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630年-700年),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可我们更熟悉的狄仁杰的形象是一位深谋睿智,冷静沉着,抉幽发微,屡破奇案的神探形象。因为我们是受了《神探狄仁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少年狄仁杰》《狄仁杰断案传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大唐狄公案》等这么多的电视剧的影响。

而这狄仁杰由一位政治家演变为神探形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这些电视剧的改编直接或间接地受一位外国人写的《狄公案》侦探小说的影响。
而这位外国人写《狄公案》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代的断案清官树立一个与福尔摩斯相媲美的人物。
上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传入了中国,福尔摩斯的形象随之深入中国读者心中,并迅速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侦探热”。甚至当时不少的中国读者认为:只有西方国家才有这样的破案高手,才会这样一流的侦探小说。这种看法让一位衷爱中国文化的荷兰汉学家很不以为然,他说:

中国在宋代就有《棠阴比事》这样的法医专著,在明代就有了包公断案的传奇小说,在清代,更有狄仁杰、彭公、施公、李公等人的神奇断案故事。这足以说明,在中国古代,一些贤明的地方官员,虽然没有现代的指纹鉴定、摄影和其他科技手段,但他们断案时的细致入微及神奇智慧,一点也不比福尔摩斯差啊!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委屈了中国这些已故的清官么?
于是,他决定也写一部侦探小说,就写中国古代清官的神奇断案故事,看看他们空间比这个福尔摩斯怎么样?
这人就是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年—1967年),本名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字笑忘,号芝台。1910年8月9日出生于荷兰扎特芬,是一位著名的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
高罗佩自幼具有语言天赋,他一生先后掌握了希腊、拉丁、英、德、法、意、西班牙、印尼、马来、阿拉伯、汉、藏、梵、日等十五种语言,曾被派驻到印度新德里、日本东京、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黎巴嫩贝鲁特、叙利亚大马士革、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使领馆,作秘书、参事、公使、大使等职。

高罗佩热爱中国文化,他和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在他十八岁时,就在荷华文化协会主办的《中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诗经》的论文,这是他研究汉学的第一篇文字。后来他又发表了一些著述,讨论《古诗源》、“唐诗”、《赤壁赋》等。
1930年,高罗佩进入莱顿大学,选学汉学专业,他给自己起了汉名高罗佩,此后,更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获得中文及日文学士学位和殖民法学士学位,又到乌得勒支大学东方学院深造,1934年,高罗佩以一篇关于中国宋代书法家米芾有关砚台的论说的文章获得了东方研究硕士学位,又在1935年3月7日,高罗佩又以一篇《马明王诸说源流考》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他对中国文化研究相当广泛,不但研究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诗词文赋、小说,还对中国的书法、篆刻、绘画、鼓琴等有深入研究,他的中国文化素养极深,他能用文言文写作文章,能作诗填词,能刻印、写中国书法、弹中国古琴,并且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专著。可以说,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仰,已深入骨髓。

在中国的“福尔摩斯热”传播开来之前,他曾经读过一本一部《武则天四大奇案》,对书中的主人公狄仁杰大为钦佩,他认为狄仁杰断案,无论逻辑推理、侦破智慧方面,还是掌握犯罪心理方面,比福尔摩斯、梅格雷警长等西洋大侦探,均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们国人中的一些人却把福尔摩斯抬得这么高,这让他倍觉不爽。
于是,他先将《武则天四大奇案》一书翻译成了英文。 又以狄仁杰作为主角,开始创作侦探小说,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后来便有了他的一系列的侦探小说,后来总称为《狄公案》。他将这位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塑造成了一个智慧过人、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中国福尔摩斯”。
《狄公案》系列共有16部,总字数达130万字。起初这些小说都以英文写成,他在创作中巧妙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公案文学传统与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使得作品既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国唐代的社会风貌、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习俗。

其中,他的《狄公案》中的第一部小说《中国迷宫命案》(The Chinese Maze Murders),是高罗佩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一九五二年,高罗佩调到荷兰驻印度大使馆担任参事,暂时失去了研究汉学的环境。作为业余消遣,他以《狄仁杰奇案》为书名,把《中国迷宫命案》改写成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格式,由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小说分二十五回,开篇还按中国章回小说习惯著词一首:
“运转鸿钧包万有,日星河岳胎鲜。人间万物本天然,恢恢天网秘,报应总无偏。在位古称民父母,才华万口争传。古今多少圣和贤,稽天行大道,为世雪奇冤。”
从这一首开篇词也可以看出,这位汉学家深厚的中文底蕴。并且,小说每回的回末都依照中国古代小说的格式,写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关节。
——一个西方人能写中国模式的章回体小说,恐怕高罗佩是空前绝后,仅此无两的了。

《狄公案》系列在西方出版后,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荷、德、意、西及瑞典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十多种语言,1967年,荷兰人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狄公案》(Judge Dee)在荷兰上演,狄仁杰的形象因此在西方深入人心。
后来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荷、德、意、西及瑞典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十多种语言,又被引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1967年,时为荷兰驻日本大使的高罗佩被诊断出肺癌,于同年9月24日在荷兰海牙辞世,享年57岁。
高罗佩是一位真正的文化使者,他用自己的才华与热情,将中国古代的智慧与魅力传递给了世界。说他是个“中国痴”也并不过分。他身为西方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穷其毕生之力去探讨、研究、弘扬它。

他像中国文人一样喜欢琴棋书画,爱好吟诗作对,给自己取中文名,还取字“忘笑”,取号“芝台”,把自己的寓所命名为“犹存斋”、“吟月庵”、“犹存庵”、“尊明阁”,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气息。他写文章写诗词,一般署名为“荷兰高罗佩”,一是提醒别人和自己荷兰是他的祖国,而在文章中,他又不自觉地使用“吾华”一词。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已深入骨髓了。
因此,他慨然决定写小说把狄仁杰塑造成一位“中国福尔摩斯”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