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电影,全面致力于类型化的探索,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价值框架

娱之萌宠 2023-04-03 17:43:47

“他者”电影题材的新探索新世纪以来,藏地电影全面致力于类型化的探索,构建了较为成熟的类型运作体系和价值框架,实践了多种类型叙事的可能性,这也为藏地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范例。

如藏地电影生态片、歌舞片、魔幻片、故事片等。胡雪桦导演的《喜马拉雅王子》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新世纪以来第一部藏地魔幻片。

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将镜头直至可可西里无人区,以保护无人区内的藏羚羊为出发点,关注藏地生态的影片;而《太阳总在左边》、《阿拉姜色》、《冈仁波齐》等都以朝圣为主题展开叙事。

在题材探索的过程中,藏地电影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类型移植僵硬、叙事逻辑松散、缺乏本土化经验等。

选取了新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非藏族导演创作的藏地商业片《极地营救》、藏地生态片《可可西里》、藏文化传承《唐卡》;藏族导演创作的循环叙事的《撞死了一只羊》、朝圣主题《阿拉姜色》、儿童视点的《旺扎的雨靴》等为例,来分析藏地电影在题材探索中对于文化审美与民族意识的不同表达。

藏地生态片《可可西里》:人与自然关系的辨析《可可西里》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讲述巡山队为保护藏羚羊与羊皮贩子之间的博弈,以记者尕玉的第一视角展开叙事。

影片伊始向观众呈现巡山队队员被羊皮贩子枪杀以及剥羊皮的场景,血腥的场景刺激着感官也将观众的情绪迅速带入到影片中。

欧美市场对藏羚羊绒的极大需求导致藏羚羊被羊皮贩子盗猎,几年之间从几万只骤减至不足一万只,由日泰为首自发组织一支巡山队将要进山,记者尕玉的到来影片开始用尕玉的视点旁观与纪录巡山队进山以及队员与羊皮贩子之间的生死搏斗。

进山后巡山队一路跟踪,导演用全景展现广袤的沙漠、无垠的青山与地平线衔接、天上的秃鹫盘旋觅食以及几百只藏羚羊骨架,日泰将藏羚羊骨架清点后焚烧继续追寻羊皮贩子。

导演同样用镜头记录着巡山队队员突发肺水肿、突遇暴雪、断油断粮、刘栋被流沙吞噬以及日泰被杀的场景。导演用剥羊皮的马占林道出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现状,马占林与三个儿子本是牧民,因草原退化牛羊无法生存迫于生计做了剥羊皮的工作,影片不仅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随着日泰被羊皮贩子枪杀尾声到来,红衣牧师擦洗完日泰的身体后由喇嘛诵经超度,不同于开头的天葬场景,结尾处对于日泰死亡的表达宁静隽永。

《可可西里》用巡山队队员的死亡展开叙事,以巡山队队长日泰的死亡作为故事的结局,以死亡作为循环叙事结构暗合藏传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

《唐卡》:非遗技艺的传承哈斯朝鲁导演的《唐卡》以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技艺的传承为出发点,影片讲述顿珠老人对热衷于抽象派绘画的儿子巴桑失望后开始寻找继承人的故事。顿珠老人经过指点不远千里来到草原找到了继承人嘎嘎。

围绕着寻找唐卡技艺的继承人,影片将即将失明的唐卡大师顿珠老人与崇尚西洋画技热衷于抽象派画法的巴桑、失去双臂的传承人嘎嘎、失去笑容的女子连结在一起。

唐卡是一种绘画工艺,题材内容涉及藏传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民间故事等,得以传世的大多是藏传佛教的作品。

唐卡使用鲜艳的颜色绘制,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与宗教意味。颜料的选择上多选用金、银、朱砂、玛瑙、藏红花等,这些名贵的颜色既能在绘画时确保颜色的饱和度,又可留存百年依旧色泽光鲜。

影片中顿珠老人寻得继承人后,让继承人嘎嘎从打线画格开始,而嘎嘎对于唐卡的理解与顿珠老人的先师观点一致:唐卡,就是填补空白,嘎嘎拿着上好的朱砂颜料给泥塑上色引起巴桑的不满。

传统唐卡的绘制工艺要求苛刻、程序复杂,影片中顿珠老人的传承人按照上师的指示寻找,而唐卡绘画要遵循经书上的仪式,经历从制作画布、打线画格、绘制草稿、着色染色、铺金描银、开眼到裱框等工序。

影片中的唐卡绘制以佛像为主,崇尚西洋画法的巴桑便时常用抽象派画法创作唐卡,而嘎嘎绘制佛像的眼睛时停滞不前,直到巴桑带领嘎嘎的侄女治好眼睛,嘎嘎的心结被打开,一副灵动的佛像唐卡创作完成。

导演将艺术与信仰、生命与传承贯穿于影片,影片中的拉萨城亦是现代化的城市,顿珠老人对于传统绘画的坚守与西洋画法的态度发生转变,暗示唐卡这一传统技艺朝向开放多元发展,嘎嘎从迷茫到绘制完成,既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又是唐卡成功传承的暗示。

哈斯朝鲁用长镜头记录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绘制与传承,通过影片向受众传达绘制唐卡的繁琐步骤及文化传承现状,引发大众对唐卡这一历史悠久文化遗产的重视。

0 阅读:5
娱之萌宠

娱之萌宠

关注娱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