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700万辆,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将接近5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主办方供图
这数据怎么来的呢?
一、政策支持:以旧换新与全球碳中和的双重推力
1. 国内政策加码
2025年我国延续"以旧换新"政策,覆盖约2500万辆乘用车,预计拉动新增消费超200万辆。
政策重点向中西部和下沉市场倾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发潜力。
例如,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可获2万元补贴,显著降低购车门槛。
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截至2025年1月,全国充电设施累计达1321万台,桩车增量比1:2,基本满足需求。

2. 全球政策分化
欧盟:调整碳排放政策,允许车企在2025-2027年三年总量达标,缓解短期压力。
同时提前审查2035年"禁燃令",推动电池本土化(目标2030年本土产能占比70%)。
一切源于,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所致。
美国:特朗普政府取消拜登时期的新能源补贴,转向传统能源,但市场力量仍推动电动化转型。
标普预测2025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增长36%,市场份额升至11.2%。
印度:政策刺激下电动车销量增速达117%,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市场。
这些所谓的全球分化,就是中国车企出口的动向。

二、技术突破:电池革命与智能化的协同效应
1. 电池技术迭代
半固态电池量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建成GWh级半固态产线,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循环寿命超2000次,2025年将逐步装车。
快充技术普及:800V高压平台车型(如小米SU7)支持5分钟补能400公里,缓解续航焦虑。
固态电池研发: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小批量示范应用,2030年大规模量产,丰田、本田等车企加速布局。
2. 智能化升级
车企加速布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例如,小米SU7搭载全域高压架构和碳纤维车身,比亚迪计划2025年智驾车型占比60%-80%。
政策层面,中国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欧盟投入10亿欧元加速相关研发。

三、市场需求:渗透率提升与结构分化
1. 国内市场
渗透率突破临界点: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40.9%,2025年预计接近58%。
插混车型(占比40%)成为增长主力,下沉市场和中西部需求释放。
价格带拓宽:10万-20万元车型占主流,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受挤压。
比亚迪、五菱等车企推出低价车型(如五菱宏光REEV),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
2. 国际市场
出口增长: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比亚迪2025年出口目标超80万辆,欧洲、东南亚成为重点市场。
竞争加剧:大众ID.2、丰田bZ3C等平价车型进入市场,与中国品牌争夺份额。但中国占优。

四、供应链与成本:材料波动与本土化挑战
1. 原材料价格
钴价暴涨:2025年3月电解钴价格涨幅近60%,推动三元电池成本上升,但磷酸铁锂(占比60%)因技术成熟维持价格优势。
锂资源保障:赣锋锂业等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叠加回收技术(2025年预计报废量47万吨),缓解供应压力。
2. 本土化生产
欧盟:18亿欧元投入电池供应链,目标2030年本土原材料自给率50%,但短期内仍依赖进口。
但欧盟技术跟不上,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中国:动力电池全球份额超6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匈牙利、泰国建厂,强化全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