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无小事”,这是总理当年曾说过的一句名言。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在中国传统中,为客人夹菜是一种表达亲近的举动。周总理也有这个习惯,吃饭的时候喜欢给身边的人夹菜,但这个习惯却让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很伤了一番脑筋,因为如果外交场合总理给外宾A夹了菜,而没有给外宾B夹菜,那外宾B会不会觉得中国在国家态度上亲疏有别、厚此薄彼?所以对坐在总理左右的客人,很费心思地进行了一些安排。总理后来知道此事后,从此在正规场合都不再夹菜。
外交,一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外交部一直是国之重器,不仅是对世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立场和态度,也无时不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内涵与风度。任何国家都无法否认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主导这个部门的领导人更是需要极高的智慧。
而总理就是这样一位,目前国际上海内外公认周总理是位外交大师,相信今天已经毫无异议。
逆境常常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而体现总理的外交能力,正是由于当年外交的险恶环境。由于当时实行的一边倒国策,同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正面临着西方世界的严重敌视,外交环境极为严峻。在这里,让我们再次回溯下当年总理在新中国极度恶劣的外交环境下,是如何利用那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转圜自如、运筹帷幄,而巧妙地改变了当时的外交局面的,其中背后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总理进入日贝瓦会场一刻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新中国来说,第一个重要的世界范围性的国际外交场合莫过于1954年关乎世界和平的日内瓦会议。这也是周总理第一次率团参加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当时的形势是,虽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但美英法等西方很多代表还是认为一穷二白的中国能坚持下来这场战争,主要还是依靠了背后苏联的支持,不过是苏联的小弟,所以依然并没有怎么在乎中国。
会议一开始,总理就注意到了这个状况,殚精竭虑,周密策划,面对敌意甚重的美国,在会议期间努力与英法代表进行沟通,并不断提出各种颇具建设性的动议。在这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西方代表期间惊讶地发现,中国在苏联老大哥面前其实很有立场和主见,反倒出现的是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频频不断地附和着总理的提议。
在这样不断的努力下,很多代表也开始改变了看法。如英国代表安东尼·艾登(后来成为英国首相)和法国代表乔治·皮杜尔逐渐开始重视中国,变得对中方很客气友好,国际场合上,尊重是一切合作的基础,这两位后来甚至出现了在很多表决中都站在了中俄一边,让当时与中国关系处于冰点的美国代表非常郁闷。
安东尼·艾登
周总理早年曾留学法国,而艾登正好会说流利的德语和法语。所以两人完全可以用法语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并且法语对于中英双方是中性语言,使用法语交流也不会降低任一方的国格。所以在私下两人交谈甚欢,不过据艾登回忆,在所有正规场合出于外交礼仪,双方还是通过翻译进行交谈。
大家都知道,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极其敌视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甚至不但拒绝和总理握手,而且明令美国代表团所有人都不准和总理握手。曾有为杜勒斯洗地的人说杜勒斯是反共不反华,不和总理握手是他反共的体现。不过真的如此吗?
其实显然不是。当时的真实情形是,在和总理见面之前,杜勒斯正在和苏联代表团握手寒暄,相谈甚欢。当双方道别后,杜勒斯转过身来,发现正好和总理面对面。总理微笑着伸出手来,但杜勒斯却一回头走了。总理神态自若,微笑着收回了手。
杜勒斯
很多人认为,是刚刚结束的朝鲜战争,令杜勒斯对中国代表团的态度迥然不同,但外交场合上起码的风度和礼貌都失去,可见这场战争对美国心态的影响,杜勒斯表现得心胸确实有些狭隘,这背后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能接受这场战争结果的超级大国心态,正是这份大国的自大而导致的傲慢,但傲慢不会带来尊敬。也正是杜勒斯的傲慢,让美国先失一城。连一条战线上的英法代表都颇有微词。
日内瓦会议的各方交流的文件如今都大部分解密,在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存放得最全。大家不但可以看到各国代表彼此交谈的详细记载,而且能阅读到总理和主席、刘少奇和中央委员会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的无数电报来回。
当然,死者为大,杜勒斯已经去世多年,这里不想再细数他的不是,在这里只想提一下总理和艾登的谈话。握手事件发生后,艾登曾亲自向中方表示他和杜勒斯除了语言相同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相同的地方。
日内瓦会议期间艾登拜会周恩来画面
艾登是个政坛上的老油条,居然能说出这样不符合盟友利益的话,说明他确实很讨厌杜勒斯,艾登一直认为杜勒斯是一个自以为是、道貌岸然的家伙(原话)。根据资料,艾登和杜勒斯在会谈之初就大吵了一场。结果最后杜勒斯在日内瓦彻底被孤立,呆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美国政府召了回去,剩下的近三个月的会谈都是由沃尔特·史密斯,当时美国还没有副国务卿一职,所以沃尔特·史密斯是美国国务院的第二号人物,代表美国参与了后来的会谈。
在这样重大的外交场合下,其实甚至连沃尔特·史密斯也觉得杜勒斯对总理的态度难以理喻。其中还发生过一件事,为了缓和关系,但又不打破杜勒斯给美国代表团定的不准和总理握手的规定,一次见面场合中,沃尔特·史密斯想出一个办法。他右手端着一杯咖啡,走到总理面前,伸出左手抓住总理的右胳膊摇了几下,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美国人对后来会议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好几次记载英国代表艾登在当会议主席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地就站到中方的立场上,每次都是在沃尔特·史密斯当头棒喝之后才反应过来。可见总理的魅力!
日内瓦会议中国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当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美国对印度支那出师无名。印度支那是位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六个小国,即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以前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法军在奠边府大败后只能退出,而美国当时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取法国而代之。
最终在周总理的努力下,让美国没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出兵越南。虽然美国后来还是悍然出兵,但已经失去了之前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其他西方国家的公开支持。国际舆论上已经处于下风!
再说说1955年的万隆会议,我们再看看总理的外交智慧。
这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二次重要国际会议,尤其主要成员国是亚非国家,对于新中国打开周边外交局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果不其然,时任国务卿的杜勒斯再次跳出来极力破坏。先让那些亲西方的亚非国家抵制,拒绝参会。但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又突然让这些国家参加会议,其这个举动是希望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会议的组织者措手不及,二是让这些亲西方的亚非国家成为参会国的大多数,以决定大会的走向。
果然,会议刚开始,这些亲西方的亚非国家便纷纷发言,谴责新中国。为了减弱中国在大会上的影响,这些国家还提出动议,认为所有决议都应该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这是极其阴险的一招。要知道当时中国在联合国还没有席位。这样的动议貌似公正,但其实真实目的是想把中国排除在外。而会议之前发生的令人发指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要提一下的是,当时把持美国中情局的正是杜勒斯的弟弟艾伦·杜勒斯。
可见当时外交形势的恶劣,美国人针对中国态度的坚决!
其后总理在会上发言。总理当时已经是西方媒体的焦点,特别是美国媒体的焦点。所有的美国记者都瞪大了眼睛,希望在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找出一些迹象,以证明他和斯大林一样令人恐惧。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整个会议期间,他们眼中这个从无数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共匪头子,竟然是一个微笑满面、风度翩翩、稳凝厚重的谦谦君子。于是,几乎是一夜之间,西方便兴起一股周恩来热。据后来资料统计,西方媒体在万隆会议期间提到国家领导人中名字最多的是周总理,其次是印度总理尼赫鲁,但提到总理的次数是尼赫鲁的数倍。
总理是如何做到的呢?当轮到中国代表发言时,总理开宗明义,郑重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存异,是来寻求朋友的。总理同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阐明这是新中国对外外交原则的基础。并表示,能接受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都欢迎成为中国的朋友。
当时朝鲜战争结束还不久,中国军队表现出的战斗力已经让周边各国开始吃惊,也开始担忧中国的势力扩张,所以很多亚洲国家出于安全考虑站队美国,但当总理清晰地传达出中国外交的方向后,这些国家才放下心来,开始态度发生转变。在会场上反对中国的声音迅速开始减弱。最后,总理还将了美国一军,说如果美国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也希望能成为美国的朋友,并开启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谈判。
这一下顿时让美国非常为难。因为几乎所有的亚非国家已经对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示赞同和支持,所以美国人不能拿这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说事。但美国显然又不可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为遵循这些原则意味着自废武功,放弃超级大国的霸权,与美国的利益背道而驰,所以绝对不能认可。
杜勒斯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并迅速把会议情况发回华盛顿,一贯以强硬著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听也犯了难,因为在民主外衣下,再强大的实力也还是需要一块遮羞布的。最后经过紧急磋商,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让台湾的蒋介石出面,发了个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中国的合法政府,无权和任何国家谈判,国民政府也绝对不会和大陆政府坐在同一个谈判桌上。才让此事草草收场。
但毫无疑问,中国的态度已经赢得了各国的认可和尊重。这绝对应该算是新中国外交历史上的一场大胜利!此后多年,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个和平共处的原则,充分展现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国的风度与包容!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和各国首脑会谈时也尽量求同存异,既没有刻意渲染亚非国家曾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同“,也没有强化各国对自由民主和共产主义的认识的”异“。一直都是和风细雨、宽容相待。其实“异”有多种,有的也许会直接导致两国的争端,如国境线的划分。而有的“异”却几乎是中性的,如认知和文化习惯不同。
所以,这个所谓的“异”完全是由相处之间的包容决定的。总理在整个会议期间,表现出的温文尔雅、和风细雨、雍容大度,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浩瀚的胸怀和包容的内涵。在这样的不断努力下,各国领导人对新中国的认识逐渐开始变得很正面。万隆会议后,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开始增长。所以有关万隆会议,当时大多数西方媒体的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外交上的大胜!!!
斯人已逝,但音容如斯。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但他的外交智慧,至今仍令人无法不无限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