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竟曾设想与中、美结盟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7-28 14:38:36

德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却都以失败告终。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德国找不到靠谱的盟友。德国就疆域、人口来说充其量算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但靠着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严谨性格愣是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放眼世界战略纵深、自然资源、军力、劳动力有限的德国显然无法以一己之力单挑其他所有列强。

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可谓四战之地——敌人可以从任一方向攻入德国。因此德国要想参与国际争霸必须寻找盟友。可德国给自己找的盟友实在不敢恭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找了奥匈帝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可意大利在1915年临阵倒戈投向协约国阵营,而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反观德国的对手英、法、俄、美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最终德国还是没能扛住英、法、俄、美的围殴。

到了二战时期德国还是没能找到靠谱的盟友:意大利纯粹就是一个累赘,日本则狂妄自大到主动去招惹美国。德国就带着这样俩货对抗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领土面积最大的苏联、殖民地最多的英国。这几个庞然大物掌握着比德国丰富得多的战争资源,因此德国在二战中再次毫无意外迎来了失败的命运。可你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八年前德国曾构想过一个与中、美两国结盟的计划吗?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直到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才诞生。这时英、法、俄等老牌列强早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德国在搭上工业革命快车后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上已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实力的提升也使德国的军力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膨胀。一战爆发前德国的陆军实力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

拥有81万陆军的德国还拥有克虏伯这样的世界一流军工企业。这一时期德国的海军实力也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可此时的德国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世界已基本上被英、法、俄等老牌列强瓜分完毕。实力日益强大的德国却没多少海外殖民地。当时德国需要大量外部市场进行工业产品倾销。因此德国提出各国应当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德国实际上是要在殖民地以及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打破由英、法、俄等老牌列强主导的既定秩序。

这就注定德国与老牌列强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德国可以利用英法之间、英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分化对手,但从长远来看英、法、俄都无法接受德国强势崛起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冲击。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丧失了欧陆霸主地位,而德国恰恰是靠这场战争实现统一。换句话说德国的崛起本身就建立在法国没落的基础上。这样的深仇大恨决定了法国绝不可能成为德国的盟友。

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国长期以来对欧洲大陆维持一种均势外交策略:每当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独霸趋势时英国都会联合其他欧洲国家进行干预。英国曾先后组织过七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曾联合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遏制了沙俄的扩张。英国这么做就是为防止出现一个足以威胁自己霸权的欧陆强国。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产值已超越英国。

站在英国的立场来看如果放任德国继续发展势必会威胁到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在海军实力、全球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优势。显然英、法与德国都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也就自然不可能成为德国的盟友。俄国同样不愿看到自己的西侧崛起一个强大的德国。1873年德国曾与俄国、奥匈帝国结成三皇同盟,但俄国与德、奥在巴尔干问题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最终导致了德、奥、俄三皇同盟的解体。

德国为应对德、奥、俄三皇同盟的解体又在1882年达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1892年俄国与法国这两个德国的战略对手结成同盟。1904年英法协约签署、1907年英俄协约签署。至此欧洲形成了由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与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此时德国虽已是世界第一陆军强国,但在海军实力、金融实力方面仍屈居于英国之下,更何况英国还得到了法国和俄国的支持。

德国的盟友奥匈、意大利在实力上与法、俄根本不在同一量级上。这意味着奥匈和意大利在战争中很难真正为德国提供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一旦开战很可能出现英、法、俄三大列强围殴德国的局面。事实上1914年一战爆发后还真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德国虽不能未卜先知,但对奥匈和意大利的实力还是心知肚明。德国之所以找奥匈和意大利当盟友也实在是没办法。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已深刻改变了欧洲地缘格局冲击到老牌列强的利益。

因此英、法、俄等老牌列强很难容得下德国。德国环顾欧洲一圈后只好找了奥匈和意大利撑场面。不过德国的目光也不仅仅只停留在欧洲。1906年德国玩起了远交近攻把目光投向了亚洲的中国和美洲的美国。1906年中国正处于八国联军侵华后到清朝覆灭前最混乱的历史时期,可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却敏锐意识到了中国独特的战略价值。1906年的中国在经历一系列割地赔款后仍有1135万平方公里领土。

列强各国本土和殖民地面积加起来超过此数的只有英、俄、法三国。中国拥有比除了俄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加起来还要大的战略纵深。那时中国已有4亿多人口。在当时列强之中只有英国把所有殖民地人口加起来可以勉强一比。中国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仍能维持庞大的疆域和统一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像英属印度那样直接被彻底殖民地化。中国如此庞大的战略纵深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引起了威廉二世的兴趣。

另一个引起威廉二世兴趣的国家是美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20世纪初美国的机器制造业产值已相当于欧洲各国产值总和的一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英国霸权的取代。美国虽在工业产值上超过了英国,但作为老牌霸主的英国仍掌握着全球金融霸权。直到1900年美国也只有10万现役兵力。1884年美国海军在全球排名第12位。这远不能与英国这个老牌海上强国相比。

美国这时在发展势头上已超越英、法等老牌列强,但在绝对实力上仍处于追赶老牌列强的状态。巧的是中国和美国的优势恰恰能对德国的劣势起到弥补作用。1906年的德国已拥有世界最强的陆军和强劲的军工实力,但德国在战略纵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板。一战中本土资源有限的德国被协约国切断了海上贸易线而不得不投降;二战中等被美、苏、英三个资源丰富的洲级大国围殴。

德国看似强大的陆军实力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经济潜力作为支撑最终成了难以维持的无源之水。1906年威廉二世构思的中美德联盟计划就是要把德国的军工实力和中国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潜力整合起来。用威廉二世自己的话说:“德国是欧陆最强国家,中国是亚洲最大国家,美国是美洲最富国家。此三国结成同盟将在世界格局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真让他把这个计划搞成了恐怕世界历史就要改写了。

设想如果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友除了奥匈、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之外还有中国和美国会如何呢?首先英国将很难切断德国的海上贸易线。在亚洲作为德国盟友的中国很可能会出兵收复香港进而威胁新加坡等英国在东南亚的属地,在美洲大西洋一侧美国会在其视为“后院”的拉美地区排挤英国势力。其次俄国可能会在欧洲战场迎战德国之时不得不面对来自远东方向的威胁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1906年威廉二世秘密召见了中国清政府驻德公使孙宝琦向其透露了自己设想的中、美、德三国同盟计划。孙宝琦立刻将此事汇报给国内。这时的慈禧太后早被洋人打怕了。冷不防居然洋人主动找到大清国要求结盟让慈禧有些摸不着头脑。慈禧对国际局势的了解相当肤浅。她单纯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因此就一门心思想傍上英国这棵大树寻求保护。慈禧就提出是不是让英国也加入到联盟中来。

慈禧不知道此时德国和英国正在大搞海军军备竞赛斗得不可开交。事实上德国想要构建中、美、德三国同盟其实主要就是为对抗日、英、俄三大列强。英、俄都是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对手。至于日本则一直眼馋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而且日本在1902年与英国结成了英日同盟。日本与沙俄倒是在瓜分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问题上存在矛盾,但1905年日俄战争后双方迅速达成了妥协。

日本与俄国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东北南部的奉天地区以及朝鲜半岛被划为日本势力范围;中国东北北部的黑龙江地区以及外蒙古被划为俄国势力范围。日本与俄国由昔日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互相勾结排挤其他列强势力共同瓜分中国。这时英、日、俄三国已俨然成为在中国攫取利益最多的三大列强。英国是最早侵略中国的近代列强。早在19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就侵占了香港岛。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将长江流域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从1858年起先后割让中国外东北、外西北150万平方公里领土,又将中国长城以北的领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于1895年侵占台湾后将福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又通过日俄战争成功实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英、俄、日三大列强在中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使清政府内一些人萌发了借其他列强之手牵制英、俄、日的念头。

此时美、法、德等国也正好眼红英、俄、日在中国的扩张势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其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和国内资本原始积累后将触角伸到了亚太地区。1898年美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夺取了菲律宾。这使美国获得了一个向中国渗透扩张的基地,然而此时其他列强已在中国划分好势力范围。美国于1899年向英、俄、日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威廉二世想当然认为中国需要借德国的力量牵制英、俄、日。美国则与英、俄、日等国在中国存在竞争关系,更何况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本身也和德国一样对英、法等老牌列强主导的既定国际秩序构成了挑战。威廉二世基于这样的分析认为完全有可能与中、美结成同盟。乍一看他的分析似乎有道理,但其实他漏算了几点。正是他漏算的这几点导致中美德同盟计划胎死腹中。

威廉二世漏算的第一点就是中国对结盟一事并不积极。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慈禧太后对欧洲局势并不了解也缺乏兴趣。她只想一门心思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对外面世界的事基本秉持一种能不参与就尽量少参与的心态,但清政府内以袁世凯为首的一批大臣却对同盟计划表现出一定的兴趣。1907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后就劝说慈禧重新考虑同盟计划。

1907年11月30日梁敦彦以袁世凯私人特使身份拜访德国驻华公使雷克司拿到了一份同盟的底案。德国人给出的条件是保护汉地十八省独立完整不受其他列强侵扰,但新疆、蒙古、西藏、东三省等边疆地区的安全则并未给予任何承诺,与此同时德国还狮子大开口向中国索要各种政治经济特权。说白了德国只想利用中国为自己抵挡其他列强,但德国本身作为曾侵略过中国的列强之一却不愿放弃已到手的特权。

中国方面担心被德国当枪使成为其他列强共同打击的众矢之的,但另一方面又确实想借德国之手牵制英、俄、日。中国方面既没明确回复德国,但也没直接一口回绝,而是先暂时拖着观望形势。中国这边拖着不回复,美国那边倒是很快表态了。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当着日本人的面公开表示中、美、德之间不会结盟。美国自独立以来直到介入二战为止国内长期盛行孤立主义思潮。

那时的美国在国际纠纷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卫战争外的一切国际争端。当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冲突时美国通常的策略是以中立之名坐山观虎斗——趁其他国家大打出手之际出售武器物资、提供贷款大发战争横财,等到战局明朗之后再摘取胜利果实。美国作为和德国一样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确不满英、法等老牌列强主导的既定国际秩序,但美国挑战老牌霸主的模式与德国截然不同。

美国主要是通过贸易文化等手段扩张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像德国那样以暴力手段争夺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美国其实更想和中、德达成经济上的合作条约,但对与德国结盟对抗英、俄、日兴趣不大。1908年7月18日袁世凯派自己的铁杆好哥们唐绍仪赴美洽谈。唐绍仪此行表面的任务是答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但实际上是要去参与三国同盟的洽谈。袁世凯想让唐绍仪通过此行探听美国的态度。

中国方面一直担心被德国当枪使,因此美国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美国对结盟一事兴趣不大,那么中国就没必要帮德国强出头。可日本人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打听到了唐绍仪美国之行的真实目的。既然中美德同盟本身就是针对日、英、俄的,那么日本人必然会想方设法加以破坏。唐绍仪赴美途经日本时被日方留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愣是拖了近4个月。在此期间日本方面派人在美国各种公关游说。

美国内部本就存在强烈的孤立主义思潮。经过日本人这番游说后美国更是坚定了不与中、德结盟的想法。就在唐绍仪滞留日本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1908年11月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双双离世。唐绍仪收到消息后预感到如此重大的变故可能影响自己赴美之行的使命,于是这才推掉日方的一切交际应酬活动紧赶慢赶前往美国。直到1908年11月30日唐绍仪才赶到美国。这时一切都已成了定局。

此时美国总统已由西奥多·罗斯福换成了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就在唐绍仪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当天美国和日本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明确指出要“维持太平洋现状尊重彼此在该区域的领土”以及“维持在中国的门户开放”。这实际上是美、日双方做了一个妥协。这也意味着原来还在努力的中美德三国同盟已被美方彻底摒弃。德国方面得知这一消息后基本上也就放弃了同盟计划。

本来德国准备于1909年冬季或1910年春季安排皇太子访华洽谈中美德联盟的细节问题,但得知美国和日本签订《罗脱——高平协定》后突然宣布将改派亨利亲王于1911年来华访问。从原来的太子改成亲王显然是降级了。这种降级实际上表明德国对与中、美结盟已不抱希望。以前安排太子访华是洽谈结盟细节,如今安排亲王访华不过是外交上的例行公事。偏巧就在亨利亲王访华的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德国面对中国辛亥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彻底打消了和中国结盟的念头,而此时忙于国内纷繁事务的中国自然也顾不上什么外交结盟事宜。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只好带着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一帮孱弱的盟友走上了战场。再后来发生的事大家就都清楚了。中美德同盟计划的破产对德国而言其实是打击最大的,但对中国而言即使结盟成功也未必就是好事,至于美国则完全没因为此事影响其国运上升势头。

0 阅读:207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