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4月2日下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白宫宣布实施 “对等关税” 政策,包括欧盟、中国、英国和印度。按照特朗普的计划,对中国商品加征 34%关税,叠加2018 年启动的 20%税率,综合税率高达54%。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中国接连表态并发布多条反制行动。在反制措施下,中国自2025年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同样加征34%关税。
同时,此前美国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于4月3日正式生效。此举引发全球一系列连锁反应,汽车制造商股价显著下跌,全球汽车业界普遍担忧关税将对全球贸易、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多国拟采取措施应对即将到来的关税政策影响。
对咱们国内消费者来说,4月10日之后从美国进口的所有车辆,都需要在原有关税上,再叠加34%的反制关税,意味着美国进口的车辆国内售价也会上调。接下来我们就带您聊聊此次关税政策会为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签署了题为《通过对等关税调节进口,以纠正导致美国商品贸易持续巨额赤字的贸易行为》的行政命令,悍然宣布将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
这项行政命令的目标是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促使产业回流和国内就业,从而提升其经济安全,它的核心是所谓的“对等关税”。

根据白宫文件,亚洲主要出口国家面临征收的“对等关税”基本上都是25%以上。其中,中国将被加征34%关税,越南将被加征46%关税。其他被加征较高关税的国家还包括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柬埔寨等。
面对34%的“对等关税”中方坚决反对,并表示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4月4日,中方接连表态并发布反制行动,并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20%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达到惊人的54%。
我国对进口车的征税采取的是复税的形式。所以在这一个关税环节加征的34%,对进口车最终价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终会波及销量表现,进一步削弱这些品牌车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美系车企自然是首当其冲,预计将对福特、通用(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林肯还有克莱斯勒集团旗下的道奇挑战者SRT、Jeep牧马人这类已经在中国市场被彻底边缘化了的小众车型产生较大的影响。
美国产的高端燃油SUV和皮卡及其相关的平行进口业务,受关税加征的影响,必定会导致价格上涨,利润摊薄和销量下滑。特别是像雪佛兰太浩、领航员、猛禽这类新上市且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车型,影响更加明显。除了美系车,德系的代表品牌宝马和奔驰也将一些工厂放在美国本土,所以在国内市场常见的奔驰GLE/GLS、宝马X4/X6/X7等车型也将受到影响。

具体来看,2024年,国内从美国进口的奔驰品牌进口车最多,共计6.54万辆。车型以奔驰GLE为首,去年从美国进口了4.59万辆,其次为奔驰GLS,进口1.49万辆。宝马品牌受到的影响同样不小,去年国内从美国进口了1.94万辆宝马车辆,宝马X4数量居首,共计8167辆、宝马X7为7257辆。
为了规避进口关税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多家跨国车企正加速本土化生产布局。宝马 X5 已在沈阳工厂实现国产,而奔驰 GLE 未来也将在北京奔驰工厂投产。

根据白宫发布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进口汽车和某些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特朗普宣称,此举是为保护美国“国家安全”。
具体文件显示,25%的关税将适用于进口乘用车(轿车、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等)和轻型卡车,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等),并将在必要时扩展至其他零部件。文件还显示,在《美墨加三国协定》框架下,汽车进口商将有机会认证其美国产部分,相应机制将确保25%的关税仅适用于非美国产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关税是在美国原有汽车关税基础上加征的,此前美国对乘用车征收的关税为2.5%,对轻型卡车征收的关税为25%。

根据标普全球公司数据,美国汽车市场的进口依赖度较高,2024年美国销售的新乘用车中,近一半是在美国境外组装的。即便是美国本土制造的车辆,通常也包含大量外国零部件。
也就是说,即使美国人不买新车也会受到关税打击,他们需要为轮胎、刹车片等零部件支付更多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德州超级工厂和其他美国生产基地影响似乎不大。数据显示,特斯拉约85%的供应链位于北美,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主要来自本土或自贸协定国家,极大降低了关税影响。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跨国供应链面临巨大成本压力,高盛预计新关税可能导致美国市场汽车价格上涨5000至15000美元。
不过,特斯拉并非完全“免疫”。CEO马斯克坦言,部分进口零部件(如中国制造的锂电池)仍会受关税影响,但整体冲击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特朗普说,加征关税将促使更多生产转移到美国,为政府创造新的收入,帮助减少国家债务。但在我们看来,关税将推高美国汽车的价格,最终伤害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随着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政策生效后,多家车企发声并明确应对之策。据了解,长期以来,美国市场是日韩德车企的核心销售和出口市场。
韩国现代汽车集团被认为是此次关税的最大受害者。2024年,其在美国销售177万辆车,其中100万辆从韩国出口,占比56%,关税或导致单车成本飙升7500美元。
现代刚宣布210亿美元美国投资计划,包括扩建佐治亚州电动车工厂至50万辆产能。然而,新产能落地需数年,短期内无法缓解韩国出口的压力。

据统计,2024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640.7万辆,其中出口美国的汽车仅11.6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的占比为1.81%。可以说美国并不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市场。
随着关税引发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汽车行业也正在构建"多元化"的平行市场体系。特别是为了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中国车企纷纷加快了全球产能布局的步伐。
比亚迪在泰国建立海外最大的工厂,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同时匈牙利基地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有效辐射欧洲市场,规避高额关税壁垒。

奇瑞汽车则与西班牙Ebro公司合资建厂,将目标瞄准南欧市场,越南工厂也计划于2026年投产,目标实现80%的零部件本地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吉利汽车在东欧、中东地区拥有6大生产基地,并计划到2030年使海外销量中有50%来自本地化生产,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除了产能布局,产业链协同出海也成为中国车企的重要战略。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为当地车企提供配套服务,确保电池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优势。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出口数量达670万辆,同比增长5.8%(2024年为586万辆),尽管增速较前三年有所放缓,但这恰恰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出海的新阶段。

可以说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美国针对不同贸易伙伴施行的“对等关税”政策,遭到很多国家的强势反击。其中,美国针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引发中方对等反制,双方企业利润缩水、消费者成本攀升,全球产业链在“双输”博弈中持续承压。
美国看似挥舞关税大棒,实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税的增加也会让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激增,反观中国汽车业,正以“多元化”破局冲击。除了加速高端车型本土化生产,中国车企也持续开拓东盟、中东、拉美等海外市场。在我们看来在2025年的今天,开放协作才是产业前行的真正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