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采撷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立足当代视角,通过解读原始史料,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民国二十七年(1937)三月二十日《妇女共鸣》第六卷第三期
标题:《江西九江的农村妇女》
作者:胡志明
背景说明:
《妇女共鸣》于1929年3月25日创刊,先后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以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形式出版,1944年12月第13卷第6期停刊。《妇女共鸣》杂志以“倡导妇女运动、主张男女平等”为宗旨,以较多篇幅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性的政策、法规对于妇女的压迫。除出刊物外,还参加救灾废娼、修改刑法等工作。该杂志立志肩负起宣传领导的历史重任,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
作者胡志明生平不详,从他在《妇女共鸣》上发表的几篇文章来看,可能是九江本地作者。
以下简体文稿编者按现代标准做了适当修订。
正文:
凡是坐过长江轮的人,谁都知道,船到九江的时候,比其他码头的,要停的时候多。换句话说,就是往来九江的货物,比别地多,费时多,因此停船的时间也就长,这对于喜爱九江瓷器的旅客,又可以有一个机会,上岸去欣赏或采购。
九江是长江重要商埠之一,往来上下的货船,都要经过他而能出入,为江西商业的枢纽,长江交通的中心地。地处庐山的西面,南昌的北面,气候温和,雨量适足,人民勤朴。
农地占全市十分之八,农产品有米、麦、大豆、黄豆、绿豆、芝麻、菜籽、落花生、高粱、玉蜀黍、棉花、山芋、葡萄等。
这些农产品的收获,十分之四,是由牛力而成功的,十分之六是人力而成的。人力之中,妇女之力又占了一大半,妇女们的伟大和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妇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是像都市摩登妇女,只专供人玩弄和做花瓶的工具。她们在家庭中,的确占了很高的地位,掌握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权,操控了整个家庭的行政权,待人接物,来往应酬,是妇女们当先,全家的衣、食、住,是妇女们主持,整个生活的方式,由妇女们计划。
妇女们虽未受什么教育,但她们的思想,并不是都市摩登女子那么简单,只想嫁一个有钱的丈夫,住洋房,或天天妄想中航空券,坐汽车,她们是劳动界的同志,她们是生活鞭子下的人,她们有一颗慈祥牺牲的心,他们虽提了经济的大权,但她们总不敢私用一文,处处总要给丈夫和儿女谋舒服,她们虽操了家庭行政权,但她们总是,以丈夫和儿女们的利益为前题,她们望年年丰收,无水灾旱灾天天劳动,日日工作。
农村妇女,是这样的伟大,是这样的克苦,是可值得我们去敬仰的, 现将她们日常生活的状况来谈谈:
解读:
篇首介绍了三十年代九江的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特别强调了九江农村妇女为家庭所做的付出和她们拥有的家庭地位:经济权和行政权都由妇女们把持。
主内主外一把抓,泼辣又能干,是九江女子的特点。九江女子的家庭地位一直远高于男子,傲居全省是没问题的。本篇告诉我们,百年前就是这样,农村也是这样。
正文:
(一)教育
在九江的农村差不多是没有什么教育的,因那里,没有补习学校没有识字学校,更谈不到中学、大学了,妇女们,简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她们却能写能读,但都是年小的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 而且私塾的教育,也是男女同学。
男女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可以上学,最初读的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再上下论,孟子,四书等,但女孩子,到了十五六岁时,发育也完全了,父母就不容她们再上学了,留在家里,学习治家,作为做贤妻良母的预备。男孩子到了十五六岁时,因身高,力大,很可以做事,父母也不再给他们上学了,就是他们自己,也已为是大人,不愿同小孩子在一块混了,就跟着父兄,留在家宴,学种田,因此,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同等的。
至于学校的名称、班级、校长、主任等都没有,教书的先生,就是校长,也就是主任,也就是会计。如果先生姓吴,就叫吴先生的学校,先生姓张,九江叫张先生的学校,大的学校一个先生要教五十个学生,小的学校,一个先生,也要教书廿个学生。
他们的学费,是每月付给先生些米粮、菜蔬、或鸡鸭等。但每年中秋节、五月节、过年,学生都要送先生的礼物,就是先生也得回学生一点礼,大多是同扇子。学费的多寡,是要看课本的高低而定。
解读:
作者说九江农村没什么教育,妇女更没受教育的机会。实则不然,七八岁上私塾,十五六岁不再读书,开始为家里做事,准备嫁人。在私塾里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前后有七八年,虽然内容陈腐些,学制也相当于小学了,这还不是教育?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男女受教育的机会是同等的,且是男女同学,农村的男孩子并不比女孩多读书。其实这才是九江妇女地位高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教育能带来更广阔的眼界、更强的能力,且必然决定社会地位。
正文:
(二)工作
女该子们,到了十七八岁时,差不多都作了人家的媳妇。这正是年青,力大气强的时候,家裹有了这样的媳妇,是最光荣,最神气不过的,也认为是黄金时代。
洗衣烧饭、照顺小孩,料理家务,服侍公婆,这是她们的当然工作, 除了这些工作外, 她们还要同男子一同到田间去工作,四五月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每早四点钟,乘太阳未起身,天气阴凉,带着茶壶饭菜,同男子上麦地去割麦,如果没有婆婆,的人家,还要三点钟起身烧饭,烧好了饭,再送到麦地去,麦子到了家里,从麦穗上打下,收拾、整理、储藏,这完全是妇女的工作。
收了麦子,正是撒棉的时候,三、四个星期后,又要除草、投苗、浇粪,等到棉地裹弄好了,又要背着篮子去采大豆了。
一阵阵的破碎声,又从黄豆地里发出来了,这是黄豆经不住太阳的曝晒,外面的壳,都裂开了,黄豆都跳出来了。五月中午的烈日,是比刺针还要利害,妇女们,又不得不赶早去割黄豆了。
黄豆收到了家,水田的谷苗,又要水了。她们有架着水车去拉水。车水的时候,往往是一男、一女,车在中间,男右女左,各用手拉车柄,每天总得要拉满卅亩以上的田,而且水要在五寸以上深。
七月到了,谷子成熟了,她们又要去割谷了。一根根的从地下割起来,扎成一束束的,挑到家里去,打下来,整理、收藏。等到谷子弄好了,一朵朵的白花出现了,妇女们,又要提着手篮,去采棉花了。九月到了,芝麻又上市了,妇女们又要赶着去割芝麻了。
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中,田地里是没有什么工作了,男子们,可以休息了,但妇女,却又忙得不亦乐乎,纺纱、纽线、裁衣、做鞋,杀鸡、腌鱼、肉、炒粉、磨米、做糖,预备过年了。
解读:
本篇这一段对农事的介绍很详细,四月收冬小麦,五月割大豆,六月车水田,七月收稻谷,八月采棉花,九月收芝麻。整整六个月,辛苦忙碌不停。年底三个月,女人要做家务,事情真不少。
为什么说女人比男人更辛苦?洗衣烧饭、照顺小孩,料理家务,服侍公婆是她们必须做的,田里的农活不比男人干得少。秋收之后,男人可以歇了,女人还停不下来。
正文:
除了以上家务和田地工作外,妇女们空的时候,还要操一种『副业』,所谓『副业』,也就是业余工作,这是她们私人工作,所赚下的钱,也是为她们私有,叫做『私放钱』。
正、二、三,三个月,除了她们自己消遣娱乐外,田地和家务都没有特别工作,一班勤劳的妇女,就在家里,做布鞋、草鞋、扎麻绳,拿到城里去卖。她们最好的顾主,是兵、苦力、商店,布鞋每双约洋四角,大多是兵丁买,草鞋每双约洋七分,大半苦力买,麻绳每斤约洋一角,顾主大多是商店,所收入的钱,总要在五元至廿元左右。
四五月是麦子成熟的时候,田地少的妇女,把自家的麦收好了,拿着提篮,上别家麦地去拾零杂的麦穗,或是坐在家里,做麦草帽、草扇,拿到城里去卖。
六月拾黄豆,七月拾谷子,八月探毛栗、扫芝麻,九月做短工,帮人,舂米、磨米等,每日的工价,二角左右。总之,勤劳妇女,一年『副业』所得的代价,总在一百元以下四十元以上。以上,这些『私放钱』,都是为她们私人之交际应酬,如她们娘家的侄儿结婚,侄女出嫁,嫂嫂生儿子,父母做寿等等等的礼物,馀下的,多半给好赌博的人用,每年征收债主的利息,大约一元是每月三分利,如果拾元借给别人,每年可收三元之利。
解读:
没有“私放钱”这种说法,编者为此专门查过民国的报刊数据库。显然是“私房钱”,却也可能是本地俚语,不知老九江人是否知晓?
九江女子的勤劳与理财能力在本段中展露无遗。她们干完了家里的活就做自己的,譬如做鞋,当然先满足家人的需要,之后就成了自己的副业。如此下来一年能挣40到100元。这个私房钱的收入怎么样呢?编者查资料得知,1933年,九江德安男性农业工人的月工价为7元,长工全年工价平均为60元。
九江女人掌控家庭的财政大权,还有自己的私房钱。看起了好像是公私分明,私房钱都用在自家身上。但编者有个疑问:男人的私交应酬的钱从哪里来?是不是也要攒私房钱?出去玩牌怎么办?哦,可以向女人借,付利息的,让女人赚更多的钱。
正文:
(三)娱乐
妇女们,除了正、二、三,三个月空以外,馀九个月,都是很忙的,因此在这九个月之中,没有什麽娱乐,最普遍,最得意的娱乐,是在正、二、三,三个月。正月可说是妇女的世界,天天可『打牌』(长方形的硬纸,花样和扑克差不多,名称、性质和麻将一样)。请客吃饭。
白天看『把戏』(一班走江湖的人,带着猴子和狗来到村裹,牵着猴子和狗作种种游戏,叫玩把戏)。晚上看『龙灯』(用纸和竹扎成十二段的一条,内可燃烛,各拿一段拖着玩,旁有打鼓、打锣的,唱歌的,放爆的,引路的,总在三百人左右,每到一家门口,那家人就出来烧香放爆迎接,从正月初十起到十五日止)。
妇女们要知道自己的时运和婚姻,总是玩『问年成』的方法,(用一个圆竹桌,三只筷子托着,桌上放一剪刀,一尺,三个人各用手摸着,口里念着:『一桌子姑姑,桌子神,剪刀尺,是真神』唱了几次之后,桌子的压力重起来了,就可开始问了,问的方法,是说:如果今年收成好,就碰三下,不好,碰一下。那桌子自然的会向所依的东西去碰,问时运和婚姻亦同)。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妇女们都穿了新衣,带着小孩去看『龙船』(河边停了很多船,每船上有一男子,号令一发,大争先恐后的,向前划去,抢对岸的红巾,谁的红巾抢得多,就是谁胜了)。
七月是『鬼节』(她们说家里死去的人,七月初一鬼都会回去,十四夜,她们都爬到树去,看见很多的鬼,男男女女,少少,大家手拉手,肩并肩,有的高兴,有的痛哭),这虽近于迷信,是发明这玩法的人,本意是一种娱乐。
据说在几十年前的一个七月十四夜,天气热得几乎有一百四十度(华氏温度,摄氏60°,编者注),蚊子又多,人们简直不能睡,树上的叶子,虽然摇动着,但地上绝没有一些风,一个老太婆热得几乎要死,她最后爬上树去,果然风凉,没有蚊子,她数地下的人,实在多,树又少,不能叫每个人舒服,就扯了一个大谎,说:看见了很多的鬼,凡是妇女上树去,也可以看见。妇女们,就都爬上树去,但鬼是没有看见,只是树上的空气,使她们太满意了。大家都骗着不肯说出来,直到现在,她们照例的要爬上树去乘凉。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妇女们除了弄美味的菜蔬和可口的食品,宴亲朋外,晚上还有一个最好的玩法,叫『送子』,三五个妇女合起来,同到邻近的菜园里去偷瓜菓,一个人偷一南瓜,一个人偷二丝瓜,一个人偷一冬瓜,一个人偷二茄子,拿回家, 来把它们做成一个人,南瓜做头,冬瓜作身,两丝瓜做足,茄子做手,再在头上,划五官。然后偷偷的送到新婚的,或老婚没有儿子的夫妇床上,并叫一个男孩,乘人不备时,大声的呱呱哭起来,这就象征这家不久就要生一个儿子, 中人听见了哭声,知道是『送子』,大家立刻到床边去,彼此评论着这个未来儿子的长短,主人就大预备茶点,招待来宾,及邻舍,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意接受。
解读:
生活并不只是辛苦劳作,也有很多快乐。本节生动地描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九江农村妇女的娱乐生活,民俗文化价值很高。其中有些是现在人们熟悉的,有些已经消失。
三个月的休闲是劳作一年换来的。显然打麻将(纸牌麻将)是九江女人的传统。请客吃饭也应该是姐妹之间的。
把戏和龙灯,很常见。“问年成”的桌子神,看仪式是简易的扶乩占卜,只是没有鬼神附身。五月赛龙舟,抢的红布彩头,却是一人一船,以前也没听说过。七月鬼节前后的女人爬树乘凉,大约是某一地的风俗。九江女人擅爬树,编者也见识过,这么看来也是传统。
最有趣的是中秋节“送子”,可谓妙趣横生,这是众人默契下的团体游戏,有偷菜的,有刻画五官的,有孩子表演哇哇哭的,全都是对主人的美好祝福。
正文:
(四)婚姻
妇女们的婚姻,完全是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手中,她们不知道自由恋爱,她们虽是买卖包办式的婚姻,但她们结婚后,家庭都是很圆满,绝没有遗弃、离婚、自杀等的事情发生,这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农村男子的忠诚和伟大而成。
女孩子们,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做媒的人,也就不断的来说亲,如果婚事进行得顺利,第一步手续,是女家要叫算命先生来,替男女双方『合八字』,再要男家下聘礼,普通的聘礼是:金戒指一双,金手镯一双,金耳环一双,金挖耳一个,金插髻针四个,衣服十六件,如果男家贫,担任不起这样多的礼,最低的限度,是金戒指一对,银手镯一双,衣服四件,男家聘礼送来后,就可择定日期,
结婚的那天,男家先要送『花轿』来迎接新娘,贫困的人家,也用来『四人轿』(四个人抬一个轿)或『二人轿』接新娘,新娘上轿后,就要放声大哭,同时还要带说带诉的哭,哭是表示脱离了母亲的怀抱,要独自,作人了,诉是表示捨不得离家庭。
同时女家还要赔些嫁妆给新娘,嫁妆愈多,女方愈显得光荣,最低的限度,要一个箱子,大小木盆洗具一套。
女方择婚的条件,最苛刻不过的,也只是对方的田地多,弟兄多,无公婆,房屋大,田地多,表示是有钱的人,弟兄多,妯娌也就多,可以帮忙做事,无公婆,没有人来管束,房屋大,可以舒服,如果女方有了这样的家,是最满意不过的。
至于寡妇再嫁,她们是不反对的,但如果是一个有钱的寡妇,又有儿子的,她们是不赞成的,且要加以恶言。
寡妇改嫁也是由『媒妁之言』和公婆之许可,但得先经女方之同意,如果女方不同意,公婆亦不敢强迫,婚事谋成后,男方要出相当的价钱,给女方的公婆,但不必下聘礼,和择日结婚,只要男方钱送到,女方马上就跟媒人走到男方家去,结婚的仪式,也很简单,男女同拜天地同祖宗一次,就算成了夫妻,有时,也请三四桌客吃酒,而且请客的菜饭,还要新妻去弄。
解读:
家庭都很圆满,九江农村男子忠诚、伟大,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可信度,包办婚姻不可能都幸福,九江的农村不是快乐美好的桃花源。
九江农村女性初嫁的年龄在十六岁前后,本篇列出了聘礼的标准和嫁妆的最低标准,请注意聘礼都是金银首饰和服装,只能也必然成为新娘的个人资产,嫁妆则是新婚夫妻共同使用的。这与如今已在全国臭名昭著的江西高价彩礼完全不同。
文中说了,九江农村女方的择婚条件相当苛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经济对等,这才是包办婚姻稳固的真正原因。
寡妇改嫁有相当自由,因为九江女人在婚姻中掌握了经济权和行政权,有了财产与社会地位的自主性,当然就有婚姻的主动权。
正文:
(五)宗教
妇女们,除了相信祖宗外,绝不信仰任何宗教,宗教虽是叫人做好的事,但相信宗教最笃的人,也就是坏事做得最多的人,农村的妇女,她们的良心是好的,坏事, 她们做不来,自然她们不须要宗教来遮掩她们的过失。
祖宗,是她们最崇拜的,最尊重的,她们说:没有祖宗,那裹有自己呢?因此,每个家的中梁上面,都有一个长木板,上列有历代祖先的名号,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向祖宗叩头烧香。
三月要上坟做『清明,五月十五,八月十五,要做酒菜,上坟去供祭,七月十四要烧『包伏』(用一白纸,内包了钱纸,纸钱,封口后,上写各祖先之名号,『包伏』多是关系深)。给祖宗。
妇女们虽没有医学的常识,但凭着她们自己的经验,对待平日的毛病,也是很有效的,何况,她们劳动的身体,不容易生病呢!就是生起病来,大自然的空气,和青菜豆腐的补品,是很容易使她们病愈的。
自然,除了这些宗教的仪式外她们还有许多迷信,但这些都是城市不过妇女的通病,无非是用各种方法,求神保佑,但她们在神的面前,是认自己的错,绝不吿他人之状,更不敢藉祷告来骂人。
总之,九江的农村妇女,深于家乡观念,富于家庭情感,生活的鞭子压迫得她们如何利害,但她们总不愿离开家鄕一步。
民国十四年,是民国以来天旱最严重的一年,草木成了枯干,禾苗成了火把,河流成了乾泽,她们没有米吃,没有菜吃,没有收成,但她们绝不怨人,叫苦,她们没有离开家乡,她们发现了『观音土』(深山内有种泥土,白黄二色,可止饿,其味涩辣,吃了面色枯黄,大便不通)。可以养命,但是她们仍旧饿着肚子,拼命的去掘,结果她们苦过了旱灾,第二年是丰年了。
农村的妇女,没有受教育,她们只知道用自己的棉花,纺纱、织布、做自己的衣。不懂得『出路』,更不懂得失业,她们只知道拼命苦干,她们不会喊爱国的口号、她们不会写爱国的标语、
高唱妇女运动的妇女们!农村的妇女,才真是脚踏实地的爱国忠臣啊!她们才是前线最忠实的阵员啊!妇女们,不要忘记了她们,她们有最真诚的心灵,最热烈的情感,最耐劳的精神、最刻苦的身体,起来吧!和她们同拉着手,同走入救亡的道上吧!
解读:
本节第一段对宗教和信仰宗教人的评价,实在是不敢恭维。祖先崇拜也被成为“祖灵信仰”,本就是宗教的一种。九江是中国佛教、道教重要的弘法之地,也是外来宗教最先登陆的内地城市之一,本节说明,农村的传统习俗依然很强大。
关于七月十四要烧“包伏”,又是作者的笔,应为“包袱”误。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一般过七月十四 。“烧包袱”也叫“烧包”,这一习俗各地都有,“包袱”上写有收款人和祭祀人的姓名,可以理解为发给先人的信封,内装纸钱,故可以精准投递。
民国十四年(1925)大旱,以湖南、湖北最为严重,江西方面记载很少。
【后记】
由于文章发表于《妇女共鸣》这种女权杂志上,故有些口号、溢美和夸张,但作者的感情十分真挚,这是民国时期文章的普遍特色:关注民生,为百姓呼吁。
作者对九江农村的情况颇为熟悉,记载内容详实,涵盖了农村女性生活的多个方面,故文章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尤其是对民俗的记录。
对本篇的整理特别费时费力,由于原稿字迹漫漶,又是竖排,OCR识别率极低,三分之一文字是编者手打出来的。但无论怎么辛苦,也是值得的,这种第一手的资料,更具整理、研读的价值。
求助:谁能推荐一款Mac版的OCR软件?对古籍识别能力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