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最后结局如何?他为何能逃过刘邦的屠刀?

泉说历史 2025-02-19 16:49:26

刘邦晚年曾大杀功臣,清理手下,但他并未对张良下手。正相反,在一众大臣中,张良的下落算是平和的。他在汉朝建立后,就主动退休,避免了朝廷的争端,最终得以善终。

当年楚汉相争,在最初的时候,刘邦的实力,是没有项羽强大的。但是,弱小的刘邦,反倒拿下了最后的胜利。刘邦之所以能赢,靠的就是手下的人才。

刘邦手下的人才里面,看的最清楚的,就是张良。身为汉初三杰的他,并没有仰仗自己开国功臣的身份,而是在汉朝建立后,直接脱身而出,跑到山中修道去了。

张良如此识趣,刘邦也不是赶尽杀绝的人。所以,即便是在后来,刘邦大杀功臣,生怕他们叛乱的时候,也没把屠刀挥到张良身上。

张良,字子房,是韩国贵族后裔。原本,张良也是个贵族公子哥,但他生下来的时候,正赶上秦始皇灭六国。就这样,昔日的贵公子,也成了“六国余孽”。

心怀不忿的他,自然是想要报复的。于是,他召集了一批人手,打算行刺秦始皇。但是,在博浪沙行刺的时候,没有击中秦始皇。眼看计划失败,张良也就赶快跑了。

虽然逃出生天,但还是让人通缉了。但因为无从查起,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张良就像沉寂了一样,什么事都没有做。直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天下纷纷起兵反秦,张良也不例外。他召集了一百多人,也扯开了反秦的旗号。

但是,在秦朝大军面前,这一百多人是在不够看。深感势单力孤的张良,也就不打算一个人撑着,而是寻一明主。他本来想去投奔楚国,但在路上,正好碰到了刘邦。经过数次交谈之后,张良放弃投楚的想法,就此跟随刘邦。刘邦的外置大脑,也正式上线了。

从反秦起义到楚汉相争,刘邦最为器重的,正是手下的萧何、张良、韩信。而这三人,也正是“汉初三杰”。

三人里面,萧何负责后勤,韩信负责统兵。而张良负责的,就是军事、政治参谋。刘邦的那些大战略,都是张良谋划的。

别看平时不声不响,但实际上,张良可没少出力。正像刘邦说的那样,张良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的事情,可不是谁都能做的。能力出众,也不干涉其他事情,这样的人,自然深得刘邦信任。

在一群人的拥护下,刘邦战胜了项羽。既然战胜了大敌,又一统天下,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建立国家后,都城设置在哪了。

关于这件事,刘邦也拿不定主意。有人建议山东,有人建议关中,还有人建议沛县。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刘邦也不知该听谁的。既然不知道听谁的,那就问张良吧,他聪明,听听聪明人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在张良看来,选择关中地区,是绝对没错的。要知道,关中这片地方,水土丰沃,农业发达,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甚至还能通向大西北。所以,才有“占关中者,掌半数天下”的说法。

关中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优越,大家都能看得到。而身为刘邦信任的智者,张良的眼界,自然不止于此。

在张良看来,刘邦在未来,必然会增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地方部分权利。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权利稳定,又能防止地方叛乱。

而刘邦若是定都关中,就完美达成这两点要求。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中有人也有地,非常适合新兴政权的发展。

刘邦本就有些犹豫,经过张良这么一分析,自然也就豁然开朗了。于是,刘邦决定定都关中。公元前202年八月,刘邦定都于长安。

既然功成名就了,自然该封赏大臣了。但怎么封赏,又成了个大问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张良。

当时,刘邦打算在齐地选一块地方,作为张良的封地。但张良却表示,我和你在留地相遇,你把留城给我就行,至于三万户的封邑,我可不敢要。就这样,张良成了大汉的留侯。

在刘邦的手下,有功之臣一点都不少,但是像张良这样不争不抢的,那还真是少见。刘邦的那群老兄弟,一个个争先恐后,生怕封侯的时候落下自己。

一日,刘邦外出的时候,就碰见一群将领,聚在一起,也不知在说些什么。正巧张良在身边,就问张良。而张良却说:他们在计划谋反。

刘邦也知道,若真是要谋反,也不会如此正大光明。那么,张良这么回答,就一定是想说些什么。所以,他就问张良: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良回答道:陛下您登基之后,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人,他们和你关系亲近。而对待和你有仇的,多以惩罚为主。而现在,封赏没轮到他们,他们也就担心,自己被你惩罚。所以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出头,就会出现叛乱。

面对这件事,刘邦也面露难色。毕竟,全国就这么大,诸侯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当时的情况,就是“僧多粥少”。

刘邦不知道怎么办,张良却知道,如果他没有计策,也不会开这个口。他建议到,你可以封一个你最痛恨的人,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觉得,封赏有他们的份,自然就不会想着叛乱了。

刘邦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召集百官,封雍齿为什邡侯。为了表现重视,甚至还催促丞相,赶快给他封赏。

刘邦来这么一出,所有人都不急了。毕竟,雍齿都能有封赏,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

对刘邦来说,张良真就是他的知音。即便情况再困难,只要刘邦有难处,永远能从张良这得到建议。

在汉朝建立后,萧何依旧是那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但是,张良就不是这样了。自从汉朝建立后,张良的发言次数,就越来越少了。似乎,刘邦的这位参谋,也在有意的淡化自己,等待着某一日抽身而退。

而事实证明,张良的这个准备,是相当正确的。汉朝建立后,内部的政治风波,可比楚汉相争要危险得多。毕竟,当时和项羽对阵,还有战友互助。但政治斗争中,谁也不知道能相信谁,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公元前197年,汉朝爆发了第一次政治斗争,也就是易储风波。而这次斗争的起因,是戚夫人争宠。

吕后虽是刘邦的结发妻子,但是多年征战以来,这对夫妻相聚的时间,都没有和项羽叫阵的时间长。

吕后不在身边,刘邦也没闲着,又找来一个戚夫人。刘邦常年行军作战,戚夫人都跟在他身边。时间一久,自然也就得到了刘邦的宠爱。

在建国之后,戚夫人仗着受宠,更是多次要求易储,以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按理来说,储君不可轻变。但是,刘盈性情软弱,的确不太适合当太子。而且,刘如意像极了刘邦,这样的一个儿子,自然也就得到了刘邦的宠爱。

因此,在刘邦心中,也就有了易储的说法。戚夫人有说了好多次,刘邦也就起了心思,想和大臣们商议一二。但是,刘邦刚起话头,就让大臣们顶了回去。

大臣们极力反对,刘邦也就不好动手了。虽然没易储,但是在刘邦心里,改立太子的想法一直都在。

刘盈是吕后的儿子,自己儿子出了问题,母亲自然着急。所以,吕后就找来吕释之,让他去找张良想办法。

还没等吕释之开口,张良就先说话了。他说:陛下之前听我的,是因为情况危难。而现在天下安定,陛下想要易储,也是陛下的家事。这样的事情,就算找一百个张良,也是解决不了的。

从这番话中,我们就能看出来。张良对自己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争天下的战友。既然天下已定,那他也就没必要多嘴了。

但是,架不住吕释之纠缠。张良没办法,就开口说:陛下很欣赏商山四皓,这四位都是大贤,陛下当时请他们出山,却没请动他们。不如让太子去请他们,这样一来,陛下就能看到太子的势力。如此,也就不会轻易易储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本就病重的他,身体状况更加不堪了。而同时,他易储的想法,也就更加难以抑制了。

但是,那次庆功宴上,刘邦改变了主意。而原因,就是张良所说的“商山四皓”。

曾经刘邦求而不得的贤才,主动出山辅佐太子。虽然不知道因为什么,但是他们四人已经出山,就说明,太子羽翼丰满了。所以,刘邦也就绝了易储之心。不声不响之间,张良又化解了汉室的动乱。

而在这件事之后,史料之中,就再也没有张良的消息了。只是最后留下一句:公元前189年,张良逝世,谥号文成侯。

0 阅读:8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