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机构庞杂,部门众多,单靠一个总理完全应付不过来,必须要配备副手,也就是副总理,辅助总理处置政务。但你可能不知道,在80年代初期,国务院竟一度有13位副总理,他们分管的领域互相重叠,一件事往往要走两遍程序,这严重拖慢了行政的效率,邓公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裁撤其中一些人,给国务院“减减肥”。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50年代,当时的人民政权本着“全心全意为国家奉献”的原则,效仿苏联对干部实行“终身任用制”,即没有退休年龄,只要能干的动,就一直留在岗位上工作。这在建国初期是非常合理的,毕竟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干部极其稀缺,多个人都一份力量,办起事来效率也高一些。
但到了70年代,随着源源不断的新人补充进体制内以及事业单位,国家公职群体极速膨胀,各单位、部门的人员编制越来越多,逐渐造成了官员冗余的现象,行政过程因此被大大拖长,效率随之大大降低。而且,国家财政的负担也越来越大,进而挤占了其他项目的经费,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
苏联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相关问题在赫鲁晓夫执政中期就已经开始显现了,赫鲁晓夫也尝试通过改变干部任用规则,加快公务员班子更新迭代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到了勃列日科夫执政时期,一切又都退回到原样,苏联高层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老人政治”的苗头越冒越高。
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继任的两位苏联领导人也没在政坛待多久,便溘然长逝,苏联的大权直接落到了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手中,此人缺乏历练,在能力上严重不足,直接将“老大哥”拖入到深渊之中,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邓公不想中国重蹈苏联的覆辙,在1975年便打算要精简机构,有序安排一些老干部退下来休养,让年轻的干部到关键岗位上锻炼,为国家未来储备人才。
但当时国家还处于特殊时期,邓公自身的地位也并不稳固,因为腐坏分子的针对,他先后几次被迫离开中央。直至动荡结束后,他才重新回到高层。不过当时国家正在拨乱反正,以及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局势还没完全稳定下来,此时进行减政,时机显然不成熟。直到1982年,改革初见成效,旧时代的遗留问题也差不多都解决完了,邓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解决体制内的问题了。
他特地召开了一个工作会议,向省部级以上的干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请大家予以支持。老同志们是明白事理、关心国家命运的,一些人当场提出要主动隐退,让贤给年轻人。不过邓公却不希望他们直接归隐山林,而是成立一个二线机构中顾委,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们安排进去,指导后辈行政、锤炼能力的同时,也可继续发挥余热,为中华民族复兴再尽一份心力。
很快,此项旨在振兴国家的政策正式施行,邓公先从国务院开始,将原本的13位副总理缩减到2人,紧接着又将目光集中到各个部门,各个省委、直辖市市委。至1988年,老同志们基本离开了一线,以李鹏、朱镕基总理为代表的青年一辈走上了历史舞台,接过共产主义的接力棒,带领着人民群众继续向新时代迈进。
与此同时,邓公也在部队推行了这一政策,即著名的百万大裁军,解放军的机构和员额也被缩减,虽然部队的规模缩小了,但实际上的战斗力却因为先进装备的加持反而增强了。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少了很多,省下来的钱正好可以投入到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扩大发展的红利,将“蛋糕”做大,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实惠,可谓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邓公是何等的高瞻远瞩,他出众的能力和宏大的战略眼光令人敬佩!
官员冗余的对于国家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单从政治上来说,容易形成“老人政治”,国家的人才储备会断档,一旦老一辈干部全部去世,那么国家将缺乏一个有能力的继承者来管理,届时势必酿成大祸。邓公及时革除了这一弊端,利用相对平和的手段完成了新旧交替,使我们的干部年轻化、专业化,从而有效规避了一系列困境,使国家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