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广孝:朱棣身边谋臣,送成祖一顶白帽子,为何被称妖僧

世图看历史 2023-04-07 01:21:00

早年间姚广孝出游,走到嵩山寺的时候,有一位相士拦住了他,说要给姚广孝算上一卦。而这个相士便是袁珙,向来相士给人算命要么说“你近来会有血光之灾”,或者说“你最近会有好事临门”等等之类的话,但袁珙并没有说这样的客套话。

按照《明史》的记载,袁珙上来就说姚广孝“是一个异僧”,这句话让姚广孝停下了脚步。袁珙是这样评价姚广孝的:你长了一双三角眼,就像是一只病了的老虎,你这个人必定爱好杀戮,是跟刘秉忠一样的人。

“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又是谁?

刘秉忠也是一个和尚,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时候,刘秉忠在忽必烈的身边出谋划策,帮助忽必烈建立元朝。刘秉忠虽然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和尚,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精通天文地理、易经算卦等等,是一个刘伯温类型的人。

若是一般人被人说“自己是一个弑杀”的人,必定会很不高兴;但姚广孝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大喜。因为在姚广孝的眼里,刘秉忠便是自己的榜样。

没想到相士袁珙算的如此准,姚广孝不仅成为像刘秉忠一般的人物,送给了朱棣一顶“白帽子”;而且成为朱棣身边独一无二的“黑衣宰相”,但为何很多人将其称之为“妖僧”呢?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一生!

语出惊人:送燕王一定“白帽子”

姚广孝家中是世代行医的,在十四岁的时候剃度出家,法号叫道衍。

虽为僧人,本应该六根清净,一心只做个清修的和尚;但姚广孝并不安分,虽为佛门中人,但是拜了一位道士做师傅,这位道士便是席应真。

席应真也是一个并不安分的道士,道家有很多的经典可以去研究,但是席应真却潜心研究阴阳术,并且颇有心得。

就这样,一位和尚,一位道士,整天在一起学习算术,研究天象。

阴阳术也是一门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的门类非常多,比如书法、中医、建筑、占卜、哲学等等几乎是涵盖了所有的方面。若是能将阴阳术研究透的话,必定是一奇才

虽说阴阳术确实也很实用,但科举考试并不包含阴阳术,即便是姚广孝研究的再透彻,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对此姚广孝也是很苦闷,不知道自己削了阴阳术究竟有什么用,便决定出去走走看看。

便有了开头的一幕,一个叫袁珙的相士给姚广孝算卦,说姚广孝是刘秉忠之流。

本来心情苦闷的姚广孝一下子便心情舒畅起来,因为此时姚广孝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番打算。

还有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姚广孝确实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僧人:朱元璋曾经下旨让天底下学有所成的僧人前来参加考试。只是结果让姚广孝很不满意:朱元璋只是给成绩优异的僧人赏赐了衣服,然后便没有下文了。

在回寺庙的路上,姚广孝对自己“怀才不遇”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怀古的诗篇。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的应该知道,北固山是三国故地,而辛弃疾的一首《永遇乐》说出了很多人怀才不遇的心酸。

跟姚广孝同行的僧人听到姚广孝所作的诗篇,说道:“这哪里是一位僧人应该说的话啊?”

“此乞释子语耶?”

姚广孝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多说话。

既然姚广孝选择放弃了《大学》《中庸》诗词歌赋等等,而是研究阴阳术,便是选择了跟其他人不同的路,要想让自己学有所用的话,姚广孝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伯乐。

所以姚广孝一直在等,等一个让自己能够搅动天地的人。

而很快,这个人便让姚广孝等到了。

洪武十五年,一代贤后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召了十位僧人入宫,并且让着十位僧人跟随一位藩王去他们的封地。

其他的僧人还在担忧,究竟会跟随谁呢?

而姚广孝似乎是成竹在胸,知道自己将要跟随哪位藩王一样,一直端坐在椅子上。

燕王朱棣跟自己的兄弟们一同进屋,大家都还不能理解:为何父皇让自己带一位僧人回藩地?究竟这位僧人有何用呢?

正当朱棣还没想明白的时候,姚广孝小声对朱棣说:“王爷,请您准许我跟随您一起回北平吧,我会送给燕王您一顶白帽子。”

《明史》: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白帽子”?

这三个字直接让朱棣逮住了,眼前这位和尚自然不敢诅咒当今的皇上朱元璋,那么这顶白帽子自然不是丧事时所戴的帽子。

既然不是字面意思“白帽子”,那么必定是有别的含义。

朱棣此时已经是燕王,做事“王”上边加一“白”,就是“皇”。

姚广孝的意思是:要将皇位送给燕王朱棣。

试问哪位皇子不想当皇帝呢?

但此时皇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得,而且深得父皇朱元璋的宠信,在朝中非常有威信,是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朱棣自己也想不通:我怎么会有机会呢?

但不管怎么想,姚广孝还是跟着朱棣回了北平。

在姚广孝的眼里:要么在北平老死,一辈子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么跟燕王一起成就大事;不过姚广孝似乎很有信心一样,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

帮朱棣养起了鸡鸭鹅

没想到在姚广孝跟随朱棣回北平十年后,太子朱标突然病逝,这位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居然病逝在了太祖朱元璋前边,朱元璋为太子朱标能顺利继承皇位,一直在布局。

没想到二十几年的心血全部都白费了,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最宠信的儿子,还是未来的皇帝。朱标一死,朱元璋就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人来当储君,除了朱标外,其他的藩王,包括燕王朱棣在内,全部都站在了一条水平线上。

朱标的死,或许对姚广孝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吧,如此一来自己便可以说动燕王朱棣去争夺皇位。

对朱棣本人而言,或许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地事情;毕竟长兄朱标在时,他确实不敢对皇位有非分之想,但太子朱标一死,自己便有了竞争皇位的资格;更何况在所有的藩王中,朱棣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若说做皇太子,朱棣认为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但事情往往发展的就是没有那么顺利:

让大部分人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在其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位合适的,封为皇太子;而是想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一脉,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待朱元璋百年后,朱允炆便可以顺理成章继承皇位。

朱元璋为了皇太孙能顺利继承并且坐稳皇位,发动了“蓝玉案”与“胡惟庸案”,将大部分的功臣能将处死,留下朱允炆的叔叔们帮朱允炆守住大明的边疆。

如此安排,朱元璋认为是最好的。但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正是朱允炆的叔叔们让朱允炆丢了丢了皇位。

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的消息不仅让朱棣感到吃惊,更多的应该是不满与愤怒;但即便是朱棣心中再不满,有父皇朱元璋在,也不敢造次;更何况即便是侄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自己还是以为朝廷需要倚重的藩王。

虽心生不满,但还是一如往常地过日子。

但姚广孝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一直在劝说朱棣造反。

不过朱棣一开始并没有当回事,毕竟造反的代价太高,自己不过是众多藩王中的一个,势力有限不说;即便是真的起兵,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少呢?若真的失败了,自己一家老小的命都得赔进去,朱棣自然没有那么冲动。

但现实让朱棣不得不造反:太祖朱元璋病逝以后,朱允炆顺利登基,而且朱允炆登基后便迫不及待要削藩。先后对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动手,将这五位藩王全部废为庶人,没有了藩王的权力,

朱棣很清楚,建文帝朱允炆很快便会对自己动手。现在是自己不想造反都不行了,因为不仅会失去燕王的权力,很有可能会性命不保。

姚广孝也是在一旁一再劝说朱棣,朱棣还是犹豫不决:“既然是民心所向,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姚广孝并不赞同朱棣的话,对朱棣说:“我只知道天意,并不会知道民心”。姚广孝这是在告诉朱棣:若燕王您起兵的话,是符合天意的事情,无须担心民心所向的问题。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如此,朱棣便下定了决心要造反。

但是造反需要兵马钱粮,朱棣也很清楚自己朝廷之间的差距,他必须要招兵买马,提高自己的势力。招募军队的事情好办,但打仗无需要武器,如此多的武器该如何解决呢?

建文帝朱允炆正在削藩,若此时朱棣光明正大的锻造兵器,自然是掩耳盗铃;为了能为朱棣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造反,姚广孝便给朱棣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主意:

燕王的府邸原先是元朝皇帝的皇宫,姚广孝将练兵还有锻造兵器的地方选在了后苑;这样距离燕王府正门的距离很远,不会将练兵的声音传出去。然后又挖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可以在地下室锻造兵器。

因为墙壁很厚,可以起到很好的隔音作用。

但为了保险起见,姚广孝还出了一个主意:在燕王府养起了鸡鸭鹅,这些动物叫起来的声音确实很折磨人,但却能保证外边的人听不到燕王府锻造兵器还有练兵的声音。

“缭以厚垣,密翎甗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但即便是如此,建文帝还是得知了朱棣想要造反的消息,而他们叔侄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将“白帽子”戴到了朱棣的头上

1399年朱棣正式起兵造反,打着“靖难”的名号。

在朱棣起兵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燕王府的瓦砾被吹到了地上摔得粉碎。在当时若是瓦砾被吹到地方摔碎的话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让朱棣直接变了脸色。

姚广孝说道:“这是大吉的征兆啊,自古以来飞龙在天,一定会有风雨相伴。如今王府的瓦砾掉在地上,这预示着我们的燕王殿下将要用上皇上所要用的黄瓦了。”

正是姚广孝的这番话,一时间让燕军士气大振。

靖难之役正式开始!

可以说在靖难的四年时间里,姚广孝从未上过战场杀敌,但是作为朱棣身边的谋士,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1399年10月,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前去征讨朱棣。朱棣很清楚燕军的弱点在哪儿,就是缺少兵马,必须要以最快的时间招兵买马,而对于燕王来说最快的方式便是向宁王朱权借兵(实际上是将宁王拉进靖难的队伍中来)。

宁王朱权

朱棣将姚广孝、世子朱高炽留下坚守北平;自己则是带着精兵悍将北上大宁,朱高炽按照姚广孝事先画好的防御图坚守北平城两个月的时间,终于等到了朱棣回援。

在朱棣即将回北平时,姚广孝让朱高炽故意将南军放进来,与朱棣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力,将南军打的落花流水。

1400年,朱棣围困济南城三个月之久,久攻不下,姚广孝建议朱棣:“将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还是班师回北平吧”。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率领燕军回北平整顿、以待来日。

后来朱棣率领燕军攻打东昌城,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想要退兵。姚广孝建议朱棣不要再攻城掠地浪费时间,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应天。只要能攻下南京城,靖难之役便可以结束了。

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不再继续攻打城池,之后便在肥水、灵璧大败南军,并且快速渡江攻入京城。建文帝一把火烧了宫殿,葬身于火海(有的说法是建文帝逃走了,但是不知所踪。)

不管建文帝究竟是死是活,燕王朱棣都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史称明成祖。

朱棣登基称帝

朱棣登基,姚广孝算是“说话算话”,帮助朱棣成功地戴上了“白帽子”;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并没有上马拉弓杀敌,但他总是能在几个关键点给朱棣出谋划策。若不是姚广孝建立朱棣放弃“攻城略地”“直取京城”的话,靖难之役或许还要再打几年,或者说朱棣真的耗不起,会以失败而告终。

姚广孝病逝前的请求是在赎罪吗?

姚广孝作为靖难之役的大功臣,朱棣自然是不会亏待他的,姚广孝是僧人,自然跟张玉等大将不同。朱棣将其起拜为资善大夫,授予太子太师衔,并且将其祖上三代都追封为官。朱棣每次与姚广孝交谈的时候都会直接称呼其为太师,而不是直呼其名。

姚广孝辅佐朱棣登上皇位,自己也迎来功成名就。但功成名就的姚广孝也一反常态,不再注重名与利;朱棣曾想要姚广孝还俗,但是姚广孝并没有同意。

朱棣赏赐了姚广孝府邸还有美女,姚广孝也全都拒绝了。可以看得出姚广孝要的并不是荣华富贵,平时姚广孝都是居住在寺庙里,只有在上朝的时候才会穿朝服,只要是回到寺庙还是穿僧衣。

到底是什么让姚广孝变得如此“清心寡欲”呢?

姚广孝在前往苏湖赈灾的时候,曾回老家去看望自己的姐姐,但是姐姐闭门不开,不让姚广孝进去。姚广孝便前去找自己昔日的好友王宾,王宾也是不让姚广孝进门,并且让人给姚广孝带句话:“和尚错了,和尚错了!”

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姚广孝再次回到姐姐家,想要见一见姐姐,结果被姐姐臭骂了一顿。

这让姚广孝很是挫败,甚至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不管姚广孝是否还俗,朱棣还是对其委以重任,朱棣曾几次北伐蒙古,每次朱棣北伐的时候,都会让太子朱高炽监国,让姚广孝辅佐太子。在朱棣迁都北平以后,姚广孝经常往返于北平与南京。

1407年,姚广孝又奉朱棣之命开始教导皇太孙朱瞻基。

可见对朱棣而言,姚广孝是一个非常值得信任而且值得重用的人。

1418年,“黑衣宰相”姚广孝病重,朱棣多次前往庆寿寺探望,并且问姚广孝有什么请求?姚广孝确实跟朱棣提了一个请求,但是并不关自己,而是跟建文帝的一个旧臣傅洽有关,姚广孝希望朱棣能将傅洽从牢里放出来。

在朱棣进入南京城的时候,有人说看到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傅洽是唯一一个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所以朱棣一直将傅洽关在牢里,可以说对朱棣而言傅洽是一个不可能被放出来的人。但面对弥留之际的姚广孝,朱棣还是心软了,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

不久姚广孝,便病逝了;朱棣以僧人的礼仪将其安葬,并且将其追封为荣国公、上柱国等,并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

姚广孝在临死之前,为一个建文帝旧臣、牢狱之中的罪臣求情究竟所为何呢?

真的是因为众叛亲离之后,内心感到愧疚吗?

或者说后悔自己辅佐朱棣抢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吗?

结语

朱棣病逝后朱高炽登基,将姚广孝的牌位放入太庙,陪伴成祖身边。

可以说在姚广孝受到了明成祖朱棣与明仁宗朱高炽两代皇帝的尊敬,姚广孝并没有上战场杀敌,但对于朱棣而言他的作用不亚于上战场的大将军。

所以姚广孝成为太庙之中16位功臣中,唯一一位文臣。

不过在一百多年后,嘉靖帝将姚广孝的牌位移出了太庙。

嘉靖帝

嘉靖帝一朝,大明算的上是天下太平,而姚广孝对嘉靖帝而言就是一个“乱臣贼子”,如此再供奉在太庙确实不合适。

更何况嘉靖帝信奉“修道炼丹”,而姚广孝是佛教中人,自然入不了嘉靖帝的眼。

提到姚广孝,我们都知道在他的身上有很多个标签:

靖难功臣

黑衣宰相

妖僧

世人对他的评价亦是有褒有贬,对于朱棣而言他确实是一位大功臣;但对于建文帝而言他便是乱臣贼子,就连姚广孝的亲姐姐还有好友,都认为姚广孝错了,不应该助燕王朱棣与朝廷作对。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已成定局。

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算是无憾了。

至于其他,便交给后人去评价吧!

参考资料:

《明史其实超好看》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明通鉴》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 2023-04-07 08:14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世图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