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战果卓著的军事将领。
他们或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望,或是欲挽大厦于将倾,每一位都用自己的血汗在青史中留下过印记。
在这之中,霍去病无疑是最独特的存在,他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不因出身而自卑或自得。
他以少年之身对抗着困扰大汉王朝几十年的梦魇,竟一度大获全胜。
这位为后世所公认的天才究竟拥有怎样的彪悍人生,他的出现,又将给汉帝国乃至整个汉民族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本文一起来回顾汉代名将霍去病的传奇人生。
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公元前140年,霍去病出生于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上,彼时他的生母卫少儿还只是平阳公主府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婢女,父亲也只是平阳县一个小小的县令。
这样的出身着实不算高贵,但命运却正在悄悄地为这个姓霍的孩子准备着一份大礼——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被平阳公主以千金之价献给了刚继位的汉武帝刘彻。
进宫后的卫子夫先是从宫女做到了夫人,又从夫人晋升为皇后,卫氏一门至此从公主家奴变为了皇家贵胄。
随着卫子夫得势,其弟卫青也因精于骑射而深受汉武帝爱重,后被拜为大将军。
与出身贫寒并吃过苦的卫青不同,霍去病从小便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安于富贵,而是跟随舅舅成长于军营之中,习得了一身骑射技艺,在十几岁时便成为了天子侍中。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十分喜欢霍去病,还曾想亲自教授霍去病兵法,却被霍去病以一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拒绝了。
汉武帝从此开始留意这只羽翼未丰的雏鹰,但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就在不远的将来,这个看上去莽撞无礼的少年将会成为上天赐予大汉的一柄神剑,助他开创不世伟业。
(霍去病画像)
自汉朝开国以来,汉匈之战便从未停止,到了汉武帝一朝,汉帝国已经与匈奴王朝拉锯了六十年有余。
在经历过几代君主屈辱的和亲政策之后,自公元前133年,即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二年,饱受匈奴困扰的汉帝国终于决心反击。
继位后的汉武帝先后对匈奴发动了几次战役,以此解除匈奴部落对长安城的威胁。
但这种程度的胜利对于一位心怀大志的皇帝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张骞出使归来,有关河西走廊及西域诸国的信息在长安城中广为流传,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决心。
彼时的河西走廊尽在匈奴的掌控之中,匈奴单于将走廊西段分给了浑邪王,东段分给了休屠王。
眼看匈奴对外既可联系西域诸国,又可与外族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汉武帝自然不愿坐以待毙。
为了在战争中获胜,他开始着实研究匈奴的战略,并依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国策——在经过几次战役之后,汉武帝很快得出了结论:
匈奴军队在面对汉军时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骑兵的关键又在于战术和战马。
于是他便开始大力培育优质战马,致力于增加骑兵数量,到了霍去病的时代,汉朝的武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据统计,彼时的汉朝共拥有正规甲兵四十五万,军马六十万匹,看上去万事俱备,只差一位能够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天才将领。
公元前123年,刘彻命卫青率十万精兵与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展开决战,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以剽姚校尉的军衔随队出征。
令人意外的是,在其中一次战役中,老将卫青所率主力部队不幸战败,伤亡惨重,但十七岁的霍去病却敢于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入,为汉帝国立下战功。
大军凯旋之后,汉武帝在朝堂上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其中所包含的激赏之情不言而喻——与之前的无数帝王一样,刘彻迫切地想要创造一段能够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
从前的他将这份希望寄托在卫青身上,眼看卫青已成长为护国柱石,一向偏爱武将的汉武帝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河西之战作为战将,仅仅取得一次胜利并不能证明什么,看出了名将苗头的汉武帝开始有意对这个青年人加以历练。
在赋予荣光之前,他先要交给他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以此来证明霍去病堪当大任。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向匈奴发起了河西战役,同年初春,冠军侯霍去病受封骠骑将军,奉命出征。
他率一万精兵翻越乌鞘岭,由岭上的隘口进入河西走廊,然后极速转战六天,一鼓作气击溃匈奴的五个部落。
得胜后的霍去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西行,越过匈奴人放牧的焉支山,斩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敌军近万。
战败的休屠王和浑邪王率领残部仓皇逃窜,霍去病率领汉军一路追至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这是汉匈对决中汉朝为数不多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所使用的骑兵闪击战术被证明是对付匈奴的有利武器。
不爱读兵书的少年将军并不拘泥于古人的经验,凭借自己头脑和一腔孤勇向汉武帝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霍去病得胜回朝,随即被汉武帝召入宫中长谈。在这次谈话中,汉武帝对霍去病展露了自己更大的野心——彻底打通河西走廊,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为了实现目标,以刘彻为首的一众君臣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由老将公孙敖率队从东侧进攻,吸引匈奴主力。霍去病则趁机绕道闪击敌军后方。
与此同时,汉武帝派张骞与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兵分两路彻底断绝匈奴向外求援的可能性。
如果计划顺利实行,霍去病与公孙敖部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对匈奴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一举歼灭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
(河西之战战略分析图)
这本该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计划,无奈人算不如天算。
在实际作战时,霍去病在率领骑兵渡过黄河、跨过贺兰山、按照预订计划行至匈奴后方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可怕的消息:公孙敖的部队在行军过程中迷路了。
《史记》中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眼看负责奇袭的军队已经完全深入了敌军内部,作为主将的霍去病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独自作战不一定能胜,罢兵而归又不甘心。
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小将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铤而走险,从侧面向匈奴部队发动袭击。
匈奴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防线的背后会突然冒出一只天降神兵,毫无准备的匈奴主力部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匈奴残部唱着悲凉的逃离了祁连山,这也是匈奴民族留传至今的唯一一首民歌:
远在长安的刘彻得到了捷报,作为奖励,他下诏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并赐给了霍去病一座豪华的宅邸,但听闻此事的霍去病却谢绝了天子的好意,他向皇帝上奏说:
连续发生的大战令匈奴王朝的战略优势丧失殆尽,作为败军之将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不敢面对单于的惩罚,在万般无奈下选决定降汉朝。
得到消息的汉武帝担心有诈,在经过多番考虑之后,他决定让霍去病率队前去受降
汉武帝的担心应验了,当霍去病率部走入匈奴军营时,果然看见浑邪王的部下死的死逃的逃,并不甘愿投降。
面对人心浮动的场面,霍去病淡定自若,独自策马来到浑邪王面前,将想要逃跑的八千余人就地斩杀。
河西之战落下帷幕,汉军在霍去病的带领下所向披靡,终于在公元前121年年末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实现了外通西域的战略目标。
封狼居胥虽说河西之战逆转了汉匈之间的攻守态势,但战败的匈奴仍未就此屈服。
为巩固河西战果,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与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进击匈奴单于本部,史称“漠北之战”
出征之后,霍去病的军队携带少量的辎重粮横穿大漠,直击匈奴王庭,活捉单于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
又越过难侯山,渡过弓卢水,抓获匈奴主帅共八十三人。匈奴王庭的两臂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单于悬孤于漠北。
在大战告捷之后,霍去病的大军长驱直入,一路冲进被匈奴人视作圣地的狼居胥山,并在那里举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油画)
自霍去病之后,“封狼居胥”在武将眼中成为了最高荣耀的代名词。
无数将领穷极一生都难以取得的至高荣耀,霍去病却只用了短短四年便全部完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时的他才刚满二十一岁。
英年早逝,死因成迷公元前117年,二十四岁的霍去病骤然离世,汉武帝悲痛万分,下令暂时停止对匈奴的进攻,并以国礼厚葬了自己的爱将。
为了纪念霍去病所建立的不世军功,汉武帝命人将他的墓碑修成了祁连山的形状。值得玩味的是,一向注重细节的司马迁在记述霍去病的死亡原因时却显得语焉不详。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只用了一个“卒”字便概括了霍去病之死的全过程: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霍去病之死是否另有隐情。
(霍去病墓)
对于霍去病之死,汉代官方给出的结论是病死,但这种死因显然缺乏说服力,当中的漏洞有两点:其一,一个身强体壮且长期从军的年轻人怎么会毫无征兆的病死?
其二,如果是病死,那么司马迁又为何会对此讳莫如深——即便是不知道病因不好乱想,但在记述时加上一个“病”字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司马迁却宁愿选择忽略都不愿直接描写,很难说其中有没有史官不能撒谎的坚持。
假设排除了“病死”这一说法,再结合霍去病去世的时刘彻正预备发动第二次漠北之战这一史实,便很容易将霍去病的死因引向一个政治阴谋。
但由于缺乏确切的证据,本文不再妄加揣测,霍去病之死的种种谜团还需等待后来者进行揭秘。
结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名将如流星陨落,汉武帝的宏图霸业也终究化为泡影。
回顾霍去病短暂而辉煌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他所走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几乎全凭一个“勇”字——这份“勇”不是有勇无谋,而是保家卫国的赤子心肠中所蕴含的一腔孤勇。
年轻的名将仿佛是上天赐予困顿的汉朝的一记猛药,竟在冥冥中暗合了自己的名字。
履行完替汉朝“祛病”的使命之后便将肉身归于汉家土地,精魂则凝成了汉军营帐中的一轮明月,朗照着后世的千秋万代。
引用文献:【1】《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3】《史记·孝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