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63岁的汤和对朱元璋说:请赐我100个美女吧!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7-20 00:01:35

原创 写不完同学

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主动向朱元璋上交兵权,这让朱元璋感到异常高兴。为了表示感谢,朱元璋问他是否有任何想要的赏赐。出人意料的是,汤和请求道:“其他的赏赐就不必了,不如赐我100个美人吧!”朱元璋听闻此言,眉头微皱,但碍于情面,最终还是答应了。

汤和的这一举动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大臣对此嗤之以鼻,笑话他为老不尊。然而,汤和却没有理会这些嘲笑,带着100个美人高兴地回了家。尽管年纪已高,他依然有能力迎娶这么多美人,可见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朱元璋登基后,对那些与他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们给予了丰厚的封赏,但内心深处却始终充满防备。作为皇帝,他不能真正信任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他担心这些人会利用手中的兵权造反。因此,收回他们的兵权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汤和主动上交兵权的举动让朱元璋喜出望外。尽管他对汤和请求美人一事颇有不满,但内心却因汤和的“自污”而感到安心。汤和沉迷于美色,失去了斗志,这让朱元璋对他放心了。

然而,汤和的这一做法虽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嘲笑,但他心里却很清楚自己的意图。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们看得懂汤和的行为,他们也明白,朱元璋对功臣的手段极其严厉,低调行事是保命之道。古人早有明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朝历代,历经朝代,功臣的结局往往如此。

回顾历史,当年秦朝大将白起在攻打楚国时,曾三次向秦王讨赏。秦王虽然心有不满,但每次都大方地给予赏赐,事后也没有对他怎样。白起的聪明在于,他明白一路大捷却没有任何缺点,会引起秦王的猜忌。同样,唐朝大将郭子仪在大战告捷后,也主动向唐代宗讨要了6个绝色美人。虽然他的战功因讨要美人而有所降低,但他怡然自得,安享晚年。

汤和正是借鉴了前人的做法,他知道要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污名声,降低朱元璋的猜忌。汤和之所以故意做到这个地步,并非他真的不懂事,而是他早就因为两件事得罪了朱元璋。若不懂得收敛,朱元璋肯定会对他采取措施。

一次,汤和在镇守常州时,有事需要请示朱元璋,但未得到及时回复,汤和因此生气,酒后胡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这句话传到朱元璋耳中,令他非常不悦。尽管朱元璋没有直接责罚汤和,但在分封爵位时,故意给了汤和一个很低的位置。汤和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从此行事低调。

另一次,朱元璋带着众人打猎时遇到危险,众人都冲上前去救驾,唯独汤和站在原地。朱元璋问他为何不救,汤和回答:“老臣不是不想救,只是力不从心,如今身体已是力不从心。”事后,汤和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表现出示弱之态正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他决定交出兵权,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朱元璋的34位功臣中,只有四人得以善终,其中包括徐达、沐英、耿炳文和汤和。徐达因功勋卓著,受到朱元璋的信任;沐英因孝心感动朱元璋,未遭杀害;耿炳文懂得为臣之道,刻朱元璋名字在祖坟上,表示忠心;而郭英因无野心,得到朱元璋的信任。汤和则因早早退出权力中心,保全了性命。

汤和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在必要时刻示弱和退让,从而降低了朱元璋对他的猜忌和敌意。他的自污名声和主动交出兵权,是为了在这个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保全自己和家人。他深知朱元璋的狠辣手段,因此采取了明智的自保策略。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汤和独自坐在庭院中,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他选择了自污名声,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让家人免受无妄之灾。他的聪明和智慧,使得他在众多功臣中得以善终。

有一次,汤和在家中设宴,招待一些旧友。他们聊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一位老友忍不住问道:“汤大人,您当年为何要请求那100个美人?”汤和笑着回答:“那是为了让皇上觉得我已失去斗志,安心把我放在一旁。”众人恍然大悟,纷纷称赞汤和的聪明。

然而,汤和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自污名声上,还有他对人心的洞察。在朱元璋的眼中,汤和是一个贪恋美色的老臣,失去了往日的锐气;而在那些真正了解汤和的人眼中,他是一位深谙权谋之道的智者。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汤和在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始终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0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