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作品到底伤害了谁?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3-05 02:27:21

2012年,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国内在得知莫言获奖的消息后,毫不吝啬地把铺天盖地的赞誉送给了这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然而不久之后,赞扬声便被指责声所淹没。

当时赞扬声有多热烈,对莫言的声讨声就有多激烈。

更多的人批评莫言,称其得奖是因为在作品中丑化了农民,而且在之后的获奖感言中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偏见。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莫言的作品颇为奇特,奇特之处在于,上层对其褒奖有加,故而不仅未被封杀,反而在国内各类文学奖项中收获颇丰。

文人作家大力推崇,使得在文学界言必及莫言,小资文青更是将其作品奉为圭臬。

资本的加持下,各路媒体纷纷为其站台。

国外的认证,让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还宣称,其作品源于生活,真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且放言“若有人试图用文学粉饰现实,赞美某个社会,那作品的质量便值得怀疑。

文学艺术不该是唱赞歌的工具,而应揭露黑暗。

然而问题却出现了。

这样一位看似全方位无死角的作家,其作品自诞生起,就遭到接连不断的批判,而且这种批判并未随时间消散,反而愈发激烈。

莫言试图描绘和代表的底层阶级在批判他,而既得利益阶级却在鼓吹他。

这种奇事的发生,必然有深刻原因。

其实也不奇怪,人难以掩饰自己的立场,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之分,人们会支持代表自身利益的人,反对与自身利益相悖的人。

很多人不愿被莫言代表,就像莫言说《丰乳肥臀》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谁都不愿自己的母亲被随意代表。

莫言暂且不谈,单说那毫无争议、根正苗红的国歌作词者田汉。

他两度入狱,首次是进国民党监狱,狱中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后因保释获释。

第二次则是被“小将”投入牢狱,再未重获自由。

田汉的作品究竟有何不妥?

托尔斯泰之伟大,并非源于对人民苦难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苦难的根源,且坚定站在广大民众一边。

他虽也刻画了人民的愚昧与堕落,但更着重揭示其背后原因,而非简单以人性或野性敷衍了事,这才是真正文豪的作为。

一些群体在谈及文学时,只强调反映历史黑暗。

论及历史,却归结为文艺作品,劝人别太较真。

谈及立场,又告诫不要被民族阶级所左右。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塑造一直备受读者讨论。

对刘备忍痛摔亲生儿子的情节,有人视为其爱惜人才的情感表达,也有人指责其不爱护子女,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权谋之举。

然而将小说中的内容与真实的历史一一对应,并以此来否定《三国演义》的价值,显然是不妥的。

对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一点。

小说即是小说,历史即是历史。

尽管《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都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作者罗贯中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想象,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不能因为某部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就将其当作历史来对待。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

莫言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在评价莫言的作品时,应该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艺术成就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而不是将其当作历史记录来审视,更不能因此对其人格进行无端的指责。

不仅《三国演义》和莫言的作品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

例如杨显惠、余华、陈忠实、贾平凹、张贤亮等人的作品,也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如果说真实,那么这些作品中的描绘难道不比某些虚构的小说更加真实吗?

评价一部作品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从作品本身出发,对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

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

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

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

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5
凡尔赛百态

凡尔赛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