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年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起极其让人震惊的事件,那便是一桩“盗墓大案”。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严重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影响,都使得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颇为醒目的一笔,成为了人们后来谈及那段历史时会着重提到的内容之一。
就在这一年,赤眉军刚刚攻入长安。他们为了聚敛财物,在长安城内大肆横征暴敛。然而即便如此,这些赤眉军士兵依旧贪心不足,随后竟将目光转向了长安城周边,盯上了那一座座埋葬着历代西汉皇帝的陵墓。
就这样,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赤眉军差不多将西汉绝大多数皇帝的陵墓都掘开了。就连有着雄才大略之称的汉武帝,其陵墓在其死后也未能幸免于赤眉军的破坏。茂陵内的大部分陪葬品,也基本都被赤眉军洗劫一空了。
最为离谱的是,在当时,赤眉军那一方竟然还自认为是正义之师呢。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城阳王报仇。而对于从墓里弄出来的那些陪葬品,他们则辩称不过是顺手拿取的罢了,丝毫没觉得此举有何不妥之处。
总体而言,依据史书记载的情况来讲,在西汉的那十几位皇帝里,好像唯有汉文帝的霸陵,未遭到赤眉军的挖掘。而赤眉军当时之所以没对汉文帝的陵墓下手,其缘由说来也极为简单。汉文帝向来以节俭闻名,他逝世之时,并未在陵墓中埋下多少值钱的陪葬物品,去挖他的墓,实在是不划算。
就这样,经过持续不断地挖掘,赤眉军差不多将十几位西汉皇帝的陵墓搜刮了个遍,里面的财物都快被搬得一干二净了。一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最终罢手,随后集体撤离了关中地区。
可赤眉军怎么也没料到,他们才刚从关中撤离,麻烦便接踵而至。彼时老刘家阵营里,不乏有血性且颇具实力之人。就拿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来说吧,在这个时候,他已然完成了对河北的统一,麾下更是拥有数十万的兵力。
当刘秀知晓此事后,瞬间怒不可遏,立马调遣大军前往崤山一带设伏,目标直指赤眉军。一番激战过后,刘秀成功将赤眉军中最为精锐的主力部队全部歼灭。至此,仅剩下的一部分赤眉军已然无力再战,最终只能被迫选择投降。
在那部分赤眉军投降后,刘秀便着手对其进行分割并加以改编,成功将他们全部收归己有。之后,赤眉军的几位高层在局势稳定下来时,竟妄图再次发动叛乱。然而,这恰好给了刘秀绝好的契机,刘秀当机立断,除掉了这几个人,也算是间接为那些被挖坟的西汉皇帝出了口气。
这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眉军,其最终的归宿便是如此。赤眉军曾声名远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诸多事迹,然而一切都有落幕之时,这便是它最后的走向、最终的结局所在。
当提及赤眉军时,不少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印象便是:这可是东汉初年极为有名的一支起义军。其奋起反抗王莽的暴政,在致力于推翻旧的封建统治进程之中,贡献颇为巨大呢。
那支起义军在攻入长安后,竟直接对西汉历代皇帝的陵墓下手,这究竟是为何?历史上的赤眉军,到底属于怎样的一支队伍呢?他们能简单地以好人或坏人来评判吗?同样作为著名起义军,为何有绿林好汉的说法,却不见赤眉好汉之称呢?
我们不妨从一个名叫樊崇的人这里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约在刘秀收编赤眉军的九年前,即公元18年时,现今山东莒县有个叫樊崇的普通百姓。彼时正值王莽当政,由于王莽改革失利,致使整个中原大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众多底层民众甚至都难以维持生计,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于是在那之后,樊崇便在当地召集起了一百多人,就此发动了起义。
在山东那片地域,早在樊崇之前,就已经有人起来造反啦。要知道,在樊崇发动起义的好几年前呢,山东当地有个叫吕母的人,可是率先举起了反抗王莽政权的大旗子哦,而且还聚集起了好几万人呢。相较而言,樊崇刚开始起兵的时候,真的是毫不起眼呐。
然而关键在于,后来因缘际会的情况下,那位吕母在樊崇发动起义之后,竟然骤然病逝了。待吕母离世后,她手下的诸多人员,一时间也都迷茫起来,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往何处去。于是在这之后,不少人便选择前去投奔樊崇了。
就这样,仅仅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樊崇便成功聚集起了将近一万人的队伍,由此也成为了在山东这一区域内势力最为强劲的一支起义军力量。
然而,彼时王莽政权的势力颇为强劲,樊崇所率的这支起义军,压根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樊崇带领的这支队伍,其发展迅速便遭遇了瓶颈。虽说他们有着数万人之多,
然而一直都没办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那时候的他们,仅仅能够在城镇的边缘地带游走徘徊,又或是隐匿于深山之中艰难生活,就连实力最为薄弱的县城都无力攻克下来。
没办法,毕竟王莽所继承的,乃是西汉时期那超强的武力啊。西汉最终灭亡的情形虽很憋屈,可我们得承认,直至灭亡之际,西汉的军事实力依旧强劲呢。而这般实力后来全被王莽承接了过来。所以对于刚刚起义的樊崇而言,王莽集团的正规军,压根就是他们无力抗衡的。
起义军那一方,在当时也算是挺满足的了。那些来自底层的百姓啊,打心底里就从没想过要真的起来造反然后当皇帝呢。就拿樊崇来说吧,他起兵造反,无非就是想给自己谋得一条能活下去的路罢了。那时起义军内部风气极为淳朴,连成型的法律都没有,只是简单约定了,杀了人得偿命,打伤了人要赔偿。
然而,恰恰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极为淳朴的约定,这支起义军居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其规模已然达到了数万人之众。
此外,在当时,这支起义军并未公然打出直接造反的旗帜。对外而言,起义军仅仅宣称是大家相互帮扶着过日子罢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造反行动。而且,起义军的那几位高层领袖,也未曾直接称王建号,他们连“将军”这样的称号都不敢取用,只是自称为“三老”。
西汉之时,三老属于最基层的官吏。要是拿现代作类比的话,那支起义军的几位领袖自行封授的官职,差不多就类似于如今“村治保主任”这样的官衔。
于是在随后的数年时光里,这支起义军便是凭借着这般极为质朴的模式,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以泰山周边区域为核心地带,持续对周围的官府展开劫掠行动,狠狠打击那些贪官污吏。为能让众人在相互辨认时更为便利,防止打仗出现误伤自己人的情况,他们还把眉毛涂成红色,以此当作区分标识。
就这样,在往后的史书当中,他们便被赋予了“赤眉军”这一称谓。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那支军队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势力已然到了当地郡守难以掌控的程度。就在公元21年的时候,远在长安的王莽获知了这边的状况。随即,王莽果断地朝着山东一带调派了十多万的主力精锐部队,企图一举将这支赤眉军彻底消灭掉。
彼时,面对多达十多万的王莽集团精锐力量,赤眉军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可谓是压力山大。然而即便如此,樊崇依旧率领着这支军队,从未停止过反抗的步伐。并且樊崇他本人,始终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面,着实给全军上下带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战事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将近一年之久。直至今日,双方于如今山东东平那一带展开了最终的决战。要知道,在新朝末年时,此地名为成昌。就在这场关键的决战当中,樊崇身先士卒,带头奋勇冲锋,拼上性命全力一战。没承想,误打误撞间,他居然径直冲到了新朝军队的中军大营。
随后,樊崇将目光锁定在了彼时统领那支军队的新朝太师王匡身上,猛地一枪刺去,正中王匡的大腿。紧接着,王匡狼狈败逃,随着他的逃离,那支新朝的军队迅速呈现溃败之势。反观起义军这边,最终却是收获了一场大胜。
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战役,它便是成昌之战。这场战役在过往的岁月里有着属于它的独特地位,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其就是我们所知晓的成昌之战。
成昌之战结束后,王莽集团于山东一带的军事力量出现了暴跌的情况。而在此之后,那支赤眉军则迅速开启了扩张之路,没过多久,徐州、开封、沛县等好几处重要的地方便都被其成功拿下了。
按理说,在此之后,这支赤眉军理应遭受更为严酷的打击,王莽必定会派遣更多的兵力去对其进行镇压才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成昌之战结束没多久,赤眉军竟时来运转了。
就在成昌之战展开决战之际,南阳郡舂陵县一带,刘縯与刘秀兄弟也一同举兵造反了。实际上,这兄弟俩的起兵和赤眉军还存在着一定关联呢。此前的数年当中,刘家兄弟虽一直在筹备起兵之事,可一直都没敢真正付诸行动。
彼时,王莽集团的十多万主力皆被赤眉军牢牢牵制住了,如此一来,南阳郡所承受的压力瞬间大幅减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刘縯这才具备了条件,有了足够的胆量在南阳郡发起起兵之举。
刘縯起兵后,迅速与当地的绿林起义军联合起来。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刘縯便在当地成功击溃新朝十多万的主力部队。过了七个月,昆阳之战拉开帷幕。最终,经过这场战役,刘秀更是一举打垮了新朝多达四十多万的主力军队。
由于刘家兄弟以及绿林军势头极为迅猛,在这数月期间,王莽集团着实腾不出精力去顾及山东一带。也正因如此,赤眉军抓住了这难得的契机,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且陆续攻克了好几座大城市。
公元22年冬天成昌之战结束后,直至公元23年年底,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当中,赤眉军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原本它只是局限在泰山周边的一支小规模起义军,然而经过这一年,却一下子发展成了势力超强的存在,地盘横跨山东与江浙,在整个华东地区称霸。
不过相较而言,绿林军的发展速度要显得更快一点呢。
实在是没办法,要知道在最初的阶段,刘秀是隶属于绿林军这一方的呢,这是既定的情况,改变不了,所以才会如此。
昆阳之战结束后,绿林军随即开启一路反攻之势。仅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绿林军便成功攻陷长安,将王莽一举消灭。并且在此期间,绿林军还特意分出一支队伍向北进发,顺利拿下了洛阳。
极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昆阳之战尚未开启之时,绿林军那一方就已经拥立了刘玄这么一个人来称帝。待到王莽被消灭以后,刘玄的身份地位一下子急剧攀升,迅速成为了众人所公认的天下共主。在这方面,赤眉军是无论怎样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故而,在刘玄进驻长安,且朝着各地发出招抚讯息之际,赤眉军这边就陷入了举棋不定的状态。彼时赤眉军的那几位领头人,皆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压根就不清楚该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对于建立政权一事,更是全然不知该从何着手。
就这样,樊崇等几位起义军领袖在最后进行了商议。他们琢磨着,倒不如径直去投靠刘玄得了。毕竟起初大家发动起义,无非就是想争得一条能活下去的路。现如今既然已经有了活下去的途径,那也就没必要再接着去争这争那的了。
彼时的绿林军,手握数十万之众,无疑是当时全天下除更始政权外极为强劲的一股势力。如此一来,即便要去投靠,那也能获得不错的待遇。在那时,樊崇等人寻思着,自己带着几十万人马,还坐拥这般大的地盘去投靠,若更始帝不给他们封王封侯,那着实是说不过去。
可关键在于,随后当这几位赤眉军的首领,满怀着希望赶赴洛阳,企图去和更始帝商议条件之际,更始帝所给出的条件,着实让他们失望至极。
彼时,更始帝对赤眉军那边的起义军将领们出手极为大方,一次性就封了将近二十个列侯之位。单从爵位层面来讲,这一举措的规格着实不低。需知,汉朝所施行的爵位制度,大体上是承袭自秦朝的二十等军功制。在这二十个等级里,列侯属于最高级别,它原先称作彻侯,只因要避讳汉武帝刘彻之名,方才改称为列侯。
西汉开国之际,功劳最为卓著的当属萧何,可他也仅仅获封一个列侯罢了。要知道,比列侯更高一级的是封王。然而依照刘邦当年所定规则,唯有刘姓之人方可封王。如此一来,在这般限制条件下,列侯便已然是爵位当中的最高层级啦。
因此,在那时的情形下,更始帝对赤眉军的做法可真是够惊人的。他居然一下子就给赤眉军那边一口气封授了多达二十多个与萧何处于同一级别的爵位。仅从所给予的待遇层面来看的话,这一番举动,手笔着实是非常大的呢。
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待遇,是要求赤眉军这一方,得用所占据的地盘以及所拥有的军队来进行交换才行的。
就在封侯进行之时,刘玄已然派出人手,其目的便是要径直去接手赤眉军的军队。如此举动,一下子就让赤眉军的那些将领们从之前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了,他们瞬间意识到了情况的严峻性。
后来樊崇等人仔细思量了一番,感觉自己仿佛是上当受骗了。要晓得,在当时,刘玄所封的那个列侯,实际的封地没多少,连俸禄也不存在,就仅仅只是个荣誉头衔罢了。如此一来,刘玄这边可不就是企图用二十多个荣誉称号,去换取他们的几十万大军以及所占的地盘嘛!
要是真做了这笔买卖,那岂不是会亏很大?
于是,在樊崇与其他赤眉军将领返回军队之后,立马就变了态度。紧接着,樊崇对人马进行了清点,随后将三十多万的主力军队重新整编。一切就绪后,他们便鼓足劲头,径直朝着刘玄所在的方向一路杀了过去。
就这样,从那之后,绿林、赤眉这两大起义军便彻底分道扬镳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此破裂,不再如以往那般有着共同的行动轨迹,而是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彼此分裂的局面已然形成且无法挽回。
接下来发生的那场战争情况其实颇为复杂,并非仅仅涉及刘玄和樊崇这两方面的势力,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全方位的混战局面,各方势力相互交织其中,局势混乱不清,其复杂性远超想象。
简而言之,当樊崇回去对军队进行清点之时,刘玄着手做了两件事。其一,把都城由洛阳迁往长安,接着便着手经营关中地区;其二,派遣刘秀前往河北执行招抚事宜。
并且,樊崇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差不多就在他刚开始谋划着要搞出一番动静的时候,他其实已然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原来在刘秀向北进发之后没多久,就曾有人给刘秀献上一计,提议刘秀掘开黄河大堤,用河水直接去淹没那几十万的赤眉军。
设想一下,倘若当时刘秀真的付诸行动去那么做了,那别说对更始帝发起进攻了,就连樊崇他自身能不能保住性命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要知道,彼时赤眉军那多达几十万的大军,可全都被困在黄泛区之中呢。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刘秀下令扒开黄河大堤,樊崇能不能活下来确实是个难题。
所幸的是,彼时刘秀拒绝了那一提议,如此一来,樊崇算是暂时与死神擦身而过了。接着,在刘秀对河北进行招抚,且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樊崇终于是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公元24年的寒冬时节,樊崇率领着多达三十万的大军,一路气势汹汹地朝着关中地区径直杀奔而去。
在得知相关消息后,更始帝一方旋即做出了回应。彼时,更始帝正身处洛阳附近区域,且已集结起数量多达三十万以上的主力部队。就人数规模以及作战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的话,这支部队是完全具备阻挡赤眉军前行之势的能力的。
然而,刘玄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他所做出的这样一番布置,最终的结果竟然是将他自己彻彻底底地给葬送掉了,这实在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在知晓洛阳那边已然集结起重兵的情况后,樊崇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不错的计策。他决定把赤眉军一分为二,使其绕过洛阳,其中一路经由山路对函谷关展开偷袭行动,而另一路则朝着武关发起进攻。就这样,这两路大军朝着关中地区径直进发而去。
从兵法层面来看,这般用兵之举,显然是犯了兵家大忌。要知道,绕过洛阳之后,就等同于把起义军的后方拱手让给洛阳一方了。要是洛阳方面出兵,与关中这边对赤眉军形成夹击之势,那樊崇可就死路一条了。由此也能发觉,当时赤眉军内部,真正懂打仗的人着实没几个呢。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樊崇迎来了他的第二份好运。
简而言之,彼时刘秀已然完成了对河北的统一。接着,从战略层面考量出发,刘秀亲率大军对洛阳展开围攻行动。如此这般,洛阳那多达三十万的军队,便再也无法给赤眉军带去任何的威胁了。
于是在此之后,函谷关和武关便轻而易举地被赤眉军触及到了。
此后,更始政权一方压根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函谷关的城防简直乱成一团。于是,经历了一场激烈大战后,赤眉军不费什么大力气就突破了函谷关,径直长驱直入,杀进了关中地区。
樊崇出兵之后,历经大概半年时间,赤眉军方才攻破函谷关。自此,赤眉军开启了向长安进发的行程,而此时,时间已然来到了公元25年的夏天。
然而随后,在去往长安的路途之中,他们骤然察觉到了一个难题,那便是所谓的名分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呢,赤眉军这边寻得一个名为刘盆子的刘姓之人,随后将其拥立为皇帝,在后世的史书中,此人被称作“建世帝”。而在拥立刘盆子成为皇帝之后,赤眉军这边也就此拥有了合法的政权,如此一来,便能够与更始帝一方展开对抗了。
而后,历经三个月的艰难苦战,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赤眉军成功打进长安,致使更始帝刘玄不得不投降。同一时间,在洛阳这边,刘秀已然将整个洛阳围得水泄不通,洛阳方面压根没有能力去支援关中地区。
就这样,更始政权最终被赤眉军所灭。更始帝投降之后,结局凄惨,并未得到善终。竟是被赤眉军里的一名将领,安排其亲兵将他给勒死了,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到此为止,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然彻底更换了主人。往昔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如今的长安迎来了全新的掌控局面,它告别了曾经的归属,转而开启了在新主人治理下的全新篇章,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然而此后,赤眉军进入长安并成为主导力量之时,长安的百姓们即将迎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全新的政权,恰恰相反,等待着他们的会是一场无比惨痛的浩劫呢!
西汉时期,长安一直作为西汉的首都存在。王莽篡汉后,因其皇位是篡夺得来,倒也未曾对长安有所损毁。之后更始政权攻占长安之时,出于多种缘由,长安城内的大部分区域都未遭受破坏,唯有王莽曾所在的皇宫那一带,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然而到了现在,在赤眉军到来之后,情形可就全然不同了。
在以往绿林军发起进攻之时,其行动是有着组织且严守纪律的。彼时在绿林军当中,刘玄已然登上了皇帝之位,并且将实权牢牢掌控在手中。正是由于他的管束与制约,绿林军在行动过程中,并未出现对百姓进行大规模骚扰的情况。
至于赤眉军这边呢,刘盆子不过是个傀儡罢了。赤眉军的那几位高层将领,压根就没有什么战略规划可言。他们从来都未曾考虑过要去掌控关中地区进而建立政权的事儿。他们之所以打过来,实际上仅仅是为了单纯地发泄心中的愤懑,压根没去想过之后该如何是好。
就这样,随后那多达三十多万的赤眉军,再算上他们这一路所收拢并整编起来的各路军队,这支号称百万之众的农民军,旋即展开了对整个长安城的疯狂洗劫行动!
过了许久许久,那些起义军的高层人员方才如梦初醒一般,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大对劲了,这才赶忙着手去约束下属。只是可惜,等到他们有所行动的时候,实际上已然是为时已晚啦。
当赤眉军在长安大肆洗劫之时,刘秀这边已然成功拿下了洛阳,如此一来,便截断了赤眉军返回山东的退路。而在同一时间,刘秀麾下的头号大将邓禹,也早已统领军队从山西那一侧,顺利地开进了关中地区。
这意味着,即便赤眉军在这个时候存有割据关中进而自立的想法,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啦,毕竟邓禹已然率领军队进驻关中了。瞧,关中地区北方的那三个郡,此刻可都已经完全被邓禹收入囊中了呢。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就关中这一片区域来讲,特别是长安的周边地带,当地民众的心压根就没向着赤眉军那边。
此前赤眉军的一番洗劫,使得关中的绝大多数百姓对其极为憎恶。而关中地区的那些大地主们,更是对赤眉军的行径痛恨不已。如此一来,接下来关中的大部分地主纷纷行动,将自家的粮食都藏匿起来,全然不愿为赤眉军提供任何补给物资。
这下子,赤眉军可遇上大麻烦啦。
需明确,彼时樊崇所率的军队,数量多达几十万人呐!这几十万人所需的粮食,无疑是个极为庞大的天文数字。可关中地区的那些地主大户呢,他们压根就不愿意交出粮食来,这无疑给当时的局面增添了诸多难题。
于是在这之后,不少赤眉军的士兵就只能拿着他们劫掠而来的财宝,去跟那些大户人家交换粮食。然而这样的交易方式,终究还是没办法彻底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所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就如同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烧着的柴草一般。
于是在此之后,不少起义军的将领们,便将心思动到了那些西汉皇陵之上啦。
皇陵之中虽未存有粮食,然而却有着诸多金银珠宝。待获取这些金银珠宝后,是能够凭借它们去与关中的那些大户人家进行交换,从而换取到粮食的。
当然啦,讲到这儿的时候,或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当时赤眉军都已经被逼到那种急迫的境地了,那为什么不干脆把刀直接架在那些关中地主的脖子上,迫使他们交出粮食呢?
实际上这关乎古代的社会结构方面的情况。简而言之,那些地主颇为精明,会通过自身的实际举动去挑选心仪的政权。即便赤眉军真的将刀架在他们脖颈处,乃至砍杀了他们,他们依旧会把绝大部分粮食藏匿起来,首要确保自身族人的平安。
古代存在着这样的宗族文化,对于一个地主家族而言,其族长肩负着重要职责,那便是要全力保障整个家族的安全,同时也要守护好家族所拥有的粮食,这便是当时宗族文化下赋予族长的使命所在。
总而言之,在当时那种情形下,赤眉军面临的状况是,除了采用拿钱去进行交换的方式之外,几乎不存在其他任何可行的解决办法或者出路了。
于是,接下来的情况便是,那些西汉皇陵可就倒了大霉,彻底遭了殃。从史书记载来看,彼时绝大多数的西汉皇陵都未能幸免,均被挖开了。就连汉武帝的尸体也被赤眉军给挖了出来。史书上有着明确记载,当时众人见到了汉武帝的尸骨,他身着金缕玉衣,嘴里还含着玉蝉呢。
想来,这些物件,大概率后来都被赤眉军搜刮得干干净净了吧。
另外,吕后的尸骨被赤眉军给挖了出来,并且遭到了他们的凌辱。这事儿其实有点复杂,简要来讲的话,赤眉军的主要兵力是由来自山东的士兵构成。而在过去,山东那个地方曾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地。
西汉历史之中,刘肥的其余几个儿子,皆因各式各样的缘故,陆续被剥夺了爵位。但刘肥的次子刘章却与众不同,其王位得以一直延续,直至西汉走向灭亡也未曾中断,在诸多兄弟中显得颇为特殊。
在刘邦离世后,吕后可没少对刘肥这一脉的后人加以迫害。就因为如此,赤眉军便以替刘肥报仇作幌子,对吕后的尸骨做出了侮辱之举。并且,吕后去世之时,按常理本该是刘肥这一脉的后人继承皇位的,然而最终却是周勃等人拥立了汉文帝。
彼时赤眉军宣称,汉文帝这一系实际上是篡夺了刘肥那一支的皇位。就以这样的旗号为幌子,赤眉军将汉文帝这一脉往后的所有皇帝陵墓全部都挖掘开来了。
这里得顺带提一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赤眉军做了那些事儿,就连身为皇帝的刘盆子,对此也是毫无办法管束得了的。为啥呢?原来啊,刘盆子他本人恰恰正是刘肥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后人。也正因如此,赤眉军便宣称,他们这么去做,其实就是在为刘盆子他们家去报仇呢。
总归到了最后,西汉那十几位皇帝的陵墓,差不多都没能逃过被破坏的厄运,无一例外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侵害,几乎全都被人以各种方式动了手脚,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接下来的情况是,赤眉军凭借着挖掘坟墓以及四处劫掠的行径,确实从中获取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然而,他们这般做法无疑是深深激怒了关中地区的百姓。于是在此之后,即便赤眉军手里有钱,可关中百姓也坚决不肯卖给他们哪怕一颗粮食。
更为糟糕的是,没过多久,天气便渐渐步入了秋季。而一旦进入秋天,赤眉军这边面临的食物短缺问题就越发严重了,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几乎没什么可吃的地步!
公元26年的冬天,赤眉军实在难以支撑下去了,最终只得决定从关中撤离。起初,赤眉军是打算前往陇西方向的,毕竟他们心里清楚,洛阳已然被刘秀所占据,前往那里太过凶险,所以才选择了陇西这条路。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彼时陇西之地有一个军阀崛起了,此军阀便是隗嚣。在赤眉军前来与之接触后,隗嚣径直将赤眉军击退回去。而关中南方的四川地区呢,在当时是被公孙述牢牢掌控着的。
就在同一时刻,位于关中北方的邓禹展开了行动,朝着长安方向施加压力。就在当年的十二月,邓禹率领着军队来到了长安城外,紧接着便毫不迟疑地对赤眉军发起了进攻。
没办法,到最后邓禹一来,赤眉军就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他们的粮草已然断绝了。在这种情况下,赤眉军别无他法,只能选择撤离长安,而后一路不断地朝着东边撤去,他们心里就盼着能撤回山东老家去呢。
然而,都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了,刘秀又怎会允许他们回去?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当下的情形摆在那儿,刘秀是绝对不会放他们走的呢。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刘秀针对赤眉军展开了三次进攻行动。首次进攻是在赤眉军撤至潼关以东的湖县之际,邓禹领兵力图进击。彼时赤眉军斗志昂扬,一番交战下来,邓禹非但未得手,反而被赤眉军成功击退。此次战役,在后世的史书里被称作湖县之战。
随后,赤眉军选择了崤山中间的一条山路向东撤离。彼时,刘秀帐下的大将冯异想出一计,他带领士兵乔装改扮成赤眉军的模样,继而对赤眉军展开了第二次进攻,使得赤眉军主力遭受重创。由于这场战事发生在崤山山谷底部,故而在后世被称为“崤底之战”。
而后,赤眉军历经艰难从崤山逃出,继而朝着宜阳方向行进。就在此时,刘秀亲自率领兵马,在宜阳周边布下了严密的包围圈。果不其然,赤眉军毫无察觉地一头撞进了刘秀所设的包围圈之中,就此被困在了宜阳,再无脱身可能。
彼时的赤眉军,人数大概仅剩十几万之众了,而且已然完全断绝了粮草供应。在这样的困境下,没过多久,樊崇便带着刘盆子,向刘秀作出了正式的投降之举。
赤眉军在准备向刘秀投降之际,曾琢磨着要再和刘秀谈一谈条件,试图为自身争取到一些优惠政策呢。然而,那时的刘秀压根就没答应赤眉军的谈判请求,而是直截了当地给出了态度:要么乖乖投降,要么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在宜阳那个地方,赤眉军留存的最后主力部队,被刘秀在当地给收编起来了。就这样,这支曾经颇具影响力的赤眉军的主要力量,于宜阳一带完成了被刘秀收编的过程,从此成为了刘秀麾下的一部分。
就赤眉军的老巢所在地山东而言,在其主力撤离之后,刘秀仅仅发出一个招抚的信号,结果多数地方便径直投降了。如此一来,此刻的赤眉军已然毫无牌面可言,其生死存亡全然掌控在刘秀手中了。
倘若这十几万赤眉军碰上的不是刘秀而是项羽的话,恐怕都得被直接活埋了。好在他们实际遇到的是刘秀。也正因如此,在那之后,对于绝大多数投降了的赤眉军,刘秀都未曾去追究他们的责任呢。
只有领头的樊崇和另外几个起义军将领,在获得赦免之后,居然妄图重新召集旧部发动叛乱。面对这种情况,刘秀不再宽容,果断出手,将他们所有人全部诛杀,没有丝毫留情。
刘盆子被拥立后,倒是有个不错的结局,得以善终。他自始至终都没干什么坏事,在投降之时,更是将传国玉玺以及象征皇权的印绶,都老老实实地交给了刘秀。正因如此,刘盆子投降后,刘秀便把整个荥阳地区的官田租税都赐予他,供其颐养天年。
回首赤眉军的过往,我们能够清晰察觉到:起初,赤眉军实实在在就是一支质朴单纯的农民军,他们满心期盼的不过是为自己谋得一条能活下去的路罢了。然而随着发展,赤眉军不断壮大起来之后,队伍里的几位高层领袖却渐渐变了质,竟妄图凭借手中的军队去换取那荣华富贵。
一旦高层出现腐朽的情况,那底下的赤眉军士兵的行事作风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因如此,在后来才出现了西汉皇陵被挖掘这样的事情。
当然啦,这实际上和那几个赤眉军将领缺乏远见是脱不了干系的。要是当时在赤眉军内部能有那么几个能力出众的人,把军队管控得妥妥当当的话,就凭赤眉军当时的规模,那可是完全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
再者,赤眉军进入关中后,其行径极为残暴。也正因如此,在后世所修的诸多史书当中,赤眉军的名声完全变得恶劣不堪。于是乎,到了后来,大家都常常提及绿林好汉,可却压根儿没人会去说什么赤眉好汉。
说到底,这所有的一切,究其根源,无非是他们没有长远的考量。正因为如此,到最后也就只能收获这般结局了,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感慨,而这结局其实早在他们缺乏长远打算之时,便已隐隐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