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进入中原后的统治虽然艰难,但最终社会稳定下来。然而,晚清时期满汉冲突的焦点再度浮上表面,由革命党人兴起的反满情绪尤为关键。他们公开的反满兴汉口号,激发了社会底层的强烈情绪,极大地激化了这一矛盾。
1907年,安徽巡抚恩铭被徐锡麟刺杀。这次重大事件不只是一次革命行动,更深刻揭示了晚清统治下满汉矛盾的尖锐程度。恩铭的遇刺让原本就不平静的局势更加紧张,清廷高层不得不正视这个久已存在且逐渐加剧的问题。
也是在1907年,光绪帝在慈禧的推助下发布了一道旨在平息满汉争端的上谕。慈禧在圣谕中重申了大清自建国以来“满汉臣民从无歧视”的官方立场,声称大臣任用不分满汉,坚持公正的选人用人原则。慈禧开诚布公地呼吁各位王公大臣共克时艰,为解决满汉问题出谋献策。尽管如此,上谕中充满了形式化的语言,未能掩盖当时这个问题的严峻性。
实际上,安抚民族矛盾的真正尝试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之前就开始酝酿。两江总督端方在结束海外考察回国后向朝廷提交了一封密奏,细述了西方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他在奏折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不能解决内讧,其国家永远无法自强。端方提议加速预备立宪,给满汉官员政治上的希望,同时建议改订官制,取消满汉籍贯之别,并撤销八旗驻防以解决旗人生计问题。
端方并非唯一一位意识到解决满汉矛盾紧迫性的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曾分别向朝廷提出了相似建议。三位地方重臣几乎同时提议解决满汉矛盾,朝廷不得不重视,这也是促使慈禧在次年发布平满汉畛域圣旨的重要力量。
慈禧的上谕发布后,各方官员纷纷提出了具体措施,如从裁撤八旗驻军、改良官制、法律上实现满汉平等、取消满汉通婚限制等。一些上奏者强调打击革命党势力,认为正是这些革命党人的宣传激化了满汉矛盾。端方直言革命党人“蛊惑人心,扰乱治安”,主张严厉打击以减少满汉问题的来源。
另一些意见则强调更具体的政策,如地方驻军的裁撤、满汉官制的改革,以及立法上取消对满人的优惠待遇,实行满汉平等政策。更有甚者提出,满汉官员要在自称上统一,废止满人自称奴才的习惯,让两族之间的藩篱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消解。
然而,尽管慈禧的决心和努力显而易见,当时的种种变化已经不可逆转。就在圣谕发布一年后,慈禧与光绪双双去世,新任的执政者溥仪和摄政王载沣明显没有前者的统治能力。面对势力强大的袁世凯等汉臣,载沣的猜忌和排挤进一步损害了大清的统治基础。
溥仪登基后,载沣对袁世凯的猜忌态度升级,最终将其罢官。在这种情况下,满汉矛盾的解决也随之胎死腹中。晚清政权虽进行了种种努力试图缓和民族矛盾,但终究未能在大厦将倾前找到有效方案。
晚清朝廷的瓦解不仅仅是因为内部满汉矛盾的激化,诸多政局动荡因素叠加,共同造成了大清的分崩离析。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任何问题的拖延和轻视,最终都会汇集成难以挽回的洪流,冲击整个政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