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你走了部队怎么办?多年后周恩来接他回党,从元帅跌至上将

诗兰谈过去 2024-10-09 03:28:40

周士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位杰出指挥官,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享有极大的荣耀。然而,许多人却为他感到惋惜,因为他本有机会成为元帅,却因为未能听从朱德的劝告,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对他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这次起义中,周士第担任第25师的师长,虽然没有调动整个师的力量,但他带来了两个团和一个连,共计3000余名战士。这一力量在起义队伍中显得极为重要,毕竟当时起义队伍总人数约为20000人,周士第的部队占据了很大比例。

周士第是一位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将领,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他于1924年12月加入共产党,曾担任叶挺独立团第1营营长,并参加过北伐,表现出色。在实战中,他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所带领的第25师也都是经过战斗洗礼的正规军。

根据陈毅的回忆,朱德参加南昌起义时,仅带了约500人,几乎在南下途中散失殆尽。而周士第则以3000多人的队伍为起义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朱德在起义的初期并未被赋予重要指挥权,但他在周士第等人心中仍然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起义南下的过程中,周士第带领第25师负责后卫任务。当部队抵达大埔县三河坝时,他们发布了安民告示,署名为周士第。随后,三河坝阻击战打响,激烈程度超出预期。朱德和周士第共同指挥,经过三天的战斗,损失惨重。完成阻击任务后,由于与上级失去联系,他们决定成立前敌委员会,由朱德、周士第和第25师的党代表李硕勋三人组成。

当时,陈毅还只是第25师73团的政治指导员,这显示出周士第在部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起义主力在潮汕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前敌委员会与起义部队和上级失去联系,大家对未来的行动感到迷茫。

为了寻找出路,前敌委员会决定从福建向江西转移。在躲避敌人追击的过程中,他们一路打斗,最终抵达江西信丰县的天心圩。此时,部队已经所剩无几,朱德召集周士第和李硕勋召开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

在会议上,周士第提出要离开起义部队的想法,李硕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朱德听后,严肃地问:“你们都走了,部队怎么办?”周士第和李硕勋在队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面对朱老总的质问,周士第只是回应:“我们迫切需要得到上级的指示。”会议结束后,周士第和李硕勋选择了离开,前往香港、上海等地,而朱德则带领剩余队伍继续前行。

李硕勋离开队伍后,前往上海与中央取得联系,最终被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但在1931年不幸被捕并牺牲。相比之下,周士第的经历更加曲折。在离开队伍后,他向李立三和聂荣臻汇报了起义队伍的情况,原本应当返回部队,但由于健康问题及局势动荡,他选择了前往马来西亚治病。然而,他并未向组织报备,这被视为脱离组织。

周士第于1929年回国,继续投身革命事业。1933年底,他前往江西瑞金,担任红军大学的军事教员,并参与了长征。到1935年,他重新入党,党龄从此重新计算。他从元帅的起点跌至上将,显然是对他早期选择的重大影响。

周士第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尽管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很多人认为他本有机会成为元帅,这不仅是对他早期战斗经历的认可,也是一种对其能力的肯定。然而,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与组织的期待,最终导致了他政治生涯的限制。

1979年,周士第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军事生涯虽辉煌,但也充满了遗憾。在周士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指挥官的奋斗历程,也看到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选择对命运的重大影响。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才能的反思,更是对历史洪流中决策与机遇的深刻思考。通过周士第的经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在革命斗争中的选择与牺牲,以及在历史舞台上,每一个决定如何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0 阅读:501

诗兰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