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四大兵团司令:最有资格的四猛将三个都落选,连粟裕都很意外

东效聊历史 2023-07-06 04:03:00

1949年2月的一天,第三野战军刚刚成式落编,结束了江北大战,又迎来改编的喜事,粟裕本应高兴才是,但他脸上似乎罩着一层阴云,不太高兴的样子。

引起粟司令不高兴的,是一份兵团干部的名单。

三野新设立了四大兵团,四位兵团司令员分别是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十兵团司令员叶飞。

这个名单,可以说与粟裕的预期相差比较大,又或者说,与老华野诸将真实战斗力水平相差较大。

华野时代最有战斗力几大雄师,分别是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许世友九纵,王建安八纵。笔者以为这几个纵队不分先后,都是第一档主力。再往下,则是以擅长阻击战闻名于世的宋时轮十纵,以及韦国清二纵,何以祥三纵等等。

但是大家看到了,四大兵团司令,挑选出来的并不是最强的几个纵队司令来担任。

这就有问题了。

我们看看其他几家野战军的情况。

一野两个本地兵团,一兵团司令员王震,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这两位都是一野最强的纵队司令出身。另有两个外援兵团,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原为徐向前),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周士第指挥能力之强,几有大将的水平。杨得志则不消说,八路军时代115师,林聂手下猛将如云,杨得志也能称得上一流猛将,可见其水平。

二野三个兵团,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大将,五兵团司令员杨勇。陈锡联与陈赓、陈再道并称中野三陈,一等一的猛将、智将。杨勇则与杨得志、杨成武并称军中“三杨”,后来做到副总长,能力与另外二杨并驾齐驱。

四野四个兵团,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无论能力与资历都是四野超一流;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当年与徐海东同掌红二十五军,善于独当一面,极其骁勇;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林罗的智囊,各大野战军参谋长的典范;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会打巧仗,极有头脑,智力一流。

华北野战军起初有三个兵团,十八、十九划给一野后,只剩一个二十兵团,司令员就是三杨中的杨成武,红军时代红四团政委,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号称白袍小将,聂帅手下扛把子的将军。

一对比,问题就更明显了。其他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其指挥能力都无可争议,在本野战军系统无人与之匹敌。

为何独独三野的兵团司令人选,不是选最强的呢?

这话当然不是说陈宋王叶四位不行。

我们简单看看这四位兵团司令的情况。

首先是王建安,这位是四大兵团司令中没有任何争议的一位。

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战中从抗大毕业到山东,先是追随四方面军老总指挥徐向前,徐帅调回延安后,王建安继续在罗帅手下工作,一直担任鲁中军区司令。王建安属于开局挺好越干越有点下坡的将领,起初是山东纵队兼山东军区的副司令,级别相当之高。后来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罗帅带115师的干部成了山东部队的主流,王建安从军区领导人降为鲁中军区司令。

不过王建安比较务实肯干,并没有因为待遇级别变化而有什么不满,鲁中部队在他调教之下日渐强大,华野成军后编组为八纵,从鲁南到莱芜再到孟良崮,转入河南后解放洛阳、开封,激战豫东,都是铁打的主力,每次攻坚都少不了八纵的身影。

单凭这些就说王建安没有争议,能力压其他主力纵队的司令吗?当然不能,但是接下来的事隐隐说明了中央对王建安的认可。

1948年7月,豫东战役结束后,中央调王建安到华北一兵团当副司令,给徐向前当副手打山西。请大家注意,华北一兵团名虽兵团,但有徐帅的加持,一向是当一个袖珍版的战略方面军来用的,到那里当兵团副司令,隐然就有后来野战军兵团司令的规格。

叶飞自然也没有太多争议之处。华野13个纵队司令之中,唯一一个跟随粟裕最久的,长征时叶飞留在江南打游击,1935年10月与粟裕开始配合作战,两人惺惺相惜,志气相投,从那时起就已结下生死革命情谊。

新四军成军后,叶飞先是在粟裕任副指挥的苏北指挥部当纵队司令,皖南事变后,又在粟裕任师长的新四军一师下当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黄桥决战、挺进苏浙,叶飞在粟裕指挥下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战。

解放战争初期,叶飞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与粟裕的感情和信赖更加强化。叶飞当时率新四军一纵加强到山东部队,到山东后,叶飞所部长期形成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在山东部队中格格不入,再也没打出在新四军时的胜仗。后来华中、山东合编为华野,叶飞再度回到粟裕手下作战,宿北第一战就歼灭了国军整编69师,叶飞重新找回了弥足珍贵的将帅相惜的感觉,一纵日渐成为华野头等主力。

左一叶飞

陈士榘成为兵团司令员,虽说指挥上没有太大问题,但若仔细钩沉华野史事,大家应该能发现一些异常之处。陈上将作战是没得说的,115师时代是林罗的参谋长,山野时代给陈毅当参谋长,基本功没有太大问题。

那时我军高级别的参谋长,一般会优选有黄埔经历的,陈上将并无此类经历,能当上参谋长,大概与其善于思考问题,头脑相对有逻辑,符合参谋长这个职位的某些特征。但是山野时期陈士榘发挥的似乎不是很好。1946年底宿北战役,这是华野面临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对手实力较强的战役,粟裕在宏观层面的分割包围、灭其一路的指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临场兵力组织上。叶飞一纵奉命穿插分割整编11师和整编69师,一部分部队被隔断在胡琏整编11师后面,有整建制被消灭的危险。叶飞执意要前进指挥部多派部队来增援,不知因何,遭到前指的拒绝,叶飞差点在电话中与前指负责人吵起来。

1947年七月分兵,陈士榘受命指挥三、八、十纵出击鲁西南,实际脱离了参谋长岗位,化身兵团司令。自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我军都受国军影响,参谋长地位略低于下级部队主官,陈士榘此任毫无疑问是提升,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会不会是粟裕主动安排,试图寻找另一个得力的参谋长呢?后来张震于1948年4月出任华野副参谋长,成为粟裕实际上最得心应手的指挥助手,大约能看出背后的隐线。

淮海战役后陈士榘正式出任八兵团司令员,力压同时期几位能力不逊于他的老纵队司令,所遗之缺由张震接替。陈上将从正式任职上获得提升,与四野参谋长刘亚楼一样转任,说明中央和方面军都是认可的、信赖的、准备委以重任的。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沪宁杭解放后,八兵团忽被撤销番号,兵团机关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陈上将转任校长。该校级别虽然很高,但从一线部队指挥员回到院校任职,背后又体现了什么规律呢?明者自知,我就不多说了。

再说说宋时轮,宋上将也是我军一位功劳卓著、骁勇善战的老将。尤其突出的特点是,资历非常深厚,在华野诸纵队司令中,除了许世友,没有几个能压过他的。宋上将带出的十纵是有名的善打阻击的“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十纵在打阻击方面确实立下不小的功劳,每个野战军中都有这样的部队。

但是,在野战军中毕竟进攻能力是最主要的,否则何以取胜?十纵这样的特点,注定了无法成为头等主力。与此相伴,我们在评价宋时轮将军的指挥水平时,尤其对比叶飞陶勇王必成许世友王建安等几位猛将,他们的攻守能力相对平衡,没有明显的短板,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了。

宋上将担任九兵团司令员并没有太大问题,中央对宋上将也是信任的,只是比较起来,还有优中选优的空间,未免令人思之有不尽之意。

粟裕真正比较认可的四位,除了上文提到的叶飞,还有四纵司令员陶勇、六纵司令员王必成,以及九纵司令员后任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

首先说一说陶勇。陶勇四纵是华野歼敌数最多的部队,陶勇本人是一位非常彪悍动辄冲到一线的猛将,论个人气质,在叶陶王三大虎将中,他最具威烈迅猛之气。陶勇有一大奇特之处,原本在红四方面军,长征中转入红一,河西之役又返回红四,一直在徐帅手下。抗战中毕业于抗大,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

粟裕并没有因为系统渊源问题对陶勇有什么成见,察觉到此人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勇将之后,迅速将其纳入麾下重点培养,新四军重建后的新四军一师,叶飞是一旅旅长,陶勇是三旅旅长,铁杆部下。

粟裕对人,不近则罢,一近就是掏心掏肺无所保留,他那一套用兵指挥的法则,全都交给了陶勇,黄桥决战打韩德勤,陶勇在粟裕指挥下打得非常漂亮。还帮他改名,原名张道庸,改为陶勇。还给他介绍对象,主婚,俨然是大哥对幼弟一般。粟裕忠直不藏私的性格也完全传递给了陶勇,唯独仁恕柔弱的作风没有同化陶勇,陶勇过于刚直,后来不得保全身名善始悲终,大概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新四军北上后,除宿北战役未参与,陶勇率四纵参与了所有大战,围攻孟良崮的主力纵队中,就有陶勇一份。客观讨论,陶勇的指挥能力,与叶飞在伯仲之间,谁也不比谁更强。

如果粟裕有心为老新四将领争取一下,陶勇会比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差吗?强过一头倒不至于,但至少是并驾齐驱,堪有一比的。

六纵司令王必成与陶勇类似,起初也在红四,转入新四军后,因为极其骁勇,被人誉为王老虎,粟裕也有意指点他,新四军重建时,王必成任一师二旅旅长。

至此,大家可以综合起来看了,粟裕对叶王陶到底有多喜欢,那是他的三个旅长啊!叶陶王为何能成为华野最强的三大纵队?为何每次大战都有这三人的身影,原因无他,他们对粟裕的感情最深,对粟裕的战法最熟悉,战场上理解意图最快、执行最准。

王必成唯一的遗憾,就是解放战争初期二打涟水,与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硬碰硬,伤亡略大,而且涟水城沦入敌手。但大家要看到,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战场,除了粟裕在苏中占了上风,其他几个地区,山东部队被王耀武打得处处受制,陈毅与薛岳津浦路大战,也吃了不小的亏。涟水之败,从本质上讲,国军整体装备水平与部队素质,在每个战场都超过了解放军所致。除非有粟裕那样出神入化的指挥水平,否则基本都要吃亏。这是大势所致,非一二人之过也。

粟裕中意陶勇王必成好理解,对许世友的态度呢?为什么还会觉得他是兵团司令的合适人选呢?

粟许之间确实有许多话题,坊间谈论者不在少数,一是孟良崮战役摔电话事件,此事细节经不起考证,但可以证实的是许对陈粟的指挥存疑,官方出版的《陈毅传》对此事有记录,陈毅强行压服之。二是济南战役的用兵方略问题,粟裕主张打援重于攻城,将多于半数兵力布置在鲁西南准备阻击歼灭杜聿明来援之兵,只留14万人攻城。许世友因此直电中央请求改部署,被毛主席一顿教育压了回来,要求攻济一切听粟裕指挥。

但我们不能据此说粟许有矛盾,实际上许世友上将与华野将帅都很有感情,包括粟裕在内,以及陶王叶诸位,有些细节不便展开讲,大家可以去看看陶勇将军传,当时风雨如晦,许世友挺身而出,要拉陶勇回南京养病,这种枪林弹雨里结成的生死之情,是最不容置疑的。

粟裕对许世友将军的指挥能力非常相信。1947年七月分兵,东线二七两个纵队完全交给许世友指挥,谭震林以副政委身份过去,大致相当于坐镇。后来胶东战役,解放鲁中,也是许世友独力担纲,粟裕并没有派人前去加强指挥,反而还把善于组织指挥、且许世友提出过请其当纵队司令的张震要走,正说明了粟裕对许指挥能力的放心。

济南战役选择一线指挥员,毛主席亲自点将让许世友赶紧结束休养速速上任,难道华野其他纵队司令不能用吗?难道紧急从山西调回山东的王建安不够用吗?都够,但用上许世友更靠谱。国难思良将,正此时许世友将军之谓也。

那么,为什么没有让许上将当兵团司令呢?

原因也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最直接的原因是许世友腿伤严重,无法随军南下参与淮海战役,而是返回胶东养病,所以三野整编时没有授予其重任,因为兵团级机构并不像纵队一样是基本作战单位,临时指挥的性质更多一些。

另一重原因,许世友将军留镇山东,坊间有传言,视渡江后战况如何,若兵力不敷所用,将把山东剩余地方部队再升级为主力,组成新的兵团,由许世友出任兵团司令。大家看看三野和四野的兵团序列就会发现,三野是七、八、九、十,四野则从十二开始,十三、十四、十五兵团,中间缺了一个十一兵团的番号。

后来渡江之后百万雄师席卷南下,已无再组野战兵团的必要,因此便搁置下来。

这个传言没有可靠的官方资料,不过从后来许世友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来看,中央仍对许上将寄予厚望,或许当年真有这样的考虑。

种种原因综合发挥作用,导致陶王许三位都没有入选兵团司令。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小事,兵团级领导,是后来1955年大授衔评定上将军衔的最重要参考,许上将功高望重,自然没受影响,据传最早还被列入大将名单。而陶勇、王必成两位只授中将,陶将军更是如彼结局,非常非常可惜,可惜无已啊!

21 阅读:7654
评论列表
  • 2023-07-08 09:04

    三纵厉害,三纵的攻坚能力比九纵好

  • 2023-07-09 08:46

    叶王陶资历不够,所以叶飞当兵团司令还需要韦国清帮忙压阵。

  • 2023-07-28 15:01

    好文,尤其是当年参谋长职务略低于下级部队主官,这个很多人并不清楚,比方说解方,他是当时的兵团参谋长,之前是纵队副司令员,你说参谋长比纵队司令员高这就说不通了,不可能破格提拔

  • 2023-07-10 14:26

    华野与华东野战军的区别,华野只是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分!

    天天星 回复: 天天星
    当然为区别华中野战军,也叫东野。
    天天星 回复:
    华中野战军简称华野,合并后华东野战军也简称华野
  • 2023-07-29 03:29

    如果没有金门战役,叶飞前途不可限量。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