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咖啡厅一场巨响,战地记者弗拉德连·塔塔尔斯基魂归天国。
他死于一颗藏在小型雕像中的简易爆炸装置,通俗来讲,就是炸弹。也有人套用俄罗斯特产,将之称为套娃。
炸弹,俄国人搞暗杀时的最喜欢用的工具。
同在圣彼得堡,1881年3月13日,俄罗斯的农奴的解放者,从清朝割走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亚历山大二世,死于民意党人连续的炸弹袭击之下。
第一次,刺杀者炸伤了自己和旁人。
按现在我们所知的方案,遇上这种事,一定要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因为刺杀者,很可能不止一个人。
那时的人,同样未必不知道,但亚历山大二世坚持要去看看伤员。
第二枚炸弹如期而至,他的双腿被炸断,不久不治身亡。
为何俄罗斯人搞暗杀,喜欢用炸弹呢?
首先,他们并非不想用手枪,打完就跑,而是那些刺杀者,并非个个能将手枪用溜,准头极差。前三次针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都是枪手的原因,让他逃过一命。
(亚历山大二世与农民)
其次,在于炸弹的特征。
一是杀伤力大,哪怕没有正中目标,也能造成很大破坏。
二是声音很大。一个字,叫作——响。
暗杀者,从革命党到昨天的可疑女性,他们需要的无不是两个字——
影响。
用声音极响的炸弹来制造影响,没有比这更方便的事了。
只不过,这种影响,对于国家而言,是好还是坏,是促进进步,还是导致倒退,难以揣测。
但我们又可以从历史教训里,看出端倪。
亚历山大二世,对俄罗斯人来说,可谓最伟大的沙皇之一。不为别的,就因为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始了对农奴的解放。
尽管,在贵族的扶持左右之下,他的改革有些畏手畏脚,迈不开步子,农奴们在听到解放二字欢呼之时,再看具体内容,就已被冷水泼得拨凉拨凉。
但一切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都知道,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在一个专制传统浓厚的国家,要搞定各方势力,谈何容易?
他敢于迈出这重要一步,已经可以称得上雄才大略了。
但,有人不满意。
他们认为,换个沙皇,肯定能跑得更快一点。
最后的结果是,他的两位继任者,吸取了他的“仁慈”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毫不犹豫地将枪口对准了革命者。
《铁血之国千年史》的作者写道:
这两颗炸弹,起码使俄罗斯革命的成功,推迟了整整一代人。
他所言的革命,并非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在那个年代,主流革命者所需要的,只是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商人有言说的自由。
书中提到,民意党积极分子薇拉·妃格念尔鼓动民众说:
洛里斯·梅里克夫宪法只是个幌子。政府对社会制度的看法、对俄国人们的态度以及反对党派的观点从未变过。统治者压迫剥削人民的本质不会变,所谓的改革是换种说辞罢了。
作者评论说:
她的花言巧语和这个世纪末的青年激进分子的论调大同小异。但是在俄国,人们就是爱听这套说辞,就是容易被煽动从而丧失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