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提起画马,大家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便是徐悲鸿的名字。于徐氏所作之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可谓中华民族标志性的艺术形象。
徐悲鸿(1895-1953) 立马图
徐悲鸿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以马为题的作品,早年的作品,以西方写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准确把握马匹的造型和解剖,通过色调的变化表现出体积感和透视性,一派西方油画的面目。在此之后,画家逐渐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西方的油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引西润中,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笔下的线条概括洗练,笔下奔马的形象也愈加劲健,肌肉线条更为明显。
0441徐悲鸿(1895-1953) 立马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作
102×58 cm. 约5.3平尺
RMB: 800,000-1,500,000
【款识】□□先生惠存,卅三年夏,悲鸿。
【钤印】东海王孙(白文)
【说明】1.海外回流。
2.2024年10月15日经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章津才老师鉴定为真迹。
在此作中,由于偏、中锋兼用,并通过虚实、粗细、浓淡、枯润、轻重等变化而消解了单纯的轮廓线,使外轮廓与内体面融为一体,既描述形又表现了体面,既有笔又有墨。如画白马,墨洁笔润,或以浓墨点化,或一笔而分浓淡多种层次;画黑马,墨虽浓却非一片死墨,用笔既概括又富有变化,长短、宽窄、浓淡、黑白参差错落;黑、白、灰、枣红色,各种墨色层次极尽穿插变化,笔情墨趣俱足。他深厚的书法素养于此可鉴,特别是大笔纵写飞扬的鬃毛和马尾,显示出用笔的雄肆之风。
这件奔马图创作于1944年,此时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中国战场上,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和支援太平洋战场,不断从华北抽调兵力。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向日伪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作战,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扩大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这一时期,徐悲鸿创作了大量奔马作品,用以抒发爱国情怀,以“铲尽崎岖大道平”的民族英雄气概鼓舞国人,由此,徐悲鸿的奔马更被赋予了历史意义。
1944年是家国多舛的一年。三月份起,日本侵略军发动豫、湘、贵战役。国民党军队再次大溃退,日寇陆续占领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大部分和贵州的一部分。1944年也是徐悲鸿身体罹患多种疾病的一年。自夏季检查出高血压、血管硬化,住院将近半年未愈,又回到盘溪居住。其时身体虚弱,创作数量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