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提高威望,树立权威,然后进行“禅让”,取代老东家江山,一般都需要拥有强大的战功,并拉起一帮属于自己的人马。魏晋南北朝更迭,不都是权臣打仗立功,然后取而代之吗?
战争有输也有赢,胜利就能提高威望,失败则万劫不复。例如,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成功了;桓温却失败了,桓温想当皇帝,却没有勇气迈出关键一步。
桓温为何当不了皇帝?很简单,桓温第三次北伐,被慕容垂击败,3万大军被全歼,自己逃回来。
桓温北伐,目的是树立威望,回来让司马奕退位让贤。结果,桓温偏偏遇上与刘裕一个档次的慕容垂,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作战失败,威望受损,桓温便效仿“伊尹、霍光故事”,废了司马奕,改立简文帝司马昱。桓温本以为司马昱懂事一点,把皇位禅让给自己,没想到却被谢安与王坦之截胡了,郁郁而终。
相对桓温而言,杨秀清非常特殊,作战失败非但不被追究责任,反而威望更高,甚至动了当天王的念头,最终引爆了天京事变。
杨秀清,东王九千岁,太平天国实际掌权者。杨秀清综合实力只能说可以,但绝对谈不上强悍,3次北伐惨败,以及西征虎头蛇尾,被湘军反杀,就是典型。
1853年5月,杨秀清出兵北伐,林凤祥是主帅,率2万精兵出击,目标是直奔燕京,不要攻打沿途城池。
区区2万人就敢北伐?岂不是开玩笑。要知道,南方北伐中原,正常情况下是三条路线,还有充足的补给,以及稳定的后方。太平天国就好了,一个条件都没有。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但只能控制南京、镇江、扬州城池,还不包括郊外。南方其余地方都还在清朝手中。太平天国总部自顾不暇,不可能给北伐全力支持,林凤祥军团覆没也就不难理解了。
林凤祥的北伐军,是太平天国最精锐的部队,主要将领、指挥官都是两广出来的老兄弟,是太平天国最初的家底。就是这么一支精锐,被杨秀清的战略冒险,葬送在中原。
为了增援北伐,杨秀清又2次组建援军,分别是曾立昌的7000精兵,秦日纲的4000西征军。2次救援北伐,代价惨重,影响到整个西征战场,以及京师防御。
曾立昌的7000兵马,从何而来?放弃扬州,撤出守军,并从西征战场抽调兵马组建,结果在临清全军覆没。秦日纲军团,则是京师守军,影响到了对江南大营的战斗。
好在秦日纲保存实力,在舒城就回来,否则这支精兵也全军覆没。可以说,杨秀清的北伐战略就是一个败笔,损失了大批精锐,还影响到其他战场。
西征也是如此,杨秀清遥控指挥前线,兵力不足却同时开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多个战场。如此,太平天国非但不能歼灭清军主力,还让湘军有了崛起的机会,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1854年,为了削弱韦氏国宗、石氏国宗,杨秀清居然让没啥军事经验,被李秀成评价为“既没有算计,又没有才情”的林绍璋指挥主力。结果,2万精兵在湘潭覆没,韦俊攻克武昌、石祥祯在靖港吊打曾国藩的成果化为乌有,湘军绝处逢生,并进入反攻。
接着,杨秀清要控制前线,面对湘军主力杀来,让秦日纲消极防守田家镇、半壁山要塞,导致10大军溃败,4千艘战船被焚毁。此战,太平天国水师力量损失殆尽,湘军杀到九江、湖口,西征成果差点报销。
可以说,杨秀清3次北伐,以及西征作战,成果并不理想。北伐全军覆没,还能理解为孤军深入,西征的多线作战,以及糟糕透顶的“添油战术”,让太平军无法集中兵力消灭清军有生力量,打成了消耗战、持久战。
如果是正常朝代,执政大臣遭遇这些惨败,一定会被对手扳倒,或者远离权力中枢。但是,杨秀清非但威望不受损,还不断提高,甚至有了取代天王的念头。
杨秀清能提高威望,是因为有特殊技能,也就是“天父下凡”。所谓天父下凡,并不存在,杨秀清知道,其他人也知道,只是为了拜上帝教信仰需要,看破不说破而已。
天父下凡的好处,就是杨秀清失败的时候,可以通过“天父”名义来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再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让潜在的挑战者韦昌辉、石达开服从自己, 杨秀清经常小题大做,一言不合就杖责诸侯王。
1854年,北伐惨败,西征虎头蛇尾,杨秀清“天父下凡”频率却最高。韦昌辉几次被杖责,都是在这一年:水兵哗变杖责,兄长争夺田产杖责。
宫女事件,杨秀清威胁杖责天王洪秀全,也是在1854年。牧马人事件,杨秀清同时杖责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卫天侯黄玉昆,也是1854年。
黄玉昆,翼王麾下首席大将,也是石达开的岳父。杨秀清比较猛,直接让士兵去翼王府,要求石达开亲自把黄玉昆捆绑起来,说这是“天父”的意思,石达开很恼火,却只能照办。
作战失败,可以想办法赢回来,前提是自己要掌权,这点杨秀清做到了。杨秀清可以在战争中学习,不断汲取教训,最终逐渐扭转颓势,也算很不错了。
杨秀清,并非天才的军事家,而是“有时间”进行学习,而是东王的优点。就类似现在的高考,第一次考试很差,750分还拿不到一半。但是,考了许多次,成了专业的考神,慢慢就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取得理想分数。
如果杨秀清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没有天父加持,还打了许多败仗,损失大批精兵悍将,他还有机会翻身吗?当然不可能,桓温就是例子,而杨秀清的整体能力还不如桓温。
1856年,杨秀清摧毁两大营,威望空前高涨。此时,杨秀清有了当“万岁”的想法,但韦昌辉、石达开不同意东王改变既有权力格局,杨秀清终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