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曹髦,身为魏国皇帝,本有机会在朝堂上直接除掉权臣司马昭,可他却选择了更为高调的方式——亲自出兵讨伐。
这看似鲁莽的举动,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甚至还丢了性命。很多人觉得他不够聪明,为什么不在上朝时悄悄解决掉司马昭,反而弄得天下皆知?
但事后回头看,这个决定竟有着深刻的用意,甚至可以说是“真高明”。曹髦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宁愿大张旗鼓也不愿在朝堂上动手?
正文司马师离世之后,曹髦敏锐地洞察到这正是逆转权势,夺回皇权的绝好良机!于是乎,这位年轻皇帝果断挺身而出,一边以圣旨宣布司马昭留在许昌,另一边派遣尚书傅嘏统领六军回归洛阳。
与此同时,他坚定不移地部署着阴谋重重的宫廷政变,全力以赴要铲除司马昭这个严重威胁皇权的权臣。
然而可惜的是,曹髦的宏伟蓝图并未能如愿以偿地推进下去。面对棋高一着的司马昭,曹髦的计划被对方迅速看穿。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司马昭果断采纳了钟会的奇谋妙策,亲自率军浩浩荡荡返回洛阳。
眼看着大势已去,曹髦心中充满了无奈。他清醒地意识到此刻已是无路可走,只得选择顺应现实,敕封司马昭为大将军。由此开始,司马昭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而曹髦则继续被司马家族架空,一次唾手可得的翻身机会如此遗憾地擦肩而过。
得知曹髦大胆计谋的司马昭,对他的警觉性愈发提高。他深知曹髦并非易于对付之人,因此尽可能减少入宫拜见曹髦的次数。
在日常行事中,司马昭也变得格外小心谨慎,决不让曹氏家族有任何可能扳倒他的机会。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司马昭与曹髦之间的矛盾早已激化,双方早在很久以前便已反目成仇。
曹髦一直试图寻找机会除掉司马昭,却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时机;司马昭亦欲除掉曹髦,却同样无法找到合适的理由。就这样,司马昭与曹髦相互猜忌,表面和睦实则暗藏杀机地共存了长达五年之久。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生活,他精心策划,下令皇宫加强防备,让卫士们全副武装,准备趁司马昭某日进宫朝觐之际,将其一举拿下。然而命运弄人,曹髦的计划竟然因近臣的告密而泄露,司马昭旋即获悉此事。
根据大家普遍的认知,这场激烈冲突仿佛是曹髦主动挑起的。例如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便有这样的描述:司马昭听闻曹髦撰写了一首题为《潜龙诗》的诗歌,对自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不禁勃然大怒,携带利剑步入宫殿,对曹髦进行了羞辱。
在遭受一连串的屈辱之后,曹髦忍无可忍,决定率领宫内数百名御林军向司马昭发起冲击。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曹髦刚刚走出宫门,便遭遇了贾充率领的数千装备精良的禁卫军的猛烈攻击。
而更令曹髦始料未及的是,贾充身边的成济竟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愣头青,毫不犹豫地斩杀了他。整个事件的曲折过程使人感到,曹髦过于冲动,缺乏冷静思考;而成济则更为鲁莽,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理智可言。
然而,据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名著《汉晋春秋》以及《魏晋世语》所详细记述,公众对于曹髦主动率兵向司马昭发起挑战的观念实际上存在着误解。王沈和王业将曹髦的策划泄露给了司马昭之后,曹髦甚至尚未采取行动,司马昭方面却已抢先发难。
待到曹髦得知此事之时,他面临着两种抉择。一是如同前任皇帝曹芳一样,选择屈服,任凭司马昭摆布;二是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挺身而出,与司马昭展开生死决斗。
曹髦的个性犹如其祖父曹操,他不愿忍受屈辱,于是坚定地选择了奋起反抗。
当曹髦率领军队刚刚抵达皇宫大门之际,司马昭的胞弟司马伷早已率领大军闯入皇宫,并在宫内的止车门前与曹髦遭遇。司马伷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即阻止曹髦离开皇宫。
为了突破重围,曹髦迅速转向东掖门。而此刻,除了司马伷之外,贾充、司马昭的另一位兄弟司马干以及参军王羡也都带着部队赶至现场。
而他们却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阻挡于阖闾宫门外,不得不绕路前往东掖门。而曹髦此时已经到达东掖门,双方恰好在此交锋,这才使得人们产生了曹髦率先出手,司马昭被动应战的错觉。
因此,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实际上是司马昭首先发难,曹髦则是被迫进行反击。
那么,为何曹髦坚决要冲出宫外呢?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曹髦的兵力极为有限,仅有数百人而已。若在皇宫内部展开激战,他必将陷入绝境。
而倘若曹髦能够成功突围,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使天下人都知晓,从而逼迫士族站队,那么局势或许将会出现转机。这与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情形颇为相似。
司马懿在未采取行动之前,众人皆保持沉默。然而,一旦司马懿开始行动,立刻便有太尉蒋济等人挺身而出予以支持。此外,倘若曹髦真的能够正面迎击司马昭,他在混乱之中仍有可能将司马昭斩落马下。
例如,据《晋书》记载,曹髦在与贾充的军队展开激战时,亲自挥舞宝剑浴血奋战,并扬言胆敢反抗者诛九族。士兵们担忧伤害曹髦会招致灭族之祸,纷纷打算逃窜。
因此,曹髦在关键时刻选择冲出宫外,实为一步妙棋,相较于他选择屈服,留在宫中等候司马昭的处置,这种做法显然更为明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成济这位莽夫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曹髦痛下杀手。那么,成济何以敢于如此行事呢?他当时究竟作何考虑?
我们并非成济心腹,自然无法洞悉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成济的职位乃是太子舍人。根据曹魏的官制规定,太子舍人的顶头上司应当是少府或者光禄勋,而非中护军。
成济身为太子舍人,为何要向并非自己直属上司的中护军贾充请示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一种独特的见解,那就是成济之所以杀害曹髦,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并不复杂,仅仅是出于他对政治投机的渴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司马昭的赏识,从而使自己的仕途更加顺畅。
而作为司马昭的心腹,成济可能误以为贾充的意见便是司马昭的旨意,因此,他决定向贾充寻求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咨询,而非请示。贾充无需亲自下手,只需给出建议即可。
于是,在听取了贾充的建议后,成济深感此事已成定局,便毫不犹豫地将曹髦斩于马下。
然而,成济万万没有料到,曹髦之死竟然引发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司马昭也因此承受着极大的舆论压力。这使得司马昭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更为出乎意料的是,司马昭竟然采取了极端手段,以牺牲自家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平息舆论风波。可见,所谓的“保证”往往是最为不可靠的。
尤其是在司马昭尚未给予成济任何承诺的情况下,他的做法无疑是极为不负责任的。人生在世,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务实的态度,切勿盲目追求捷径,因为那样往往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尽管曹髦的此次行动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勇气和反抗精神仍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面对强大的司马昭,他并未选择妥协,反而勇敢地进行抗争,试图为自己和皇室争取最后一丝生存的机会。
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事迹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司马昭在此事过后,虽然暂时稳定了局面,但由于成济的行为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息众怒,这也使他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被动。
结语曹髦年纪轻轻就敢跟司马昭叫板,也是个狠角色。可惜棋差一招,最后折在了小人手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玩政治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就把小命搭进去了。不过话说回来,曹髦这一死,还真给司马昭添了不少堵。
这下子,大家都看清楚司马家的真面目了。虽说曹髦没能翻盘,但他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倒是让人挺佩服的。
罗忠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