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即位后面对严峻的人地矛盾和政治斗争,王莽以退为进而掌权

史海撷英 2024-01-15 16:01:01

绥和二年三月丙戌日(前7年4月15日),汉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因病驾崩了。然后,汉哀帝顺利接班。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汉哀帝刚刚登基之后不久,当朝大司马王莽就忽然主动申请,要辞去自己的大司马之职。

对于王莽的这个申请,汉哀帝最开始其实没敢直接接受。因为当时他还没彻底坐稳皇位,他也担心王莽是想以退为进,以此来要挟他。所以王莽这次申请,他并没有同意。直到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汉哀帝将很多要害部门都换上了自己的人之后,王莽又打了辞职报告。这一次,汉哀帝终于开始慎重考虑了。既然当时汉哀帝已经彻底掌握住了朝局,王莽又不是他的嫡系,汉哀帝自然愿意顺水推舟,就此免了王莽的职务。

就这样,在汉哀帝登基之后不久,汉哀帝正式免了王莽的职。然后,王莽直接回了自己的封地,就此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事情发展到这里,王莽的政治前途似乎已经彻底断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王莽和汉哀帝并没有太近的亲戚关系。所以到了汉哀帝时代,王莽注定不可能再有掌权的机会。而随着王莽辞职,这段权力斗争似乎也就应该到此为止了,后面也不应该再有王莽的剧情了。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反转来了。

就在王莽刚刚回家隐居数年之后,汉哀帝忽然下诏,让王莽返回京城。“元寿元年,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对策深颂莽功德,上于是征莽。”

王莽

就这样,王莽再次回到了朝堂,然后再次拥有了权力。而这一次,谁也无法阻挡他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了。

那么,在这三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汉哀帝之前已经将王莽免职,后来却不得不再将王莽找回来?在这期间,王莽到底又做了什么呢?

这个故事得从之前王莽到底是怎么当上大司马开始慢慢说起。

王莽上位的过程,其实比较传奇。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王莽能够掌权,外戚这个身份,其实只占了很少一部分原因。对于王莽来说,外戚这个身份,其实更像是一个进入权力战争的入场券。而进入战场之后,接下来怎么斗争其实只能靠他自己。

很多年以前,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因为嫁给了汉元帝并且给汉元帝生了儿子,所以就带着整个王家起飞了。而后来,汉元帝驾崩之后,又是王政君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汉成帝。所以到了汉成帝时代,王家成了最顶端的外戚家族。

同时,汉成帝把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推给了王家人。所以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汉朝的朝堂上基本上就是王家说了算。在这二十年当中,王政君的几个兄弟轮流做汉朝的第一大臣,直接参与辅政。

王莽

然后,到了二十多年之后,随着王政君的几个兄弟先后去世。王家的权力地位开始准备交给下一代人。而当时王家内部,其实准备了两个候选人。一个是王莽,另一个是王莽大姨家的儿子淳于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莽第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手腕。

早在十多年以前,王莽和淳于长其实就已经被内定为王家的下一代继承人了。王家下一代的年轻人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数都是纨绔子弟,也就只有王莽和淳于长这两个年轻人还算像点样,有点政治天赋。

十多年以前,王莽和淳于长几乎是同时入仕,同时开始做官。但不同的是,之前这十几年里,王莽和淳于长,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淳于长玩的是宠臣那一套,他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讨皇帝欢心,怎么让皇后替自己说话。而王莽走的则是纯臣的路子,他每天就在琢磨怎么好好干活,怎么努力团结下属,让下面的读书人都崇拜自己。

因为走的路不一样,两人此时的成绩也截然不同。此时的淳于长已经是汉成帝眼前最宠信的大臣,后宫最得宠的赵飞燕也是他的政治盟友。“久之,赵飞燕贵幸,上欲立以为皇后,太后以其所出微,难之。长主往来通语东宫。岁余,赵皇后得立,上甚德之,乃追显长前功,下诏曰:‘前将作大匠解万年奏请营作昌陵,罢弊海内,侍中卫尉长数白宜止徙家反故处,朕以长言下公卿,议者皆合长计。首建至策,民以康宁。其赐长爵关内侯。’后遂封为定陵侯,大见信用,贵倾公卿。”反观王莽,此时虽然已经成了侍中,可以直接参与高层决策,但却远不如淳于长得宠。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王莽对淳于长出手了。

淳于长

没有人知道王莽当时私底下到底都做了多少布置拉拢了多少人。总之最后,王莽通过自己的布置知道了淳于长一个秘密:原来,此时的淳于长竟然敢和汉成帝的废后许氏私下有书信来往。而且,两人在信中的语言还非常轻佻。“是时,太后姊子淳于长以材能为九卿,先进在莽右。莽阴求其罪过,因大司马曲阳侯根白之,”“根兄子新都侯王莽心害长宠,私闻长取许孊,受长定宫赂遗。莽侍曲阳侯疾,因言:‘长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至对衣冠议语署置。”具言其罪过。根怒曰:‘即如是,何不白也?’莽曰:‘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根曰:‘趣白东宫。’莽求见太后,具言长骄佚,欲代曲阳侯,对莽母上车,私与长定贵人姊通,受取其衣物。太后亦怒曰:‘儿至如此!往白之帝!’莽白上,上乃免长官,遣就国。”而在这之后,淳于长竟然还敢求王家掌权的长辈替他说情。“初,长为侍中,奉两宫使,亲密。红阳侯立独不得为大司马辅政,立自疑为长毁谮,常怨毒长。上知之。及长当就国也,立嗣子融从长请车骑,长以珍宝因融重遗立,立因为长言。于是天子疑焉,下有司案验。史捕融,立令融自杀以灭口。上愈疑其有大奸,遂逮长系洛阳诏狱穷治。长具服戏侮长定宫,谋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狱中。妻子当坐者徙合浦,母若归故郡。红阳侯立就国。将军、卿、大夫、郡守坐长免罢者数十人。莽遂代根为大司马。久之,还长母及子酺于长安。后酺有罪,莽复杀之,徙其家属归故郡。”

就这样,王莽成了王家的第一继承人。

更巧合的是,在这之后没过多久,王家仅存的那个掌权的叔叔王根就病重了。王根病重之后就推荐了王莽接替自己担任大司马之职。其实就算王根不推荐,王家此时也没有了别的选择。

就这样,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正式成为大司马,成了汉朝的第一大臣。

以上这些,就是王莽成为第一大臣的大致过程。对于一般的权臣来说,成为大司马已经是他们权力道路上的终点了。再往前一步,就是皇帝本人。可是对于王莽来说,这却只是刚开始。

对于王莽来说,当上大司马,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手段。准确来说,王莽之所以想当大司马,甚至不惜对自己的表哥和叔叔出手,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不是他贪图权势和财富,而是他想做事!

王莽

在做官动机这一点,王莽和西汉后期其他几位掌权的外戚都不一样。其他人做官或许就是为了财富和权势,为了无比奢华的生活。但是王莽掌权,他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是为了要解决西汉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儒家门徒。

所以,王莽当上大司马之后,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他开始提拔几位著名的大儒掌权。同时,王莽并没有将这几位大儒当成自己的下属,而是将他们视作合伙人。另一方面,王莽也开始着手解决西汉当时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实际上,西汉末期的问题绝对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单纯就是因为西汉最后的几个皇帝昏庸,然后王莽趁机掌权,最后就篡位了。

真实的情况是,当时西汉人口太多了,而整个西汉的耕地面积已经很难供养这么多的人口。据史学家考证,汉成帝和汉哀帝在位期间,西汉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巅峰,大概在5900万左右。而西汉整体的耕地面积大概是8亿亩左右。而按照当时的粮食亩产量来推算,至少要七八亩耕地才能提供一个人所需的口粮。同时,如果这个人想吃肉喝酒,那就需要更多的耕地来产出相应的植物,酿酒或者做饲料。如此一来,占据更多耕地的地主,就能自由决定种什么,过着奢华的生活。而那些没有土地的底层百姓,他们连基础口粮都不够。而一旦饿肚子的人越来越多,接下来就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这是整个西汉末期所有问题出现的根源。

而在这个根本问题之上产生出来的主要矛盾,就是土地兼并。那些拥有更高地位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占据更多的耕地。然后,那些底层百姓就会逐渐失去耕地,失去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王莽

王莽当时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个。

所以接下来,王莽掌权之后,第一时间就召集了一堆大儒,打算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唯一能参考的,就是儒家的那些理论。当然,这些东西都属于隐藏的历史主线。而从表面上来看,王莽掌权之后,其实就是正常工作,提拔了一些有名的大儒。唯一不同的是,王莽和之前几位掌权的外戚不一样,他是一个坚定的儒家门生。所以,王莽掌权之后一直用儒家的礼仪和道理来要求自己。在官场上,他广纳谏言,提拔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做官,从不开后门。在私人生活上,他极为简朴。不光不贪污,就连国家给他的那些钱,他都拿来招待名士,接济百姓,从来不乱花一分钱。“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这样的王莽很难说他是一个坏人。

也正是因为王莽和之前几位外戚表现的截然不同,他符合儒家以及大众对于完美官员的一切想象。所以接下来,大家开始疯狂崇拜王莽。支持和推崇王莽的人开始越来越多。

但除此之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王莽却遇到了麻烦。

王莽掌权之后,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他已经是第一大臣,但这个位置,似乎依然无法让他完成自己的改革。

首先,王莽如果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得动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他想解决土地兼并的矛盾,就必须得从那些占据大量土地的地主手里拿出多余的土地,分给那些底层百姓。但这样一来,王莽势必会触动整个地主阶层的利益,下面会有很多人反对他,国家会因此产生动荡。到那个时候,汉成帝一定会把他推出来。而且他被推出来之后,汉成帝为了息事宁人,一定会废止改革。因为汉成帝的根本诉求,是国家稳定,是皇位要坐得稳!而王莽的诉求,则是进行改革。

刘骜

也就是说,单凭一个第一大臣的身份,王莽还是无法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要他头上还有汉成帝压着,他的改革就注定会无疾而终。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王莽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让王莽开始了接下来的布局。这个问题就是汉成帝本人没儿子。

因为没有儿子,汉成帝不得不立自己二弟刘康家的儿子做太子。但同时,刘康和汉成帝属于是同父异母的关系。汉成帝是王政君生的,而刘康则是当年另一位宠妃傅氏所生。

也就是说,一旦未来汉成帝驾崩,这个刘康的孩子接班,王家一定会失势!因为当年在后宫里,王政君和这个傅氏的关系就不太好。如果这个傅氏的孙子做了皇帝,他一定会重用傅家,打击王家。

如果王莽是一个正常的权臣,他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斗倒太子,为王家未来的权势铺路。但真实的情况是,王莽此时并没有和太子起冲突。他反倒是顺水推舟,默认太子上位,同时开始了自己的下一阶段的布局。

刘欣

绥和二年三月丙戌日(前7年4月15日),汉成帝驾崩,随后太子接班,这就是汉哀帝。而汉哀帝登基之后,就发生了王莽请求退休的故事。在王莽几次请求退休之后,汉哀帝也开始以为,是王莽真的打算退休。所以再之后,汉哀帝就批准了王莽的申请。

这种情况之前其实也发生过好几次。在西汉后期的历史上,曾经有多个外戚家族掌权。而当这个家族关系密切的皇帝驾崩后,这个家族往往也会选择逐渐淡出朝堂。比如当时的史家就是如此,最后还能落得一个善终。

所以当时汉哀帝也觉得,王莽这么做就是想要急流勇退,想要给王家一个善终的结局。于是后来,在批准了王莽的离职报告之后,汉哀帝又顺势把王家的其他人免职,将王家逐渐赶回了老家。与此同时,汉哀帝还把自己奶奶家和母亲家都给提拔了起来,让这两家成了新的外戚家族。唯一不同的是,汉哀帝并没有斩尽杀绝。对于王莽提拔起来的那些官员,汉哀帝依然愿意重用。只要他们不是死保王家,汉哀帝也不愿意为难他们。

就这样,在汉哀帝登基之后,西汉的最高权力顺利完成交接。之前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王家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王莽本人也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回到河南新野地区隐居。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历史的主线就变成了两条。一条是王莽这边,另一条是汉哀帝那边。

先说王莽这边。

王莽

在这几年当中,王莽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完美地扮演一个君子。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扮演这个词似乎不太合适。真实的情况是,王莽本人极有可能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君子。

虽然后来王莽篡位这件事被后世骂了两千年。但不得不承认,在篡位之前,王莽的一举一动确实都符合儒家的理念。作为一个官员,他不贪污不受贿,努力干活,生活简朴。而作为一个汉朝人,他遵守汉朝的法律,坚持用最高标准来约束自己。

正是因为王莽的外在表现太过完美,几乎符合儒家对君子乃至圣贤的一切描述!所以当时大量的儒家学者和官员开始疯狂崇拜王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王莽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另外,在这几年的隐居生活当中,王莽身边也发生了一个很特殊的事情。

在此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家奴。按照当时的法律,家奴和普通人不一样,属于主人的私有财产。杀了家奴之后,王家只需要跟官府通报一声,缴纳一笔罚金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这个结果,王莽不接受。因为王莽的主张是,奴仆也有人权,不能被随意杀戮。所以,在王莽的逼迫下,他的二儿子最后只能选择自杀,去给这个奴仆偿命了。“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

对于王莽逼死自己儿子这件事,后世接下来吵了两千多年,都没吵出一个结果。因为不管王莽怎么选,都会存在漏洞。

王莽

如果王莽不逼自己的儿子自杀,那他就是封建制度的走狗,他不尊重人权。而如果王莽逼死了他的儿子,那就又犯了另外一个忌讳,也就是所谓的“亲亲相隐”。一个父亲,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护,都能随意逼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对天下有责任感呢?

王莽杀子这件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问心局”。从他儿子犯事的那一刻开始,王莽就注定不可能找到最完美的解法。后来随着儒学的逐渐发展,后世又衍生出了理学、心学以及事功之学等多种学问。这些学问无一例外,都曾经拿王莽杀子这件事,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当然,同样一件事,后来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后来王莽篡位了,史书上他的形象属于一个奸臣。所以大家普遍觉得,王莽逼死自己的儿子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就是一个伪君子!

不过,不管王莽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至少这个举动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这事一出,王莽在儒家内部的地位瞬间就再也无法动摇了。

在西汉末期的时候,很多百姓都因为失去了土地,不得不卖身为奴。因为他们的奴仆身份,他们享受不到最基本的人权,甚至连生命安全都无法确保。这时候这帮底层百姓忽然听说有一个叫王莽的人,为了他们这些底层人,把自己儿子都逼死了,而且这人还是之前的第一大臣!接下来,大家自然就会疯狂崇拜他。

王莽

就这样,王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士林的一致赞誉。当时整个汉朝,从上到下,大家都觉得王莽就是那个救世主,他就是那个道德模范。

在这几年当中,王莽大概就是这样。

然后是汉哀帝那边。

汉哀帝那边情况则是比较复杂。之前汉哀帝刚刚赶走王莽的时候,他曾经一度认为,是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是随着他逐渐控制住了朝局,他逐渐发现,王莽给他挖了一个大坑!

之前王莽无法解决的那些问题汉哀帝自然也无法解决。说到底,汉哀帝不可能让全国的粮食产量瞬间翻一倍。他也不可能让整个汉朝凭空再多出几亿亩耕地,更不可能让5900万西汉百姓瞬间减少一半。直到这个时候,汉哀帝才明白,王莽这一招其实完全就是以退为进!

在外人看来,王莽的离职完全就是新皇帝登基,要重用新外戚,所以他不得不主动请辞。但是新的外戚掌权之后,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反倒是只能让这些问题进一步暴露。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此一来,到了这个时候,王莽就把原本属于王家的那个责任瞬间甩到了傅家和丁家这两家新外戚身上。

那些中下层的地主和百姓,他们不会看到问题的根本。他们只会看到,王家把持朝政二十年,自己的日子还过得去。但是等到汉哀帝上位,重用傅家和丁家之后,整个汉朝变得越来越糟糕!而且,此时就算王莽回来,再次掌权,他也可以说,所有的问题都是傅家和丁家留下的。这样一来,这个责任就彻底被王莽甩出去了。

直到这时,汉哀帝才彻底明白,为什么当初王莽走得那么干脆,王家一点抵抗都没有。

在这期间,汉哀帝其实自己也尝试过解决问题。他重用了王莽提拔的几个大儒,制定了一套非常激进的改革方案,叫“限田令”。师丹辅政不久,就联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畜养奴婢的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他们在上哀帝的奏疏中建议:“诸侯王列侯皆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这一主张刚刚提出后,“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以外戚丁、傅和宠臣董贤为代表的勋贵宠臣对此皆以为“不便”,哀帝便下诏“且须后”,这个改革方案便被搁置起来,成了一纸空文。最后非但没解决问题,反倒是激化了矛盾。

所以后来,在汉哀帝登基几年之后,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他不得不召回了王莽。

不是他想让王莽回来,而是此时的汉朝朝政缺了王莽不行!尤其是到了汉哀帝登基几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跑到皇宫周围请愿,要求让王莽回来主持政务!

如果是一两个人,汉哀帝可以直接以扰乱朝政的罪名,杀掉他们。但是当请愿的人数越来越多,逐渐超过一千一万之后,汉哀帝也扛不住这股压力了。每一个来请愿的人背后,他们代表的都是成百上千的普通人。而当上千上万的人来请愿,他们身后代表的力量就是整个西汉。到了这个时候,汉哀帝如果再不召回王莽,恐怕他的皇位都会坐不稳了。

王莽

就这样,元寿元年(前2年),王莽被再次召回了京城。虽然当时汉哀帝极为忌惮王莽,不愿意给他任何官职。在王莽回来之后,也只是让他去侍奉太后王政君,没有给他任何实际权力。

但就算这样,重新回到京城的王莽依然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王莽通往最高权力了。

如果汉哀帝能多活几年,或许还能阻止王莽篡位。但问题是,就在王莽回京一年多以后,汉哀帝忽然暴崩,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所以,在汉哀帝驾崩之后,身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第一时间出来主持了朝政。同时,王莽作为王家的代表人,开始全权负责朝政大事。从这时开始,王莽彻底无敌了,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压在他头上。

0 阅读:40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