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实施几年了,为何农民体感不强,有哪些困难呢?

清风挽明月 2024-07-23 21:56:58
自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时间已过7年,在农村也看到了国家对“三农”的巨大投入,可许多农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迟滞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进展缓慢的局面?

首先,资金投入和干部认识不足是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尽管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但由于干部认识不足、地方财政压力、农村自身条件等,实际到位的资金往往低于预期。比如说得金融支持,政策很多,力度不大,毕竟金融还有更好的选择,投入农村时间长、回报低、风险高;再比如干部认识,乡村振兴是长期战略,见效慢,一届干部只有三五年时间,很难出成果,精力自然要放在更快出业绩的地方。

其次,农业人才缺乏也是一大问题。农村人口净流出已经很多年了,这是物竞天择,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和财富,留在农村都都是“386199”队伍,“空心化”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引入了外部人才,可由于缺乏本土化的适应和认同,使得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相对困难。许多农民依旧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也让农民在追求更高收入的路上举步维艰。

再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让农民们感到无奈。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的农民始终有限。他们对市场动态、价格走势等缺乏及时的了解,导致在销售环节时常错失良机。即使有些农民掌握了一定的信息,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他们往往因缺乏谈判能力而处于被动地位,收成和利润都受到了限制。

另外,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落实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问题,重视表象而忽视实质,导致真正惠及农民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农民需要具体的行动和政策支持来推动自身的生活改善,另一方面,若仅停留在表面工作,自然无法实现真正的振兴目标。

比如农村建设用地限制,大量农村缺乏建设用地,即使想建初级农产品加工基地都没有指标;再比如土地使用性质限制,基本农田只能种植粮油作物,但粮油作物的收益远低于经济作物,农民种地收益远低于预期。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在许多地区,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受到冲击。虽然乡村振兴提倡可持续发展,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常常出现认知和执行上的差距,农民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之间感到左右为难。农民以前可以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适度合理开发并不与生态冲突,“一刀切”禁止似乎不太合理。

综合来看,乡村振兴的道路并不平坦,农民面临着资金、人才、信息、政策及环境等多重挑战。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关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为农民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真正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好消息是本次重要会议,再次重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吃下定心丸。

0 阅读:0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