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姓氏历三十世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后因一人南迁而发展成著姓

书兰聊历史 2023-08-06 12:45:04

前言: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断,这一点在姓氏文化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姓氏是家族血缘的标志,而每一个人都不会凭空而来,是血缘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结果。每一个姓氏或家族的背后都会有关于繁衍、交融和兴衰的故事。有的姓氏一路高歌猛进,较早地成为了著姓,比如刘、张和王等;有的姓氏高开低走,逐渐丢掉了存在感,比如姬、拓跋和慕容等。

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个姓氏有些特别,它虽然很早就诞生了,可是它的繁衍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低于所有姓氏的平均值,历三十余世的发展,依然只有三十余户人家。当时恐怕无人能想到这个姓氏会因为一个家族的南迁而异军突起,以最快的时间跻身于前一百名行列。这个姓氏便是汪姓,这个家族便是徽州汪氏。

坐落于安徽宏村的汪氏宗祠

一、伯禽东迁鲁,汪氏有传承

1、周公旦之后

汪姓虽然和大多姓氏一样,源流并不单一,不过关于鲁国公室的源流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据载,周公旦以大功受封于泰山之南,建鲁国,因其需要长期在朝辅佐周天子,便令其长子姬禽(即伯禽)代替自己就藩。都知道鲁国是正儿八经的礼仪之邦,比其他诸侯国更为推崇周礼,多少有点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味道,军事的发展也就明显弱于文化。

不过鲁国也有高光的时候,比如鲁僖公(伯禽的十九世孙)当政之时的鲁国不仅能和齐国掰手腕,还逮着机会出兵灭了颖水之畔的项国(今河南周口一带),将势力推至中原地区。等到鲁成公(僖公的曾孙)继位后,其子姬汪便被封在西边的项国故地,世称颖川侯。按礼法,姬汪既然没有承袭鲁公之位,就只能算是支庶子。

姬汪画像

对于支庶子来说,只能将父祖的姓氏传承三代,三代之后需要另外取字为氏,即“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故而姬汪的孙子姬满始以祖父之名称汪氏,即姬姓汪氏。或许是因为家族封地处在四战之地和鲁国国力不振的缘故,汪氏的繁衍饱受战乱影响。据相关史料所载,汪氏在姬满往后二十九世的漫长时间里仅仅繁衍出三十九户人家。

有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汪氏的繁衍速度虽然慢了点,可是好在传承没有断绝,只要传承不断,总归还是有机会的。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爆发,三十一世的汪文和为了保境安民,积极参与平乱,以功受封为龙骧将军。后来董卓入长安,天下分崩,尤以北方为最,汪文和遂携家人远遁江东,被孙策任命为会稽令。

江南汪姓之祖——汪文和

2、军功耀门楣

不论什么时候,和谐才是发展的王道。江东自被孙氏所占后,比其他地方还是要安定很多。建安十三年,东吴新主孙权派大军攻略歙地的山越诸部,功成后在此地设新都郡(即后来的新安郡),治所位于始新(今浙江淳安),而汪文和也在这个时候调任始新令,据说他上任时带上了长子汪轸和部分家人。自汪文和往下十余世,汪氏子弟多任武职。

汪轸之孙汪澈在东吴屡立战功,从射声校尉做到了右将军。汪澈之三子汪演在晋灭吴之后仕于西晋,出任仁威将军,四子汪旭则任护军司马。然而汪氏子弟的竭诚报国并未能阻挡住因司马氏无能而引发的乱世大潮,汪演之子汪道献在永嘉南渡后被东晋元帝任命为歙县令,他觉得歙县更祥和、更安全,遂干脆举家迁至此地。

汪姓新安始祖——汪道献

就在各大士族在朝堂上持续搅弄风雨时,汪氏子弟依然不改初衷,纷纷效命沙场,汪道献之子汪恭累功晋升为除寇将军,汪恭之子汪统则拼出了一个五品的宁远将军。此时的汪氏已然成为一方豪族,虽不像吴兴沈氏那般光彩夺目,但是胜在稳健。汪统之曾孙汪泰在南梁时期一度被任命为平北大将军,这也是汪氏子弟第一次获得带“大”字的将军号。

越是大家族,越是讲究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隋灭陈之际,汪文进起兵反隋,其势力与吴兴沈氏的沈玄侩、岭南高氏的高智慧不相上下。有此一遭,汪氏按理应被隋室打压,可汪泰之侄孙汪宝欢适时仕隋,成为隋朝大将。汪氏不仅没有受挫,还即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汪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二、汪公亦蕃衍,宗支冠南州

1、乱世据有六州

隋朝二世而亡,天下再度分崩,无数豪杰争当时代“弄潮儿”,汪宝欢之侄汪华也靠着家族长期积累下来的资本参与了进去。史载他从小尚武,喜读兵法,二十岁即因军功升为歙州副将,三十一岁即被麾下将士推举为刺史,后又陆续兼并邻近的杭州和宣州等五州之地,兵力一度达到十余万。

话说刺史之职自然无法匹配汪华的实力,也是顺应形势所需,汪华自立为吴王。隋末称王称霸者不知凡几,汪华至此倒也算不上多牛。他最牛的是能够辨明形势、服从大局,当李唐在大江南北所向匹敌时。汪华自愿放弃王位,将自己的所有地盘和军队无偿献于李唐。像他这样识趣的称王者,李唐自不会亏待,先是唐高祖封他为越国公,后是唐太宗加封他为忠武大将军,让他位极人臣。

隋末形势图

历史上从来不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狠人,缺的是像汪华和钱弘俶一样能“心存忠孝,爱兵恤民”的良人。吴越钱氏能享受到的待遇,徽州汪氏也不会少到哪里去。钱氏能被宋室捧为百家姓第二,汪氏亦能被唐室列为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之一。钱王能被历代加封,由人成神,汪王亦被后世尊为“汪公大帝”,获取神格。

可以说汪华以一己之力将汪氏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崇高的荣耀和地位保障了汪氏家族传承的质量,不过光有质量肯定还不行,数量同样很关键,君不见多少豪门世家因为子嗣稀薄而衰败?汪氏家族的人丁数量在汪华这一世显著增长,单汪华就有九子二十八孙,汪华的堂弟开国公汪铁佛亦有八子。如此繁盛的景象注定会让汪氏芝麻开花节节高。

祭祀汪华的汪王庙

2、衣冠散处南州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汪氏家族所需要的生存空间也在加大,族中子弟不可避免地需要外迁,比如汪华之长子汪建有六子,除老大迁往宣州(今安徽宣城)外,其余诸子皆迁至眉州(今四川眉山)。汪华之次子汪璨有两子,分别迁往涪陵(今重庆涪陵)和衢州(今浙江衢州)。徽州汪氏由此产生了许多支系,比如婺源汪氏、璋县汪氏和旌德汪氏等。

这种地理上的开拓也让汪氏家族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早前的尚武之风依然保留,尚文之风亦兴起,多有子弟以科举入仕。中唐之后,藩镇林立,乱象迭出,散布在各地的汪氏子弟大多都选择避居山野而不仕,直到赵宋恢复天下一统,徽州汪氏方才重新在各个方面露头,比如汪华八子汪俊的后裔汪澥和汪汾等人均成为地方名儒,且这一支脉被宋真宗赐以“义门”二字。

北宋时期的徽州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徽州汪氏得到了许多便利,不仅人口数量再次迅猛上升,高质量人才也层出不穷,比如出任宰执的汪伯彦和汪澈等人。据载,当时的汪姓人口已然达到近五十万之多,可以进入前五十名。人多、支脉多的好处在于东边不亮西边亮。汪华之三子汪达的后裔在元朝时期成就显著,是西北有数的军功世家之一,单封王者就有三人,封公爵者十人,三品以上官职者百余人。

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爆棚式发展,徽州汪氏的各个支脉竞相出头,单婺源汪氏中的汪庭桂一脉就在明朝涌现出六十多名七品以上官职者,以至于后来一些汪氏族人在弄不清自己的族源时,便称自己源自婺源汪氏。不过再怎么迷糊,汪氏族人都应记住徽州这个地方,正如“天下汪氏出自徽”、“天下无二汪”。汪氏的壮大是从徽州开始的。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排名

结语

古语有云,“同姓相亲,其生不蕃”。姓氏不仅是一家之姓,还是华夏文化传承和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汪姓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壮观的姓氏文化之缩影。从汪姓的源流,我们可以看出华夏对“礼”的注重;从汪姓的南迁,我们可以看出华夏的变迁和融合;从汪姓在徽州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

笔者写过不少关于姓氏和家族的文章,也不止一次想写一篇关于自己姓氏的,因为从小就喜欢听长辈们讲先祖的各种故事,也特别爱翻阅家中的族谱。“源安世永泽,厚道自光荣”,笔者恰是其中的“自”字辈,而我们这一支是从七十三世大三公开始在鄂州繁衍的。话说追宗溯祖不仅是寻根,还是寻梦。

参考文献:

《千年汪氏》

《唐越国汪公传》

《汪氏通宗世谱》

4 阅读:4677
评论列表
  • 2023-08-08 21:18

    我也姓汪[呲牙笑],终于有人出来讲了一下了,我们这一脉的字辈是应作仕家,天开宏运

  • 2024-02-16 11:45

    测一下是否N北支,就知道是否姬周后裔。

  • 2023-08-15 17:50

    汪王[点赞]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