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前几天,去年的粮食、工业、消费、人口数据都公布了。
其中有一项数据,应该是万众瞩目了,私信催更的有不少,咱们放到最后再聊。
蓝白想再说一次,看这一类就是图个乐,我们都不是专家,大部分聊这一类内容的也都谈不上有多懂,都是扯闲篇。
挑刺也好,打标签也罢,大家都尽量心平气和的。生活中,下一顿饭去哪吃,晚上几点睡觉,比网上无谓的争论更重要。
因为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都聊个大概吧。
先看粮食,产量创了新高。
我看玉米的产量创纪录增收到近2.9亿吨,查下资料,其实不光是中国,去年美国玉米产量创3.87亿吨高位。
肉类也都在增加,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增4.8%;羊肉增1.3%;禽肉增4.9%。
对这些粮油肉类来说,有句话叫“丰年无牛市”。粮肉价格稳定,对老百姓是好事。
比如我最关心的猪肉,去年跌到地板价一直起不来,几大猪企亏的龇牙咧嘴,猪周期好像消失了,可咱们去菜市场买肉便宜了。
再看工业,可以多聊一些。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增加了4.6%,增加值的分化,细品一下:
三大门类,采矿增长2.3%,水电热燃增加4.3%,装备制造增加6.8%。
天风宏观的报告聊过这个现象,2023年1-11月,利润增速最高的行业之一,就是公用事业里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个月,行业累计利润增幅高达47.3%。尤其是电力和热力,利润增幅近60%!
为啥?煤价跌了。
上游的煤炭及炼焦行业PPI跌了-15.5%,下游的工业生产恢复正常,发电需求又增加了,那处在“中间商”的公用事业,就有钱可赚了。
去年有一期视频,聊过煤价和供暖之间的关系,前两年煤价高位,电热燃没少亏,感兴趣的可以再看看。
装备制造为啥增速更猛?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的装备制造比较强,比如船舶,完工量、订单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显然,公用事业和高端装备,去年都很强。
但注意一个数字: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降了4.4%。
收入增加,利润下降,怎么理解呢?
原因可能在于:钢铁水泥化工的需求不行,车市因为狂打价格战,增收不增利。医药有集采影响,计算机、通信设备(也就是手机)换代周期变慢,这些行业钱难赚了。
这就能解释,上面说工业三大门类出现的分化。
消费的特征,一句话可以概括:服务消费,比商品消费强。
文旅住宿餐饮,都增长了20%以上。服装鞋帽珠宝之类,增幅都在10%左右,毕竟对比的是2022年,不增长就怪了,被房子拖累的家具家电装修啥的,就比较一般了。
2023是恢复自由流动的一年,从淄博到尓滨,连游客带当地文旅,全都疯了。
线下接触场景消费强,是肉眼可见的,哪哪都是人。看来,再孤僻的人,终究还是向往美景和喧闹的。
以上,粮食肉类增产,工业部门不同行业的分化,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的分化,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以价换量,都在以价换量。
天风宏观报告说,1-11月工业营收增长1%,利润下降4.4%,四季度PPI同比-2.8%,汽车11和12月平均折扣率达到19%。
恢复生机的第一年,上下游大干快上,产能是不缺的。
但是,需求的恢复速度,远远没有供给快。
需求起不来咋整?降价呗。
去菜市场买肉是便宜了,养猪的还在拼命扩产能,亏的底裤都快掉了。
公用事业靠原材料降价,成了利润排名靠前的行业,本身就是一件略显抽象的事。
钢材水泥玻璃供大于求,那就降价。
油车被新能源搞的没退路,那就降价。新能源把配置卷上天,也是降价。
几大电商平台,不再说颗粒度和抓手之类的黑话,直接“降价+仅退款,散会”。
咱们聊消费,聊循环,这就跟双刃剑一样,消费者享受到低价,这是好事,但厂商经销商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这又会反过来影响从业者的收入和消费。
产能扩张带来了降价,降价又会反过来影响库存和产能。
这就要说到经典的经济周期框架了:库存周期。
同样是库存上升,它既可能是需求上升、企业主动补库存带来,也可能是需求下降、库存被动积压带来。
所以库存周期分去库和补库,又分被动和主动。想聊明白,说来话长。
我找到一张图,是长江证券报告里的,可以明显看出,2023年,还是从主动去库存到被动去库存的切换,并没有到主动补库的阶段。
时间是最好的朋友,等,一直等,直到用“以价换量”的手段,把企业库存都消耗的七七八八,机器才会轰鸣,产线才会开动,才有可能进入主动补库的阶段,这是2024年的希望。
人的数据,咱们放在最后说。
902万,其实是超预期的数字,去年就开始传不足800万了,一传就传到现在,数字和预期差了100多万,我查了老半天,说低于800万最开始的信源有两个。
一个是《中国慈善家》的文章,说调查了很多基层医院,医生说建档人数降了。
二是8月份,工程院院士乔杰在一个论坛上说,预计2023年在700-800万之间。
然后,就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一个有整有零,788万的数字。
然后,所有谈及人的视频文章微博微头条里,莫名其妙就来了一句“机构预计2023年788万”,也不知道是哪个机构。后来听说,是知乎上一个博主推算出来的。
但是等等,从始至终,卫健部门根本就没有公布过孕妇建档数据。
那靠谱的统计方法是什么呢?
21世纪经济报道有过一篇报道,采访了一位地方卫健系统人士。
他说,统计用的是住院分娩活产数,因为计生信息系统可以覆盖所有公立和私营医院,可以做到按月呈报,也能根据产妇户籍,来划分各县区的数量,加上异地生育现在太普遍了,卫健和户籍部门还可以进一步核对校准。
专业人士的意思,别说孕妇建档,哪怕是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的数量,或是出生登记人数,都存在滞后,统计不全的问题,都没有住院分娩活产数可靠,更不用说建档数字是网友小作文估出来的。
这个问题不用过多纠结,只是“降多”和“降少”的争论。
有人相遇,也有人告别。
去年,1110万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平安证券的报告里说,2023死亡率异常跃升,有两个原因。
1,建国后第一代婴儿潮人群的预期寿命逐渐迫近,按出生年份及对应出生时预期寿命计算,中国预期死亡人数峰值,会持续至本世纪20年代中期后才会回落。
他们越来越老了。
2,22年的死亡人数统计,其实是还没放开的数据,因为在非普查年份,中国的人口抽样统计区间是上年11月至当年10月。
去年1月份同一时间公布的人口数据,很多朋友说想不明白死亡的数字,就是这个原因。
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了20%,还是跟第一代婴儿潮集体迈入“退休潮”有关,光大证券报告说,11年之后,这个数字会变成40%。
到时候出门一看,快一半老年人了,其实现在很多小县城随便转转,已经不止一半了。
农村更不用说了,也就那一二十个年轻人多的城市,会让我们产生身边统计学的年龄幻觉。
总得来说,过去这一年,上下游薄利多销,复苏的脚步没有停,只是产能开动,需求一时半会跟不上,价格也就上不去,人们在变老。
所以,很多人产生了强预期和弱现实之间的落差。
人少了好,还是多了好?
以前都觉得多了好,多子多福嘛,无非是添双筷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觉得,给不了好的生活,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自己还是个200斤刷短视频嘿嘿傻乐的宝宝呢。
论读书考证考试,这些技能无敌,但心智并没有成熟到为人父母的地步,就像上次跟大家聊晚熟大学生那期一样。
光大证券的报告里说,人口结构从纺锤形演化为金字塔形,会催生低增长、低通胀的环境。
参考隔壁,社会不再追求个人主义,崇尚性价比,优衣库、无印良品备受青睐,也被称为“第四消费时代”,医疗服务大幅涨价,汽车、服装、家具家电价格下跌。
这其实跟上面咱们聊的。许多行业“以价换量”的表现,是相符的。
比起数字的变化,心态的变化更有血有肉。
今天歌单的电台推荐里,播了两首歌,一首是《真心英雄》,另一首是《阳光总在风雨后》。
歌词还是歌词,曲调还是曲调,听起来依然感到振奋,想起过去的人和事,还是会生出许多感慨。
但听歌的人变了,心境也变了,可能大家都变了吧。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