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菀杳声闻
编辑 |青菀杳声闻
曾经,一份只有三片薄薄肥牛的牛肉饭,售价高达二十多元,却依旧有人趋之若鹜。
如今,大街小巷的日料自助餐厅,倒闭的倒闭、降价的降价,俨然没有了当初的火爆。
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正是日料在中国市场的兴衰缩影,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戏剧性的转变?
中国市场的日料,怎么突然不火了
日料,曾一度在中国餐饮市场风生水起。从高端日料店到平民化的日式快餐,各种日料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无数消费者尝鲜。
可这种火爆没有维持多久,不少日料店接连关闭,日料市场好像遇上了冷风,曾经被视为高端的日料,在中国似乎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赤坂亭、味千拉面等知名品牌的衰落,更是一点水花都没溅起来。
最近一年,超过两万家的日料店纷纷倒闭,这给高端日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消费者并非不愿意为美食买单,而是高昂的价格必须与相应的品质和体验相匹配。
事实上,高端日料的困境,在赤坂亭的关店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均消费400元的高价位,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显得尤为突兀。
而赤坂亭高端烧鸟在中国的市场尝试,似乎不太成功,这种策略并不吃得开。
日本烧鸟曾经是家常便饭,如今却成为上等美食,这多亏了它的精细改良和创意包装。但这种模式在中国,却遭遇了滑铁卢。
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了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接受范围。
在中国,烧烤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价格也相对亲民。
东北烧烤敞亮大气,广西烧烤新颖奇特,云南烧烤讲究时令,各有各的地域特色。
烧鸟作为一种“舶来品”,其高价策略在中国市场缺乏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更具性价比的本土烧烤。
吉野家和味千拉面的案例,则揭示了日料快餐品牌在价格策略上的失误。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这两个品牌巧妙地利用了“文化差异”进行营销,将小份量、一人食等日本特有的饮食文化,包装成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
这种营销方式,成功吸引了一批追求新鲜感和差异化的白领消费者。
最火的时候,一份售价二十多元的吉野家牛肉饭,虽然只有几片薄薄的牛肉,却依旧吸引了不少人尝鲜。
吉野家的目标客群,并非追求性价比的普通消费者,而是那些愿意为“逼格”和“仪式感”买单的白领人群。
他们选择吉野家这样的西式快餐,是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形象,区别于那些吃大碗牛肉面的普通打工族。
但这种建立在文化差异之上的价格策略,并不能长久维持。
消费者慢慢发现,这些日本快餐的味道并不出众,但价格却比国内快餐要高很多。
味千拉面“猪骨汤”造假事件的曝光,更是让其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现如今,吉野家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门店,顾客已经变得稀少,冷清了不少。
吉野家为了改变现状,试着上了寿喜烧自助火锅等新菜,但反响一般。
可见,只靠文化差异打造的高端品牌,是难以长期维持的。只要消费者新鲜感一过,这种高昂的定价策略,就难以为继了。
更何况,这些日料品牌并没有学会“融入本地”,他们每一餐的用料 ,未免也太少了点!
短暂的新鲜感与长久的品质需求
新鲜感过后,消费者开始理性: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一人食”文化,并非真正的高端象征,而是历史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产物。
这种文化移植到国内市场,多少有点不适应。
日本的饭量普遍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农业产出有限和高物价的日本状况。
当这种模式被复制到中国,物价水平显然不同,却依旧延续着“抠搜”的传统,自然难以被中国消费者长期接受。
味千拉面“猪骨汤”的造假事件,以及吉野家逐渐缩减菜量的事例,进一步暴露了这些日料品牌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
消费者发现,那些标榜高端的日料,其实只是换个包装的普通货,品质并不比我们本土品牌好。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日料还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
2023年8月,日本尽管遭到了众多国家的坚决反对,还是排放福岛核废水入海。
这事儿让国内的日料店名誉扫地,毕竟日料店总是宣称,材料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人表示不会再踏进日料店,还有约两成的人要么没去过,要么就不喜欢这种菜系。
而核污水排海事件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在于,日料行业难以竞争过中国本土餐饮。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丰富、包容万象,且注重传承和创新,外来饮食文化在中国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同时,我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外来饮食到了中国,总能找到相应的本土美食来替代。
这意味着,外来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曾经只出现在高档餐厅的三文鱼、甜虾等美食,现在越来越亲民了。
现在不少日料自助餐厅,让顾客能以更实惠的价格尝到各种美味的日式料理。在这种情况下,日料店们不改变是不行了。
日料市场的变革——价格回稳
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发展后,中国日料市场如今正逐步迈入新的成长期。
曾经高不可攀的高端日料逐渐失去了市场,价格开始回归理性。
越来越多的平民化日料小店出现在街头巷尾,这些小店通常没有华丽的装修和夸张的宣传,而是专注于提供物美价廉的日料,以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变化,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本质: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
那些试图通过概念炒作和高价策略来“割韭菜”的品牌,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
一些新兴的日料品牌,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例如,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的日料店,例如主打丼饭、拉面或寿司的专门店,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和保证品质。
一些日料店开始与本土食材供应商合作,开发更具地方特色的菜品,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这些尝试都表明,日料市场正在寻求新的突破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结语
日料在中国市场的兴衰历程,为整个餐饮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过分追求高端,却没把食品安全当回事,还有那不符合本土口味,这些就是日本料理品牌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三年关店200家,吉野家成了日式快餐去神化的标杆
日式连锁快餐迎来“大败局”
“50元吃不饱”的味千拉面,悄悄关了200家门店|BUG
吉野家、味千财报难看,日式快餐在中国为什么不灵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