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反应,现在去医院随便看个什么病,第一件事一般就是要求去抽血,看着自己的血左一管右一管流入试管中,总免不了一阵“心疼”……
一、为什么医院总是动不动就抽血?1、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血液包含多种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种蛋白质、电解质和代谢产物等。通过检测这些成分的数量和性质,医生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例如,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变化可能预示着感染或者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能反映是否有贫血;血液中的酶类(如心肌酶)升高可能提示心肌梗死等心脏问题;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疾病。
2、有助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如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通过定期抽血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化疗药物是否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观察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水平能够判断药物控制血糖是否有效。
3、用于健康体检。能够提前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
二、抽血化验单上,各类项目有什么作用?1、血常规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白细胞主要参与人体的免疫反应。白细胞升高通常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感染,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可能会升高。白细胞降低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严重,或者是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引起的。
2)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这两项是判断是否贫血的关键指标。红细胞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如果这两个数值低于正常范围,就可能是贫血,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同时,红细胞增多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容易出现瘀斑、鼻出血等情况;血小板过多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生化项目
1)肝功能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如患有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ALT和AS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数值升高。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胆囊和胆管密切相关。胆红素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或者溶血性疾病引起的,会出现黄疸,即皮肤和巩膜发黄的现象。
•白蛋白(Alb):主要由肝脏合成,能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如果白蛋白降低,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者营养不良等情况导致的。
2)肾功能指标
•肌酐(Cr)和尿素氮(BUN):它们是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如慢性肾炎、肾衰竭等,血液中的肌酐和尿素氮会升高,可用于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
•血糖(Glu):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血糖过高可能是糖尿病,过低则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手抖等。
•血脂指标(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3、凝血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这些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功能。PT和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有出血倾向;缩短则可能有血栓形成的风险。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其异常也会影响凝血功能。
三、抽出来的血,最终去了哪里?1、用于检验
大部分血液会被送往医院的检验科。血液会根据检测项目被分装到不同的试管或检测容器中。例如,在血常规检测中,血液被放入专门的仪器,通过电学和光学等原理来计数血细胞数量、检测细胞形态等。生化检验则是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指标等。这些检测可以为医生诊断病情、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阶段提供依据。
2、剩余样本保存
如果检测后还有剩余血液,并且符合一定的保存条件和研究要求,这些血液样本可能会被妥善保存起来。它们有可能用于进一步的医学研究,比如研究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诊断标志物或者评估药物疗效等。在一些大型的医学研究机构或者医院附属的科研单位,这些血液样本是很宝贵的研究资源。
3、无害化处理
经过检验和保存阶段后,剩余的血液或者不符合保存要求的血液会被当作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一般是通过高温、高压灭菌或者化学消毒等方式,将血液中的病原体杀死,然后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规定,将其安全地丢弃,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四、抽血检查前后需要注意什么?1、抽血前
1)空腹要求(部分检查):如果需要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能等项目,通常需要空腹抽血。一般要求空腹8 - 12小时,在抽血前一天晚上正常饮食后就不要再进食,可以少量饮水,但不要喝饮料、酒等。这是因为进食后会使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血糖、甘油三酯等升高,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作息和饮食:抽血前几天要保持正常的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或熬夜可能会影响某些血液指标,如转氨酶等。同时,饮食也要尽量保持平常状态,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特别是检查前一天不要吃过于油腻、高蛋白的食物,否则可能影响血脂等指标。
3)药物告知: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要告知医生。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可能影响某些激素水平的检测;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对血液培养等检查产生干扰。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检查时间或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4)衣着准备:抽血当天,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方便露出手臂,这样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也能减少抽血时的不适感。
2、抽血后
1)按压止血:抽血后,应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用棉球压迫止血。一般需要按压3 - 5分钟,不要揉搓抽血的部位,以免造成皮下血肿。如果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按压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
2)注意休息:抽血后稍作休息,避免快速起身,防止头晕。因为抽血后血容量暂时减少,突然站起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3)保持清洁:抽血后的针孔部位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如果针孔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饮食补充:抽血后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如果抽血量较多,比如献血后,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帮助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