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民的伤痛:跟庄不成反被割,旧文化何时终结?

桐桐看趣事 2025-01-22 00:08:21

在资本市场的宏大版图中,投资者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他们怀揣着财富增值的梦想,勇敢地承担着投资所附带的风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投资者常常沦为欺诈的受害者。这一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这难道就是长期以来所谓“投资者教育”的最终结果吗?

投资者困境与股市旧文化影响

中国台湾地区的股市旧文化,对内地股市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早期,许多人竟将股市完全等同于赌场,一些赌场常用语,如“庄家坐庄”“洗筹”“吸盘”“筹码注入”等,频繁出现在台湾的股市著作中,后被引入内地,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大众对股市的认知。

这种将股市与赌场划等号的观念,使得不少人在涉足股市时,内心深处便将其视为一场纯粹靠运气的赌博游戏,而非基于理性分析与价值判断的投资行为。

早期中国股市深受这种旧文化影响,“跟庄”思维盛行。

股民们普遍认为,只要紧跟庄家的步伐,就能在股市中分得一杯羹。就像那首曾风靡一时的《股民老张》所唱,股民们满心期待着“庄家要是吃上肉,跟着喝口汤”。

这种盲目跟从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资本市场缺乏战略性的宣传与引导。股民们大多怀着朴素的发财梦进入股市,却并未真正理解股票投资的本质与意义。

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进入股市的动机并非高尚,另一方面又天真地觉得自己的行为能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其实,买股票本是一种正常的投资行为,不应被简单地贴上“赌徒”或“坏人”的标签,即便对于投机行为,也需要从更全面、客观的角度去重新认识。

概念混淆与投资者教育误区

谈及股市旧文化,港台地区是典型负面例子。其突出问题是混淆“庄家”与“做市商制度”(market maker)。

在港台,“market maker”被误译为“庄家”,这一错译随着早期港台股市著作传入内地,使股民陷入认知误区。在他们的观念里,“庄家”被视作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操纵股价、谋取私利的代表。

但实际上,做市商制度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对维持市场流动性、促进交易公平意义重大。概念混淆导致股民思想混乱,“炒股要跟庄、要看庄”之风盛行。

股民不清楚跟庄是否合理,也不知这是不是主流科学的炒股方式,自然很少主动学习理性投资知识。 如此一来,建立健康的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的目标,便显得遥不可及。

在《资本金融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对“庄家”概念进行科学区分。在当下中国股市,由于概念的模糊不清,衍生出了诸如长庄、短庄、黑庄、白庄、善庄、恶庄等一系列复杂且混乱的分类。

什么“长白善庄是好庄,短黑恶庄是坏庄”,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不仅未能理清股民的认知,反而让局面更加扑朔迷离。

所以,从股市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净化股市语言,准确界定相关概念,已经刻不容缓。

除了概念混淆,另一个深受港台影响的问题便是“投资者教育”这一理念。一直以来,“投资者教育”似乎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一种惯例。

革新举措与资本市场发展展望

然而,深入思考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投资者,作为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

但在现实中,往往是那些有“圈钱”嫌疑的发行者,堂而皇之地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就如同保姆对主人指手画脚一般。

要知道,主导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发展的职业经理人,以及作为发行者的上市公司,才是需要被教育的对象。

这里所说的发行者,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涵盖券商、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和交易所等在内的整个群体。

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股民和各类机构投资人的支持,可以说投资者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因此,这些市场参与者必须对投资者负责,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要彻底改变中国股市当前的混乱局面,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股市新文化,就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革新。

一方面,要坚决摒弃股市旧文化中的糟粕,净化股市语言,让投资者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各种概念和交易规则。

另一方面,必须转变传统的“投资者教育”观念,大力开展“发行者教育”,强化监管者的学习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投资观,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资本市场环境,让投资者能够在这片充满机遇的领域中,实现真正的财富增值,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本来源 @刘纪鹏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2
桐桐看趣事

桐桐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