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正人君子并不适合当官?

君吉志勇 2024-03-07 00:26:51

翻看历史,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些奸佞小人,却位高权重,在仕途上是如鱼得水。而一些正人君子,善良敦厚的书生,即便开局非常好,但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轻则降级,罢官,重则斩首,抄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君子在古代往往不适合做官,而小人却在官场大行其道呢? 看完下面的历史记载,或许你就能明白一二。

杨爵是明代三原学派的著名学者,以学问品行闻名于世。嘉靖二十年元旦,天下小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文称贺,杨爵却为此上书说:当今君子堪忧,小人谄媚,时下降雪本非祥瑞,人等却公然称贺,我深为陛下担心。去年,从夏到秋,久旱无雨,京师周围千里之地,秋粮绝收,之后,又是一冬无雪,元旦刚下小雪就停止了,百姓失去了希望。这个时候,夏言、严嵩等人却以为祥瑞,大加称颂,欺天欺人,不是已达到极点了吗?翊国公郭勋,人人皆知他是大奸巨恶,而陛下却宠信他,让天下君子伤心绝望。现在群奸日趋于前,君子渐退于后,臣以为此势万不可再维系下去了。并将严嵩等人的罪恶行径悉数写出。

杨爵的上书令非但没能让嘉靖皇帝醒悟,反而致使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他把杨爵的奏章摔到地上,咬牙切齿地说:杨爵一味恃名傲上,硬充君子,时下又大逆不道,胡言乱语,难道他真以为朕会顾忌他的名声,不敢惩治他吗?

嘉靖立即下令将杨爵逮捕入狱,将他打得血肉模糊,并用五木刑具夹他,杨爵昏死过去一夜才醒。

和杨爵同狱室的周怡、刘魁同情杨爵的遭遇,对他照顾有加,还劝他说:大人直言无忌,敢为人所不言,像大人这样的君子,真是世上少有了。可大人又得到什么了吗?世道如此,大人何不同流合污,暂时与严嵩等辈周旋,以保全自身呢?

杨爵气喘吁吁地说:小人得不到惩治,这是祸乱天下的大患啊。君子遭受灾难,这是匡扶朝廷应该付出的代价啊。

周怡和刘魁接连摇头说:大人能改变这个现状吗?不能。大人能惩罚小人吗?也不能。与其牺牲自己宝贵的性命,却要成全小人罪恶的功名,这太让世人伤心了,我们深为大人心寒。

杨爵流泪唏嘘后道:皇上纵容奸小,不辨忠奸,若无一人出言点醒,只怕君子受难的就更多了。我拼掉性命,若能让皇上醒悟,也是值的。

周怡和刘魁对视一眼,低声说:皇上岂会不知大人的忠直?又怎会不晓那些小人的恶行?大人冒犯了皇上,这才是大人致祸的根本,大人应该彻悟才是。

杨爵许久方说:也许你们所言极是,但我一生追求刚直,又岂能因此放弃?我只恨官小职微,不能惩治奸人了。

杨爵入狱,朝野反响甚大。为杨爵鸣冤之人多次上疏,极言杨爵的品行高尚,请求嘉靖皇帝能释放杨爵。嘉靖对此又生怨恨,他说:人们称颂杨爵是个君子,难道我就是个小人吗?他们明称他的君子之风,实则咒我干下了小人的勾当。我无端受此指责,当是为那杨爵所害,仅此一节,他便是大罪一条了,何谈其他!

严嵩等人趁此极力怂恿嘉靖皇帝重责为杨爵求情之人,严嵩还说:陛下英明无比,人人称颂,万不能担下此等恶名。我严嵩倒要问他们一句,欺君罔上,与奸一党,他们也敢称君子吗?杨爵沽名钓誉,他的同党也是一伙欺世盗名之徒,陛下切不可姑息。

嘉靖对严嵩所言听得入耳,龙心大悦。为杨爵申救的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鉉却被抓捕起来,活活打死在狱中。杨爵听得此讯,痛声道:君子祸己,亦是祸人,难道我遵从先哲教诲真的错了吗?我屡屡受困,志不得伸,该也是缘由如此吧。

杨爵最后虽侥幸未死,七年后被释放出狱,但他的身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不敢再直言上书言事了。

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喜欢追求长生,严嵩为了媚上,他是全力以赴地去做嘉靖修道的后勤工作,不管花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在所不惜。其中单是营建,斋宫秘殿,就达二三十处,雇佣役匠数万人,耗费二三百万两。经费不足,就下令臣民供献资助;献助不足,就加重税收,劳民伤财,。当时明朝的年税收只有二百万两,而斋宫秘殿等的营建,费用竟至二三百万两,属于严重的透支明朝财政。财政还要发放官员兵丁俸禄,维持明朝的运转,严嵩还要雁过拔毛,中饱私囊,不够就需要四处搜刮百姓,可见百姓负担要多重。

面对日渐恶化的局式,严嵩不仅没有向嘉靖提出任何规谏和改革方案,而且还推波助澜变本加厉,使局势向更乱更糟的方向发展。在他看来,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不应受任何制约;臣下对皇帝只能顺水推舟,唯命是从,讨得皇帝的恩宠。这样就可以有权有势,人们都要仰其鼻息行事。至于国家百姓如何,似乎都可以不闻不问。正因为如此,所以凡是嘉靖喜欢听的,即使是很不该说的,他也说;凡是嘉靖想要做的,即使是荒唐可笑,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决不敢有任何拖延与否定。

致使嘉靖认为严嵩是忠臣,而高于君子一类的沽名钓誉的官吏,因为这些官吏无法给嘉靖提供他想要的修道用的钱财,而且竟说些他不爱听的修道无用,就是骗术,百姓疾苦,民不聊生的坏话。因此嘉靖非常讨厌这些号称君子,常常规劝他的人。

周怡和刘魁对视一眼,低声说:皇上岂会不知大人的忠直?又怎会不晓那些小人的恶行?大人冒犯了皇上,这才是大人致祸的根本,大人应该彻悟才是。这就是对嘉靖最真实的写照,毕竟嘉靖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弱点。人的第一个弱点就是,是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而不喜欢听难听的。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种话你听听就好。现实都是,即便是忠言,只要逆耳,那说忠言的臣子就等于是触怒了皇上,伴君如伴虎,结果可想而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们领导觉得你工作不行,于是对你说,把工作干成这个烂样子,你是不是没有脑子啊?你觉得你听到这样的工作评价,你作何感想?那如果对方是你的下属,觉得你配合的不好,于是也这样说:把工作干成这个烂样子,你还有没有脑子啊?你又作何感想?你会不会暴跳如雷?也许这话如果是你领导说的,你或许会忍气吞声,但是你多少都会记恨他,如果是你的下属和你这么说,你肯定会直接发飙,轻则降他的级,重则开除他都有可能。

所以连平凡的你都有脾气,请问对于一个已经登基很长时间的皇帝,已经过惯了一言九鼎的生活,没人敢反驳的九五之尊,请问那些敢于指责皇帝的臣子会是什么下场?没有当场推出午门斩首,已经算是明君了,要不再来个株连九族,怕是你马上就跪地求饶,只要放过你一家老小,哪怕把你剁成肉泥,你都谢主隆恩了。

现在你再看严嵩这些拍马屁的官员,为什么会得到重用?不光是能筹集到钱财的本事吧,还包括他们的阿谀奉承和言听计从。所以,满足皇帝的情绪价值就是很多帝王逃不出奸佞之臣蒙蔽的核心元素,很多帝王不是不知道忠言逆耳利于型的名言,但是比起他们不能被忤逆的面子,也就是欺君罔上的罪名,保住尊严远比处理奸臣重要,这是很多在位久了的皇帝,都绕不开的坎。更何况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不能刷手机,那就是只能刷大臣了,会阿谀奉承的大臣,就像现在的智能算法一样,把皇帝揣摩的那是明明白白,说出的言论都是根据皇帝喜好精心创作的,你说皇帝能不上瘾吗?他怎么舍得为了所谓的对草民好,就把自己的智能大臣给惩罚了,那寂寞的时候刷什么好呢?

刷君子,都是他不爱听的言论,且还把他气的七窍生烟,那就只能把他不待见的君子下狱,至少耳根子清净,还是忙于个人爱好要紧,比如修仙求道,如痴如醉。于是听奸佞小人的臣子,天天歌功颂德,就成了皇帝绕不开的必选项目,就像刷手机一样,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但是要戒掉刷手机,太难了,皇帝也是人,他也做不到。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还有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亲身经历可以告诉你,能听得进去意见有多重要。比如贵族出身的项羽为什么会被平民百姓出身的刘邦所打败?不要老是去看军事较量方面的细节,历史从来都是立体的,并非是由一个原因来决定乾坤的。

比如韩信曾经是项羽的帐前侍卫,多次给项羽出主意,结果项羽不但不听,还很不耐烦,区区一个侍卫也那么多嘴。但是韩信跑到刘邦那里后,刘邦是怎么做的呢?韩信对刘邦的描述就是:言听计从四个字。看见差距了吗?

张良本来是要去投靠楚王的,但是路上碰巧遇见了刘邦的队伍,刘邦于是问计于张良,张良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发现刘邦都是言听计从,于是张良惊呼刘邦是天选之人,想自己出了这么多高明计策,并不惊奇,惊奇的是只要你给刘邦说清楚每条计策的原理,刘邦都能听懂,且会吩咐手下的将士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才是值得惊为天人的地方。

张良是什么人?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的贵族,张良家往上数,三代都是韩国宰相,所以他深知这些做王的人,都跋扈的很,你即使计策再好,再正确,也没有一个王会不折不扣的执行,毕竟都是些把面子看的比里子大的人。所以刘邦绝对属于天选之人,岁数大,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刘邦的优势,有了这种优势,张良一点计策里的奥秘,刘邦就能理解并吃透,这可不就是前途无量吗?于是张良果断放弃投靠楚王,而改投刘邦。

后来的发展也正如张良所料,刘邦笑到了最后,这和刘邦善于采纳优良的意见密不可分。反观项羽,开局属于起义军兵力最多的人,底下将领和能臣也多,结果范增被气死,陈平和韩信被逼迫到刘邦阵营,这和其贵族出身,看不起大多数人,过分看重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去任何和他意志有冲突的意见有关。

而刘邦呢,也并非是你们看到的那样就完全的善于采纳意见,而是有关于刘邦善于纳谏,要从张良开始。张良和刘邦相遇,刘邦即便也认识字,但是毕竟是平民出身,见识难免不足,而张良的贵族身份,促成了刘邦的善于纳谏,毕竟让你遇见一位身份地位认知都比你高的人,你也会很心平气和的和对方友好交流意见。

而后来,成为第一个打进咸阳的队伍,刘邦沉迷于秦朝皇宫里的富贵,不能自拔,于是第一个劝刘邦不要沉迷于温柔乡的是樊哙,结果刘邦不听。樊哙和刘邦相比,肯定刘邦比樊哙的地位要高,因此刘邦肯定不会轻易接受樊哙的建议,毕竟人都是有人性的,刘邦此时拒绝泼天的富贵,显然是反人性的。于是樊哙去找张良,于是张良又去劝刘邦,放弃泼天的富贵,结果刘邦这回听了,所以你看到没有,刘邦也是看人下菜的。

即便你的道理是对的,但是也要看谁对他讲,因此想要让一个人冷静,必须要去找令这个人敬佩的人。这并非是说刘邦也是完全的看人下菜,而是在面对人性级别的诱惑时,只有高出他几个年级的人,才能让当事人保持冷静。

而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萧何是谁?那顶多在刘邦心里就是个平起平坐的兄弟,因此兄弟规劝,刘邦肯定没有像张良这种高人规劝来的上心。最后萧何急了,刘邦才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军,但是心里还是一万个不高兴。拜完大将军后,刘邦问韩信,萧何这么器重你,但是秦朝以前的地盘,项羽留了三员秦朝以前的大将驻守。所有出川的道路都被这三位大酱封死了,我要是能有办法出去,又何必整天唉声叹气?

后世遇到同样问题的是刘邦的后人,刘备集团,当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无功而返,最终没有打通出川的道路,因此刘邦也是卡在这个问题上。但是韩信告诉刘邦,表面看出不去,实际上一共有五条路可以出蜀第,关键就在于,第一,这三位酱领都是秦朝的老将,但是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时,唯独留下了这三位将领的性命,因此他们属于苟且偷生,秦地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恨不得对其剥皮抽筋,身为将领,没有保住手下性命,却还苟活于世,当项羽的看门狗,属于不得人心。大王只需领一路精兵,突围出去,秦地百姓就会对大王夹道欢迎。所以秦军看似强大,实则愿意为这三位将军卖命的士兵不足一半。

第二,秦地的守军主力人数有限,守住左面就守不住右面,五条道路不可能分出五路主力去蹲守,因此只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等敌人主力知道了我们的主攻方向,我们实际上已经突围成功,这叫以众敌寡,即便敌人有险峻的关隘可守,但是在数倍于他们的兵力的突然袭击下,他们根本撑不住。等主力赶来支援时,就已经迟了。只要我们冲出去,他们的主力都是秦地临时组建的市井小民,自然战斗力低下,毕竟秦军有战斗力的队伍早就被项羽坑杀殆尽。加上对三位主将有仇恨,自然不会卖命抵抗,则秦地被汉军所占就是时间问题。

刘邦听到韩信的分析,顿时茅塞顿开,原来他一直苦于自己没有能力突破秦军的封锁,现在看来是自己才疏学浅,结果没有看穿秦军实际上并没有对抗汉军的实力。对韩信是大家赞赏,萧何的推荐果然没错。所以看到了吗?想要一人善于采纳意见,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去劝谏的人身份一定要比被劝谏的人身份高,或者属于德高望重的人,第二,就是被劝谏的这个人有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谦虚的心。即便如刘邦,也会随着自身身份地位的不断加高,而变的不太容易被说服了,因此人的固执都是如此慢看形成的。

反观嘉靖,也类似,刚开始还能采纳臣子的建议,到了中期后期,就只能听顺耳的,都是典型的刚愎自用外加思维固化。毕竟一个人听顺耳的话多了,难免形成固化思维,加上越来越习惯自己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的身份,自然越往后越无法接受逆耳的忠言。但是你去看看嘉靖还没有登基前,那是只要有能人给他提建议他都会虚心思考,然后大概率会采纳,所以身份的变化对采纳意见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而面对很多二世以后当上帝王的人,他们基本上都没有了自己老爹白手起家的谦卑姿态,因此才更加的会被奸臣所蒙蔽,你都不谦卑了,那随便一个人说你不好,但是天底下还有比皇帝更高贵的人吗?显然没有了,那结局肯定是提意见的人多半会惹怒皇帝,凭什么身份地位低的人,也敢欺君罔上?所以这便是很多高人,为什么都表现的很谦卑?不是因为他们怕惹事,也不是因为他们和蔼可亲,而是这的到了这个境界的人,多半会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络后的至理名言。当你不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时,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智商开始倒退的时候。

就比如很多大资本家说:我明明雇了一双手,为什么却来了一个大脑?意思是刚刚入职的小职员,也敢在企业里提意见,指点江山,简直就是以下犯上。但是有些做的好的公司,却要求公司扁平化管理,普通职员可以越级向总裁提出意见,目敌就是为了防范,很多问题,只有一线员工才能意识到,但是领导却高高在上,意识不到,同时他更不允许小职员也可以向他反映问题。

于是古人云:人微言轻,而恰恰就是人们普遍都看人下菜,等级制度森严,于是很多问题就永远也得不到解决,同时还会越积累越严狆。这就是真真正正的大人物,有学识的人,是真心不排斥小人物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做到防危杜浅明察秋毫,而才有能力防范危机的产生。而这样的大人物,古往今来凤毛麟角,尤其是帝王,也就开国皇帝里有,因此帝国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大厦将倾轮回式在古代上演。

古人云: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逞恶。什么意思?大白话就是,君子让底层人称颂,但是上级不但不为此喜悦,反而因为下级名声大过自己对下级产生反感。小人讨好上级,让上级感到愉悦,虽然损害的是底层人的利益,但是底层人没有惩罚小人的能力。

小人往往和恶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小人之所以型凶作恶而长期得不到惩罚,多半是源于上级的庇护。小人的作恶上级并非是完全不知晓,而是小人多取悦于上级而讨上级欢心,因而上级处于自己的私心才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像嘉靖对严嵩一样,并非不知道严嵩对底层的盘剥,但是他修道需要大量的钱,因而他才是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而且短时间也找不到严嵩的替代者,加上严嵩嘴甜,善解人意,满足了嘉靖的人性需求,因而对其放纵。

因而那些安分守己,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的官吏,往往得到了下层的普遍赞扬,但是这赞扬越大,对于上层来说,就是沽名钓誉,名声盖过了皇帝的恩泽,因此越是工作努力的下属,往往越不受上层的待见,因为你抹不掉功高盖主的嫌疑。嘉靖就是气不过杨爵这种名声很大的君子对他的冲撞,说他是昏君,以为下层的君子之名让杨爵有了放肆的底气,如果让杨爵得逞,那嘉靖就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帝王的颜面在嘉靖看来比所谓的办事正确要重要的多,作为一个帝王,向来都是有功自己的,有过臣子的,帝王是不可能有错的,所以嘉靖不光要厌误杨爵,孩要用严刑拷打来出气,好让这些自以为名声很大的君子们都长长记性,不要以为得到底层的认可,就可以在帝王面前卖弄文采,要时刻谨记估计主子的颜面,谁才是明朝说了算的人。

而你不要小看了功高盖主,声名鹊起这种现象,即便是开国皇帝,那种所谓古代的明君,毕竟要不是明君,也绝对很难做到开国的举动。这类脑子灵光的一把手,一样不喜欢名气大的君子。比如汉高祖刘邦。

汉高帝十二年秋天,英布起兵反叛,刘邦亲自领军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萧何在做些什么。萧何因为刘邦在前线,就努力安抚勉励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 萧何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

萧何不解,问到:你何出此言?

门客道: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地位难道还能更高吗?而您从刚进关中时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陛下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

萧何赶忙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门客道: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收受贿赂来玷污自己,这样的话陛下就会对您就放心了。

萧何问,何以见得,如此就能度过猜忌?

门客道:和动摇关中,犯上作乱,自己称帝比起来,贪污田地和钱财本是小错,一旦宰相您这么办了,陛下一定会认为你志向渺小,不足为虑,毕竟,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值钱,且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一说,而贪污钱财,侵占土地,属于与民争利,如此大人您就不得民心了,陛下自然会解除对你的猜忌,一个不得民心的宰相,是无法动摇关中的。

于是萧何恍然大悟听从了他的计策。

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刘邦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萧何,说道:你还大肆收受商人贿赂。你可知罪?于是就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没过了几天,刘邦又下令把萧何放了,并且官复原职,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萧何因此躲过一劫。

所以自古兢兢业业除了开国皇帝,基本封建制度下的君子大臣,没有几个有好结果,因为工作干得好,势必会得到百姓爱戴,但是百姓只能爱戴帝王,而不能爱戴臣子,因为爱戴臣子,就等于臣子得了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要功高盖主的节奏。因此君子和善良的人是不适合在古代为官的,即便如刘邦这种被后世夸赞的帝王,一样疑心病很重,就连萧何这种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也一样不允许毫无污点,就不要提那些坐稳了位置的子孙后代了,对所谓名声大的君子就更是心存忌惮了。

因此贪官反而在帝王眼里属于有污点的人,属于志向短浅的人,反而成了帝王们的宠臣,因为在帝王们看来,他们威胁不到自己的皇位啊。因为贪官不得民心,被百姓所痛恨,因而无法让百姓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凝聚力,因此皇帝睡的才安稳,这是刘邦早就教给后世皇帝的经典一课。否则贤明的臣子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太过贤明,就会显得皇帝昏庸,即便皇帝不昏庸,但和贤明的属下比起来,自己反而显得平庸,平庸的人怎么能领导贤明睿智的人呢?而贤明的臣子距离皇帝又最近,谁知道这些沽名钓誉的清官君子什么时候功高盖主?万一真的深得民心,民心是什么?显然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是铁定了皇帝怕清官吗!

所以古代的为官之道,什么造福一方,你听听就好,往往是开国的时候需要能臣,而守业的时候皇帝希望还是庸才多一些比较稳妥,这样才好控制局面,比如刘邦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杀功臣,你也不要说刘邦不杀文官,萧何不就是文官吗?如果不是自污,以刘邦的手段,连小舅子樊哙他都敢下令杀了,何惧一个萧何?而张良早早就看出来,所谓的帝王都是些能同患难,但不能共富贵的主,即便帝王希望臣子们过的好,也不能臣子们过得比他好,敢比皇帝过的好,那就只能等着被砍头加抄家,因此为官之道更多的是获得上司的宠信,而非所谓的取悦下属,懂得了这个核心,才能平步青云,靠君子坦荡荡最后输得体无完肤的君子,数不胜数。

所以君子在帝王面前有两个大坑,第一个就是,君子都爱说实话,实话都是不好听的话,比如直性子的人说了直言不讳的话,结果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只要有人添油加醋道,不是他说话性子直,而是他根本不把皇上您放在眼里,否则他可不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说哪个帝王听了如此添油加醋的谗言,不往心里去呢?所以杨爵被嘉靖关了七年已经算是命大。

第二个就是名望,往往君子都爱民如子,容易得到下层的巨大威望,比如萧何治理关中十余年,刘邦忌惮萧何不止一次两次,而历代的君王,都爱找君子的茬,都爱把君子的功绩称之为沽名钓誉,君子百分百都是清官,甚至有的君子为官还迂腐,不懂得变通,经常否决皇帝的享乐行为,比如皇帝爱修道,君子就要拼命的上奏折规劝,皇帝喜欢当木匠,就有人上书玩物丧志,可谓在皇帝眼里就是不解风尘的扫把星,往往这些行为都伴随着刚正不阿,刚正不阿的近义词就是绝不妥协,这不等于是跟皇上抬杠加熬硬吗,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的官员,如果不明白人治的封建社会升迁往往取决于人性,那他一定没有前途,毕竟人情世故的最高境界是揣测人心,尤其是揣测上司的心思,如果这点都搞不清楚,那轻则举步维艰,被踢出局,重则有可能性命不保,甚至牵连一家老小。所以取悦上级,对下级却飞扬跋扈的小人,在古代往往官做的都很大,所以很多奸臣不是尚书大人,就是宰相大人,比如秦桧,比如严嵩,比如明珠,比如和珅,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

0 阅读:0

君吉志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