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55年9月27日,在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张宗逊便是其中一位。
在这些开国上将中,张宗逊的革命资历是比较老的。在叔父张浩如的影响下,张宗逊早在童年时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他曾在叶挺部队当过兵,参加过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失败后,张宗逊率领一个排一路护送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他实际上当起了毛主席的卫士长。以此为起点,张宗逊在此后相当长的革命岁月中,多次护卫毛主席的安全,后人也尊称他为“禁卫上将”。
秋收起义原本的目标是要夺取长沙城,然而,因敌我力量悬殊,同时起义部队的指挥员大多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导致起义军损失较重。
就在起义部队面临覆灭之危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当即决定转战湘赣边界,放弃攻打长沙。随后,毛主席率领起义军在三湾进行了休整、整编。张宗逊调任特务连副连长,负责保护毛主席。
初次见到张宗逊,毛泽东高兴地问起:“你是哪里人呢?”
“我来自陕西渭南。”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道:“原来是姜太公的老乡啊。”
性格内敛的张宗逊不善言辞,选择用微笑应答。
当时,在不少人看来,他只是一个有文化的教书先生,处境也算不上有多好。所以,如果能够有志同道合的心腹之人护卫安全,自然很重要。而张宗逊便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虽然张宗逊此时也仅仅只有20岁,但他已经是一名有着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且曾在黄埔军校读书、训练。
除此之外,张宗逊其实很早便认识毛泽东了。他在黄埔军校期间,毛泽东曾在广州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张宗逊曾多次前往听讲。毛泽东的演讲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张宗逊在接到护卫毛泽东的任务后,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其中的缘由,除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使然,还有一点便是他是真心敬佩毛泽东的。
此后,张宗逊便一直跟随在毛泽东身边行动,能够快速领会毛泽东的作战原则并贯彻执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奉命率部进入晋察冀边区,出任358旅旅长。
1939年,日本侵略军停止了在正面战场对国民党的进攻,调整战略重点,主要针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不断制造摩擦。
为应对这一形势,根据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指示,张宗逊率部立即做好战斗准备,给敌人以沉痛打击。
1940年6月,日军出动两万兵力发起“夏季扫荡”,意图将我晋西北根据地摧毁,以达到进一步进攻陕甘宁根据地的目的。
张宗逊发现日军的行踪后,立即拿出地图细细研究。很快,他便向师部请战,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将孤军深入的敌军全部消灭。
收到师部同意的作战命令后,张宗逊当即调动部队将敌人包围起来,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后,敌军被彻底歼灭,我军还缴获了一批重要武器物资。这一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而且还让外界真正认清了党中央所在的陕甘宁根据地的安全保障犹如铁桶一般,威慑了想要继续挑衅的一切来犯之敌。
358旅当时驻扎在娄烦,这里后来还建立了晋西北根据地红色政权。日军多次对这里进行大“扫荡”,张宗逊则率部同敌人展开400多次战斗,歼灭了大量敌军。
除了在这里领导作战外,张宗逊还率领358旅利用空隙时间帮助人民群众干农活,住在农民家中的干部、战士们都要承担起为房东打水、扫院子、推磨等活计。张宗逊也不例外。
张宗逊虽然内向,不善言辞,但他对待人民群众和蔼亲切,房东把他当作亲人,为了能让他吃点有营养的食物,还特意将家里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白面给他吃。张宗逊吃了两口后,说什么都不愿再吃。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0年10月,因主政西北的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远赴朝鲜参战,经毛主席批准,张宗逊奉命代理西北战区的事务。
张宗逊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和重用,在此期间,他率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剿匪和围歼国民党军残余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张宗逊在代理西北战区事务时,他的儿子张又侠刚刚出生不到三个月,尚在襁褓之中。从这时起,忙于工作的张宗逊便对儿子多有疏忽。
然而,出生在这样一个将门之家,就注定了后代的非同寻常。
1968年,18岁的张又侠参军入伍,此后十多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一步一步做到连长,利用一切时间加练,提高自己的作战能力。这一过程走得漫长却扎实。他在军中的表现受到了当时团长的夸赞,在一次大会上,这位团长公开表示:“要是有谁能够像张又侠那样吃苦耐劳,谁都会被提拔。”
不过,年轻的张又侠也是个个性张狂的军人,甚至不把政工干部看在眼里。为此,军首长还曾怒骂“不管谁给他当政治搭档,最后都得成摆设”。
虽然张又侠在部队的最初十年间已经深受上级领导器重,但让他真正成长起来的还是在残酷的战火之中。
1979年2月,因越南方面一再挑衅,使得中国边疆和平和人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多次警告无效后,中央军委作出了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
当时,正担任第14军40师118团某连连长的张又侠率部上了战场。期间,张又侠胆大心细,头脑灵活,打仗主意多。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限期内拿下某阵地为后续部队打通道路的命令,张又侠在部队多次进攻不利的情况下,主动请缨,要求率领一个营的兵力绕到越军阵地背后突袭。
指挥部的人听到这一建议后,一边指着作战地图,一边问道:“全部都是原始森林,根本没有路,要怎么走呢?”
张又侠当即说道:“我以前听刘伯承元帅跟父亲说过一句话,叫‘有山就有梁’,我请求率领部队从梁上通过。”
军情紧急,团长略作思考后,便同意了他的作战建议。此战令张又侠一战成名,他成功率领部队绕到了越军的后面突袭,越军被身后的张又侠打得不知所措。
战后,张又侠被提拔为团长。
1984年,老山战役爆发后,张又侠再次上了战场,并在这次作战中成功实践了完整的步炮协同进攻计划,耗时三天便收复了老山一带。
在7月12日越军的大反扑行动中,张又侠率团坚守松毛岭,在我军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张又侠率团坚守,与炮兵默契配合,击退越军多次反攻,将阵地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
此战后,张又侠再次得到上级重视,先后升任40师副师长、师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同邻国的关系也逐渐缓和。在这一背景下,张又侠成为了为数不多有实战经验且战功累累的高级将领。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张又侠日后得到重用的重要依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张又侠先后出任北京军区副司令、沈阳军区司令。走出战场的张又侠十分重视军队日常训练和军事演习。虽然和平年代没有了上战场的机会,但张又侠率领部队找到了新的战场——抢险救灾。
2012年,张又侠调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并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虽然不是航天老兵,在接到任职命令后,他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统筹能力、抗压能力和指挥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考验和锻炼。
张又侠不仅是现役高级军官中少数有实战经验的将军,还有在北京、沈阳等军区历练的经历,更在总装备部有着卓越的表现。从他如此丰富的履历中,足以看出他是我国新一代将领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2017年,张又侠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将军立下赫赫战功,将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
张又侠是陆军上将军衔,其父亲张宗逊也是上将军衔,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将门虎子”。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了解放军军史上第二对“父子上将”。第一对“父子上将”是张震和儿子张海阳。
参考资料:《军事文摘》2010年第1期、《环球人物》2014年8月13日、党史天地2015年33期、《渭南日报》《党史纵横》2008年第5期、《黄埔》2010年第2期、延安文学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