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一场以“美国优先”为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经济实验。这一政策在两届任期内的持续升级,正在从三个维度动摇美元霸权的根基。

1. 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加速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从2018年的340亿美元扩大至2025年的2500亿美元,迫使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签署本币结算协议。
2024年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48%,较2017年的15%大幅提升。
这种趋势正在向其他地区蔓延——
东盟国家2025年启动的“区域本币结算框架”覆盖了70%的内部贸易,直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2. 供应链重构催生新货币联盟
美国对欧盟汽车加征25%关税后,德国车企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土耳其,并与当地企业达成欧元结算协议。
这种“去美元化”的供应链重组,使得2025年一季度欧元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升至28%,创2015年以来新高。
3. 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白热化
美国对加拿大铝制品加征50%关税后,多伦多商品交易所(TSX)推出以加元计价的铝期货合约,交易量在三个月内突破100万吨。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人民币原油期货日均成交量突破50万手,占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12%。

1. 外汇储备结构加速调整
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降至58.7%,为1995年以来最低。
同期,人民币储备份额升至4.9%,黄金储备占比突破15%。
这种变化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
印度央行将美元储备比例从68%降至55%,转而增持卢比和黄金。
2. 美债抛售潮与债务货币化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贸易逆差在2025年一季度扩大至GDP的3.8%,迫使美联储每月购买1200亿美元国债以维持市场稳定。
这种“财政赤字货币化”操作引发多国央行担忧,日本、中国在2025年前两个月分别减持美债450亿和320亿美元。
3. 数字货币与美元脱钩实验
面对美国的金融制裁,俄罗斯推出数字卢布,并与伊朗达成以数字卢布结算石油贸易的协议。
2025年3月,数字卢布跨境交易量突破100亿美元,这一趋势正在向东南亚蔓延——
新加坡金管局与马来西亚央行合作开发的“数字林吉特”跨境支付系统即将上线。

1. 盟友体系的信任危机
美国对欧盟加征的关税导致法德联合提出“欧洲主权基金”计划,拟在五年内投入3000亿欧元建立独立于美元的支付系统。
这种趋势在北美同样明显——
加拿大央行与墨西哥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至500亿加元。
2. 全球治理体系的碎片化
特朗普政府退出WTO争端解决机制后,中国联合欧盟、巴西等国成立“多边贸易仲裁联盟”,已受理涉及120亿美元贸易额的仲裁案件。
这种“去美国化”的治理体系重构,正在动摇美元作为全球经济秩序核心的地位。
3. 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争夺
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反而加速了5G标准领域的“去美元化”。
2025年发布的全球5G专利排名中,中国企业占比达38%,较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
这种技术标准的转移,正在重塑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权力格局。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同催化剂,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这种变革并非简单的“去美元化”,而是形成多极化的货币格局:
美元仍将主导大宗商品定价和国际债券市场,但其份额将从当前的40%逐步降至30%左右。
人民币将在贸易结算和能源定价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预计2030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将突破15%。
欧元、黄金和数字货币将成为重要补充,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liffd
[doge][doge][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