的乱华的胡人可不是恰好就五个哦。所谓的“五胡”,其实是指在当时那些胡人当中,势力相对比较强大,而且很有代表性的五个群体啦。这五个群体分别是匈奴、羯、鲜卑、氐、羌这几支哦。
在五胡乱华那段时期,北方一下子冒出来了有十几个政权呢。这里面的大部分政权都是由胡人所建立的哦,就拿石勒建立的后赵来说吧,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胡人政权啦。
不少人都不清楚,你看那黄瓜,它明明颜色是绿的,压根就不黄,可为啥会叫这么个名字呢?这里面其实是和石勒有关系的哦。要说这黄瓜,它原来的名字可不叫黄瓜,而是叫“胡瓜”呢,之所以叫“胡瓜”,是因为它是从西域那边传过来的。
话说石勒有一回向大臣们询问一种瓜的名字。当时,要是有大臣回答说这瓜叫“胡瓜”,那可就惨啦,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拖下去杀掉呢。不过,大臣里头有一位特别机智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那个发音“hu”巧妙地改成了“huang”,就靠着这么个巧妙的改动,总算是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场杀身之祸。
在石勒致力于开疆拓土的那个时期,他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自己的侄子石虎去收养一个年仅十二岁的汉族少年。这个少年名叫冉良,之后呢,石勒还让石虎给这个少年改了名字,改成了石瞻。
石虎对待冉良那可真是好得没话说,简直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呢。要知道,冉良心里其实是仇恨胡人的,可没办法,毕竟石虎把他抚养长大,这份养育之恩摆在那儿。所以呢,冉良就把这份原本该对石勒有的感激之情,都转化到了战场上,靠着在战场上不顾一切地奋勇杀敌,以此来回报石虎对他的那份养育和善待之情。
在石勒离世以后,皇位由他的侄子石虎继承了。乍一看,石虎似乎对自己的亲人还挺不错的呢,可实际上呢,他完全就是一个极为残暴的君主。
在那之后,石虎收养了冉良,而冉良呢,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被取名叫冉闵。但要知道,在胡人所掌控的环境里,这孩子是要被叫做石闵的。石虎呢,因为对冉良极为喜爱,所以这种喜爱之情也延伸到了冉闵身上,对冉闵那可是十分爱护,真可谓是爱屋及乌呢。
然而,尽管冉闵和石虎有着特定的关系,但这并没有致使他将心中那份仇恨忘却。要知道,冉闵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曾郑重其事地叮嘱过他:“你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个汉人呐,可绝对不能被那些胡人给驯服了。一旦有合适的时机,一定要狠狠反击,把这些胡人给制伏喽!”
冉良对冉闵悉心教导,在其教导之下,冉闵逐渐成长起来,并且具备了大将的风范与能力。而此时的冉闵,内心其实一直在默默等待着一个机遇,那是一个能够让他得以掌握大权的机会,他就怀揣着这样的期待,时刻准备着在合适的时机一展身手呢。
没过多久,石虎便离世了。要知道,胡人可不存在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说法,在他们那里,谁的实力最为强劲,谁才有资格去继承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呢。而这样的一种局面,恰恰就是冉闵一直以来翘首以盼的绝佳机会。
话说在当时,石虎的第九个儿子能够登上皇位,这里面还有冉闵的一份助力呢。当初石遵起兵的时候,冉闵就跟着他一起行动。那时候啊,石遵可是亲口答应过冉闵的,他说:“只要你有本事保我能够顺利坐上皇位,那我就会让你当太子。”就这样,在冉闵的协助下,石虎的第九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然而,在石遵真的如愿登上皇帝宝座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他全然不顾之前的承诺,将其抛之脑后,彻底食言了。这让一直对他抱有期望的冉闵大失所望,心中满是愤懑与无奈。在这样的情形下,冉闵内心渐渐萌生出了谋权篡位的想法,觉得既然石遵如此不讲信用,那或许自己也该为自己的前程另做打算了。
当各方面时机都已经成熟了之后,冉闵采取了行动,他直接安排人手去暗杀了石遵。随后,冉闵又推举石鉴登上皇位。可这石鉴呢,他压根就不甘心只做冉闵手中的傀儡。于是呢,他便和一帮大臣暗中勾结起来,前前后后组织策划了好几次针对冉闵的暗杀行动,只可惜,每一次的暗杀最终都没能成功。
冉闵采取了直接的行动,他将石鉴给囚禁了起来,随后便着手对那些胡人展开严密的管制举措。就这样,在冉闵的安排下,石鉴被限制了自由,而对于胡人的管理也进入到了一种严格把控的状态呢。
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只要胡人胆敢去触碰刀剑这类兵器,那么便会即刻被处以死刑。紧接着,冉闵还下达了一道命令,内容是:“要是愿意向我方表示臣服的胡人,那就可以进入城中;而那些不愿意臣服的胡人呢,就必须离开城池,往城外去。”
在那个时候啊,有这么个情况,就是消息传开了,说是出了什么事儿(具体事儿原文没细讲哈)。这消息一传开呢,范围大概百里以内的汉人啊,都知道了。这些汉人心里就想着得找个安全的地方,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城里应该能提供庇护,于是纷纷朝着城内赶去,都想着到城里去躲一躲,好让自己和家人能安全点儿呢。可有意思的是,这城里原本住着的胡人呢,听到这消息后,反应和汉人可完全不一样。他们,一个个都赶紧往城外跑,好像城里马上就会有什么大危险似的,都急急忙忙地往城外奔去啦。
冉闵心里十分清楚,眼前的这些胡人,压根就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成为自己手底下的人,为自己所用。可同时呢,他也绝不愿意看到这些胡人出去之后,再去残害、祸害其他的人。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冉闵颁布了著名的杀胡令。其规定十分明确,只要有人能够拿来一个胡人的首级,那么文官就可以晋升官位三等,而武职人员则能被授予牙门之职。此令一出,效果极为显著,仅仅在一天的时间里,就有数以万计的胡人首级被人们送了过来。
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情绪已经极度亢奋,就好像杀得失去了理智一般。好多情况下,甚至都还没去确切核实一个人到底是不是胡人身份呢,就凭着外貌特征来判断了。要知道,有些汉人本身就是长着比较浓密的胡子,鼻梁也相对高挺一些,可就因为这样的长相特点,竟然也会被错当成胡人,然后惨遭杀害。这情形,真的就如同那句“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所说的那样,实在是太混乱、太残酷了。
“英雄”与“恶魔”
冉闵展开的这场行动,实实在在地对五胡乱华时期的整体格局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之前,羯族的势力可谓是最为强盛的,在当时的局势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经过冉闵的这一系列举动之后,羯族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在后续的局势发展中几乎再难见到其踪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的一些民族却借着这样的形势变化,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
在当时的情况下,原本存在着几个大族,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后,就剩下了四个大族。这四个大族呢,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对汉人进行奴役了。时间推移到北魏孝文帝那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始推行全员汉化的政策。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之下,胡人慢慢地和汉族相互交融,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啦。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啊,如果历史上没有冉闵这个人的出现,当时的情况很可能就变成那些胡人能够毫无阻碍地去“胡化”汉人了。然而呢,实际的发展却并非如此,那些胡人最后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做出了“主动汉化”的选择呢。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啊,就是因为冉闵的那一次行动,它就好比在这些胡人头顶上悬起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啥意思呢?就是说只要那些还留存着的胡人胆敢肆意妄为、胡作非为的话,那他们可就会步羯族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收拾的对象啦,就像羯族那样遭受同样的命运呢。
大家知道,在胡人与汉人的冲突这种情况之下,要是想着去彻底解决双方存在的那些矛盾呢,那肯定得有其中一方做出妥协才行。也就是说,这种冲突局面下,矛盾要想得到解决,不可能双方都僵持着不做任何让步,必然是某一方得在某些方面退让一下,这样才有可能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啦。
在那把剑所带来的压力影响之下,胡人其实并非是完全心甘情愿地,而是有几分半推半就的态势,最终选择了走上“汉化”的道路。而正是由于胡人的这一选择,一场原本残酷血腥、充满了冲突与对抗的民族战争就此画上了句号,使得双方之间那种紧张激烈的敌对局面得以终结。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下,对于广大的汉人而言呢,冉闵那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英雄。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汉人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冉闵的一些作为在汉人看来,是对他们有着极大的意义和影响的,所以在汉人的认知里,他就是英雄般的存在呢。然而呢,对于羯族来说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啦。当时羯族被追杀,在他们眼里,冉闵无疑就变成了最最可怕的恶魔。因为冉闵所采取的行动,给羯族带来的是被追杀的厄运,这让羯族遭受了巨大的磨难,所以从羯族的角度来讲,冉闵就如同噩梦一般,是极其可怕的存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