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后朱琏,不堪忍受金国"赐金浴"投湖自尽,死时年仅26岁

飞翔历史说 2025-01-07 08:58:52

世人皆知北宋灭亡时的悲惨故事,却鲜有人知,在那段屈辱的岁月里,有一位年轻的皇后用生命维护了大宋最后的尊严。她就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后朱琏,一个出身富贵、才貌双全的闺秀,本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在26岁那年选择了投湖自尽。

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们被俘虏押解到金国。在异族的凌辱下,宋钦宗为求活命,竟做出了令人不齿的决定。而朱皇后面对"赐金浴"这样骇人听闻的羞辱,却选择了慷慨赴死。

究竟是什么样的奇耻大辱,让这位年轻貌美的皇后宁死不屈?

从才女到皇后

大宋建炎元年的春天,汴京城内一场盛大的选秀正在进行。这一天,朱琏身着绛紫色长裙,头戴金步摇,缓步走进了东宫。她的父亲朱处约是宋徽宗朝的户部侍郎,官居三品,在朝中颇有名望。

那一年,朱琏刚满二十二岁。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的她,不仅容貌出众,更精通诗词歌赋。每每作画,总能得到宋徽宗的称赞。在当时的汴京城,朱琏可谓是才女中的翘楚。

据《宋史》记载,朱琏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还精通琴艺。每当她抚琴时,那婉转悠扬的琴声常令听者为之倾倒。宋徽宗在观赏她的作品时,曾多次称赞道:"此女子当真是难得的人才。"

入选东宫之前,朱琏居住在相国寺附近的朱府。每日清晨,她都会在庭院中练习书法,研习诗词。府中的下人常说,小姐天未亮就起来读书,直到红烛低垂才肯就寝。

朱琏的母亲是开封府推官之女,自小就教导女儿要明事理、知进退。在她的教导下,朱琏不仅精通礼仪,待人处事也极为得体。即便是在汴京城内的权贵圈子里,朱琏的名声也是极好的。

宋徽宗得知朱琏的才名后,便有意将她选入东宫。当时的太子赵恒虽然沉迷诗画,但为人却颇为温和。宋徽宗认为,以朱琏的才学与品性,正适合做太子妃。

建炎元年三月,朱琏正式入主东宫,成为太子妃。她每日除了料理东宫事务,还要陪伴太子赵恒研习诗画。在那段时日里,东宫的生活倒也平静祥和。

然而好景不长,建炎二年,宋徽宗突然让位给太子赵恒。一夜之间,朱琏从太子妃变成了一国之后。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后,还未来得及适应这个身份,就要面对朝廷内外的重重危机。

当时的大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金兵在北方虎视眈眈,朝廷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宫中依然歌舞升平,御花园里处处张灯结彩。朱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无力改变什么。

这位年轻的皇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危亡的边缘。她在宫中所做的最后一幅画作,是一副枯枝寒鸦图。画中的寒鸦孤零零地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

宋朝的末日危机

宋徽宗赵佶执政期间,汴京城内日日笙歌。每当夜幕降临,皇宫内的灯火便会亮起,映照得半边天都闪烁着金光。宫中的达官贵人们醉生梦死,丝毫不顾朝廷内外已是危机四伏。

当时的御花园里,专门修建了一座"艮岳",这是宋徽宗为了仿效传说中的蓬莱仙山而建造的人工假山。据《宋史》记载,光是这座假山就耗费了朝廷三年的钱粮。修建期间,数以万计的民夫被征调到汴京,日夜不停地搬运巨石。

不仅如此,宋徽宗还在宫中建造了一座名为"万岁山"的园林,其中种植了各地进贡的奇花异草。为了维持这些珍稀花草的生长,朝廷每年都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据当时的御史台记载,仅是养护这些花草的费用,就抵得上一个中等州府一年的赋税收入。

而在汴京城外,百姓们的日子却越发难过。由于朝廷征收的赋税越来越重,许多农民不得不卖掉田地,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北方的金国正在不断壮大。金国太宗完颜晟经常派使者来汴京,表面上是来进贡,实际上却是在暗中打探虚实。每次金国使者来访,宋徽宗都要大摆筵席,展示自己的富贵。

建炎元年冬天,金国派来的使者看到汴京城内奢靡的景象后,回去向完颜晟报告说:"大宋内里已经空虚,只剩下这些虚张声势的排场了。"

当时的宋朝朝廷内部,也是四分五裂。蔡京、高俅等奸臣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但凡有谏官进言,不是被贬官外放,就是被投入大牢。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敢说真话了。

到了建炎二年,朝廷已经入不敷出。为了筹措军费,朝廷不得不向民间富户强行借贷。但这些钱并没有用在军备上,而是被宋徽宗用来修建新的宫殿和园林。

就在这一年的深秋,金国突然调集大军南下。此时的北宋边防空虚,根本无力抵抗。宋徽宗听闻金兵来犯的消息后,立即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恒,自己则躲进了深宫。

新即位的宋钦宗赵恒,并没有表现出比父亲更强的能力。他每日依然在宫中与后妃们赏花饮酒,对于朝廷的政务置之不理。当大臣们向他汇报边境告急的消息时,他往往说:"不过是一些小股部队在滋扰边境罢了,何须大惊小怪?"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远比想象的要糟糕得多。金兵很快就攻破了汴京城外的防线,直逼城下。此时朝廷的粮草军饷已经所剩无几,城中的将士们人心惶惶,许多人已经开始偷偷逃离。

被俘之路上的屈辱

建炎三年正月,金兵攻入汴京城的那一天,整座皇宫陷入一片混乱。宫女们慌不择路地奔逃,有的甚至来不及穿好鞋子就往外跑。朱琏和其他后妃们被集中在太极殿前,在寒风中等待着金兵的发落。

当时的情形,一位亲历者在《建炎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金兵入宫,观者如市。后妃们披头散发,连最基本的梳洗都来不及,就被押解上了囚车。"

从汴京到金国,这一路足足有两千多里。囚车上挤满了宫女和后妃,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每到一处,金兵都会清点人数,生怕少了一个。朱琏作为皇后,倒是分到了一辆单独的囚车,但这并不是优待,而是为了更好地看管她。

一路上,她们只能靠着干粮充饥。有时甚至连喝水都成问题。据一位随行太监后来回忆:"有一次走到荒野地方,大家实在是渴得受不了了,就跪在地上求押解的金兵让喝口水。金兵非但不准,还用鞭子抽打求水的人。"

朱琏身为皇后,自然受到金兵格外的"关照"。每到驻扎的地方,金兵们就会强迫她为他们演奏琴曲、吟诵诗词。有一次,朱琏实在支撑不住了,手指都弹出了血,金兵们还是不肯罢休。

这段屈辱的经历,朱琏曾经写下过一首诗:"北风吹冷透囚衣,万里长途泪满衣。不是金戈能折服,只因国势已离披。"这首诗后来被一位逃脱的宫女带了出来,流传了下来。

路上有不少宫女趁着夜深人静时逃跑了。但每逃走一个,其他人就要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金兵规定,只要有人逃跑,其他人就要少一顿饭。渐渐地,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一路上,朱琏亲眼目睹了许多令人心碎的场景。有的老年宫女实在走不动了,就被金兵直接丢在路边。有的年轻宫女被金兵看中了,就被带走再也没有回来。每天清晨点名时,队伍里总会少那么几个人。

到了半路上,金兵开始对这些俘虏实行"分级管理"。那些出身显贵或者姿色出众的,被单独关押起来。朱琏因为是皇后,自然被列入了"重点看管"的名单。

有一次,一个金兵将领趁着酒醉,想要闯入朱琏的囚车。幸好被另一个将领拦住了,说是要"留着献给大金皇帝"。从那以后,朱琏的囚车四周就多了几个持刀的守卫。

这支囚犯队伍走走停停,用了整整三个月才到达金国都城。一路上,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路上。等到了金国都城时,当初从汴京出发时的三千多人,只剩下不到两千人了。朱琏看着这支残破的队伍,知道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

金国的羞辱政策

到达金国都城的第三天,金太宗完颜晟在大殿上召见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朱琏等后妃。这一天,金太宗特意摆下盛大的宴席,让文武百官都来观礼。

据《金史》记载,金太宗对这场"接见"极为重视,甚至让人在大殿外搭建了高台,让普通百姓也能观看这场"盛况"。当时的金国史官在记录中写道:"金主欲使中原臣民知大宋已亡,故意将宋室人等示众。"

在金太宗的命令下,宋徽宗、宋钦宗等人必须行"牵羊礼"。这种礼仪在金国是对待战俘的最大羞辱。所有的俘虏都要赤裸上身,披着羊皮,脖子上系着绳索,被金国士兵像牵羊一样拉着在众人面前游行。

朱琏作为大宋皇后,自然也不能幸免。当她被押到殿前时,金太宗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这个女子倒是生得标致,不如让她先去'金浴',再来行礼。"

所谓"金浴",是金国专门用来羞辱高贵女子的一种手段。他们会在金殿前的池子里倒入金箔,让女子在里面沐浴,而周围则站满了观看的男子。更可怕的是,这些男子还会轮流对沐浴的女子进行玷污。

当金太宗说出这个命令时,在场的金国大臣们都发出了会意的笑声。有人甚至开始起哄,说要给这位宋朝皇后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这时,宋钦宗却出人意料地跪了下来,对金太宗说:"陛下若能饶恕皇后,臣愿意献上汴京城内所有的珍宝。"金太宗听后大笑:"你们的珍宝早就是我的了,现在还想用它来换取恩典?"

一位金国大臣趁机进言说:"宋人最重礼教,若能让他们的皇后受此羞辱,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金太宗深以为然,立即下令准备"金浴"仪式。

当即有侍女上前要脱朱琏的衣服,朱琏奋力反抗,却被几个壮实的侍女按住。这时的宋钦宗却转过头去,仿佛什么都没看见一样。

就在侍女们要强行剥去朱琏外衣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从汴京被掳来的一位宫女,突然冲上前去要阻止这一切,结果被金兵一刀杀死。

鲜血溅到了朱琏的衣服上,她看着倒在地上的宫女,又看了看毫无作为的宋钦宗,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神色。就在这个时候,金太宗却突然说:"今日天色已晚,此事改日再办。"

这话虽然暂时救了朱琏,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在给她延长受刑的时间罢了。从这天起,朱琏就被单独关押起来,每天都有人严密看守,就等着金太宗下一步的处置。

最后的尊严抉择

被关押的第七天清晨,一位金国侍女送来了早膳。这位侍女是汉人,曾在汴京时就在宫中当差。她偷偷告诉朱琏,金太宗已经下令,明日就要举行"金浴"仪式。

就在这天,宋钦宗竟然派人来劝说朱琏。那位使者说:"陛下说了,眼下这种情况,还请娘娘以大局为重,暂且屈辱求全。"朱琏听后,只说了一句:"请转告陛下,臣妾已经想好了。"

据那位汉人侍女后来回忆,朱琏那天特意梳洗打扮,穿上了来时的那件皇后朝服。平日里总是由侍女服侍的她,这一次却独自完成了所有妆容。

午后,朱琏提笔写下了最后一首诗:"国破家亡妾已知,何须更受此羞欺。明朝若问神州恨,湖底寒波葬女儿。"写完后,她将诗交给了那位汉人侍女,说是留作纪念。

傍晚时分,朱琏向守卫提出要去湖边散步。这个要求本应该会被拒绝,但那天负责看守的金国将领却破例答应了。据说是因为第二天就要举行"金浴"仪式,所以守卫也放松了警惕。

朱琏来到湖边时,夕阳正好落在水面上。守卫们远远地跟着,并没有特别注意她的动作。当时正值寒冬,湖面上还结着薄冰。朱琏走到湖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突然纵身一跃。

守卫们顿时大惊失色,连忙去报告金太宗。金太宗闻讯后立即派人打捞,但湖水冰冷刺骨,没有人能在水中坚持太久。直到第二天早上,朱琏的遗体才被找到,她仍穿着那件皇后朝服。

消息传到宋钦宗那里时,他正在和金国的官员饮酒作乐。有人说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何必如此?"然后继续饮酒。

那位汉人侍女将朱琏的遗诗带了出来,后来流传到了南方。当时已经南逃的宋高宗赵构看到这首诗后,亲自为朱琏题写了"节烈皇后"的谥号。

朱琏死时只有二十六岁。在她身后的几十年里,无数文人都为她的故事写下诗文。有一位南宋诗人写道:"一跃惊寒彻九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千秋史册书遗事,唯有湖光照此天。"

事后,那位金国将领因为看守不力被处死。据说行刑前,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位宋朝皇后,倒是比她的皇帝有骨气得多。"那位传递遗诗的汉人侍女,后来也设法逃回了南方,为后人留下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在金国的史书中,朱琏的结局只用寥寥数语带过。但在宋史中,她的事迹却被详细记载,成为了那个屈辱时代中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

人们说,朱琏投湖的那个地方,每到冬天结冰的时候,冰面上总会有一片特别干净的区域,仿佛是被什么东西擦拭过一般。当地人把那里叫做"皇后台",以纪念这位宁死不屈的宋朝皇后。

0 阅读:58
飞翔历史说

飞翔历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