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石油三巨头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油价上下往复,成品油价却已经新高,不少司机开入加油站时想的可能是,后悔没有早买石油股,又或者考虑换一辆电车。
但是随着中国的新能源行业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油车被替换成电动,对于很多车主来说,再也没有踏入加油站的机会了。
过去,加油站算得上是一个好生意,通过垄断的地位优势,持续刚性的需求,在每次加油中赚取服务收费,而过往的建设成本,在多年的使用后早已摊销殆尽。
同样地,未来给新能源车充能的加电站,将接管加油站的生意模式,参照当下三桶油的商业部分估值,这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大市场,尤其是目前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大玩家。
当下,国内的充电桩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当中,特来电、快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小桔等公司,都已经开始成为新能源车主们的常用平台,在此节点,对于这个行业的成长性和未来,值得更多的思考。
一、更低的市场天花板
首先充电桩这门生意,从开始至今,已经好几次成为市场的热点。
充电站业务,肯定会随新能源车存量的提升而累计增长。根据最新数据,全国的乘用车保有量大概为3.28亿辆,而新能源汽车至今保有量也仅有1600万左右。新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40%,可以说,未来的几年里,新能源车保有量将继续向上成长,在15年时间内增长到1亿辆以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5倍以上增长的市场。
充电桩的市场可想而知,而其中,业务链上的收益分配也有所不同。充电桩设备往往与新建电站需求有关。而类似的,运营充电站,主要从每次充电中赚取服务费,赚的是持续性的钱。
大家一直更关注到的业务是充电站,毕竟其功能与加油站相似。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跟加油站相比,充电站是缺乏壁垒的,汽车公司快充站、电网、充电柱设备厂商、政府机构、还有各类私企,都加入了这个战场,这就使得市场极速分裂。
看到电车快速发展的三年里,充电桩运营商的头部市占率是下降的,就知道市场集中度在下降。这样分裂中的市场,若投资头部公司,显然,增速跑不赢行业平均,这也导致上市的充电桩运营商业绩和股价表现都不佳。
其次,电桩里面有大量是私人充电桩,大部分的私人充电桩都是一次性收费,主要是设备,建设费用,在后续的充电中,车主无需在持续进行服务性付费,个人补能是电车的一大革命性的改进,就好比大家都拥有了自己的洗衣机,公共洗衣房的需求自然就会变少。
综合以上各个要点。考虑到一充电费用远低于加油费用,二充电站运营商市场的集中度又不如加油站时代的三桶油接近垄断化集中,三还有私人桩的存在,去公用充电站加电不是唯一的补能方式。那么显然,这个行业中的每家公司天花板就注定比加油站小得多,这么一看,投资逻辑就不那么硬了。
所以说,充电站业务的上限,绝对不可与加油站相提并论,我们今天给三桶油的油站业务,也不会太高估值,可能最大的中国石化也就是给到千亿左右。综合地来看,就算考虑最乐观的情况,一个充电桩运营商的市值天花板可能就是数百亿了,这是投资者都要记住的数值。
二、去中心化
再看到衡量充电站供给的车桩比数据,应该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车桩比太低,说明充电桩供给过大,利用率不会高,无论是后续的回本周期还是投资收益率都太低。而车桩比高了,则说明充电桩的数量不足,补能需求还很大,行业有足够发展的空间。
从2021年至今,总的车桩比继续快速下降,目前已经下降到2.5的水平。2.5台车配1个桩,中国的车桩比,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总体的车桩比,已经基本差不多合适了。
然而,这里面是被较多的私人电桩拉低了平均值,充电站的公共桩的车桩比依然还在上升,2022年车桩比比2021年略有提升,这也客观反应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的前提下,充电站依然是一个需求旺盛的方向。
去年以来,投资运营公用充电站的生意非常活跃,这也是各路资本跨界入局的核心原因。我们也看到很多单体电站的优秀业绩表现。
很多个人投资者在进行了积极的选址和成本控制以后,能够很顺利地通过充电站运营实现比较高的收益。运营合理的电站,甚至能实现两年回本。
但问题是,我们再看到目前市场龙头,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的业绩,在今年上半年业绩仍然亏损累累。
净利润为-0.71亿,市场领先者规模效应何在呢?
特来电的问题其实也很典型。虽然是市场先发者,但首先充电桩技术在迭代,老的桩速度慢,体验差,如果不进行设备更新,就很容易被车主嫌弃,转头去了别的充电站。这先发优势,反倒成了落后的原因,设备改造本来又是一笔不少的资本开支。
其次,加电站没有壁垒,这也给了很多个人创造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特来电没有开放加盟,而走加盟模式的小桔充电,成为了这几年增速最快的公司。
原因在于,充电站最重要的就是位置,而哪有人懂全国的地段?用加盟模式,让全国各地每个地区最懂当地车流的本地人选址,然后运营商提供剩余的一体化方案,最后出来的结果自然就会好得多。特来电虽然充电桩多,但地区分配不平衡,电站位置不佳,速度慢等问题存在,是其跟不上市场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行业不设壁垒,收益无法集中形成大公司。但毫无疑问,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得系统优化得更快。
例如有些充电站加盟玩家,直接把站建在特斯拉超充隔壁,然后在进特斯拉超充站前的路段进行宣传,主打一个平替。这就是一个极其有创意但又有效的方案。
又比如有些充电桩运营商,如汇充电,策略是在无固定停车位小区、写字楼、景点停车场区域主打慢充共享。这些电桩利用率奇高,而且由于是慢充建设成本低廉,平衡好场地的租金成本,实际上收益也不会差。用落后的技术来控制成本,随后在其他要素做到极致,这就是典型的日系公司商业打法,如丰田和任天堂,这用在电桩行业也很不错。
可以说,尽管市场上限低,但这个行业是效率驱动的,出年利润50亿以上的充电站运营商公司很难,但有创意的,策略正确的公司,很容易在里面从一千万利润成长至一个亿。倘若市场估值合理,那么也能造就大涨幅,这是充电站投资的核心要点。
目前很多新一代的充电站运营商,已经在探索更多元的盈利方式,如结合充电站和汽车美容维修站和停车场,如结合充电和储能功能,另外还有通过超时占用等方式增加运营效率,提升收入。而加油站都是国企,这么多年来在商业完善方面步履蹒跚,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不设壁垒,才是对创新的最大促进。
所以现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国内资本市场,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新的充电桩运营商应上尽上,不要长大了再上市。
基于当下充电桩分裂的市场格局,也出现了一些新玩法的玩家,如充电站聚合商,典型的如快电。它们没有自己的电站,但看到了当下电站分散的格局,主打一个聚合各家电站的综合型app。
但这种模式,不就是地图软件的附属功能吗?聚合信息容易,但这个app还想在聚合完每个电站后,让电站也为被聚合而付费,这就有点不知所谓了。自己没有建设投入,就想躺着从别人的站的运营中收益,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随着特来电,小桔等头部电站拒绝交费,放弃被聚合,最后这些聚合App目前也开始变得毫无意义了。
在充电桩运营这种以位置为核心的领域,聚合不是关键。很多小区的充电桩(汇充电),就连百度高德也查不到,但并不妨碍它天天用满。位置是关键,结合用户的习惯找到好的位置,自然会让电站成为一个持续产生现金流的收益机器,而如何发挥最大效率来找到最合适的充电位置,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这就是未来的充电桩龙头要做的工作。
三、结语
所以综合下来,整个电桩商业的模式是,低天花板,从低利润到中等利润的增长前景确定,增速高。市场也需要更多的电桩运营商上市。当然,个人去参与这些生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获取收益的方式。
相比充电桩运营,充电桩设备的成长也有很大的空间,大家都是未来15年5倍可期。不过在充电桩核心部件里面,还是以芯片为主,这个领域收益还是被很多传统的电子大公司收入囊中,能冒出的黑马公司不多。
整体而言,电桩行业仍然前景十足,未来量的15年至少5倍仍是可期的,而充电桩在15年后,还又长期永续收益更是非常吸引的,如今新能源的补能在消除壁垒后,集合群众的智慧,已经相当便捷。除了少数高速假日极端情况,自己充电可比以前加油舒服多了,油车经常嘲笑新能源的补能方式,他们却忘了,油车时代,油站排队,加油开单,等待工作人员服务,这些都耽误着时间。
壁垒阻碍进步,开放,创新,去中心化,集聚个人智慧,大概率是加速创新的有效手段。
油车时代耽误的时间也没充电耽误的时间长,你属洗衣粉的?
会,五年后3块一度电外加5块岁,刚好和现在油价一样。
如果电车普及到现油车数量,你服务区建一千个充电桩都不够用,而这一千条桩平时又闲置,这投资要回本誓必充电费高企,按这逻辑发展电车的路真的是对吗?
不会,除非电费不贵,电价没优势,用了三四年电不耐用,车子不保值,电池辐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