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数3798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刘少奇同志诞辰的第100周年,也就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决定要为这位传奇的同志专门拍摄一部文献纪录片,片名就叫做《刘少奇》。因为纪录片的拍摄取景有部分是需要在俄罗斯的,所以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就托当时去俄罗斯的工作人员,带去500美元给刘少奇同志的外国长孙阿廖沙(刘维宁),并同时带话给他,希望他能够回家来看看。
刘允斌与父亲刘少奇从小分离1924年,阿廖沙的中国父亲,在江西省的萍乡市安源煤矿中出生了。而这一年,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的刘少奇,正在领导着这里煤矿工人进行罢工运动。
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正是刘少奇同志与他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的长子,名字叫做刘允斌。此时的刘少奇同志正与何宝珍还有他们的儿子一家三人一起生活在安源,刘少奇夫妻之间不仅仅只是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还有两人一起奋斗、抗战多年的战友情。
不过,他们一家幸福团圆的快乐时光也并未持续太久,在刘少奇长子刚出生不久后,他就突然收到了来自组织的通知,组织正需要他前往广州,去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而刘宝珍也因为当时十分紧张的革命局势不得不去参加革命,就这样夫妻两人都离开了刚出生的儿子,投身革命的前线。
因为当时刘少奇与何宝珍夫妻两人没有一人有时间待在儿子身边,照顾儿子,所以他们二人便商量着,要把不满周岁儿子刘允斌就留在煤矿,嘱托煤矿上的工人帮忙进行照顾。但是,又担心工人们需要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儿子,最后夫妻二人决定将儿子交给刘少奇的二哥带回湖南宁乡炭子冲老家抚养。
当时他们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临时安排而已,他们一家人不会分离太长时间的。可天不遂人愿,谁能想到他们这一分别就是好几个春秋,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徒生了许多变故,他们夫妻两人除了有一年的春节回湖南看过一次儿子外,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彼此都没有机会再见过面。
刘少奇第一任妻子何宝珍意外身死1933年3月,在从事共产党事业时,何宝珍意外地被国民党势力抓捕,当她的真实身份暴露时,她无疑遭到敌人十分残酷地严刑拷打。令人敬佩的是她在狱中一次又一次地折磨与拷问中,宁愿牺牲也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她于1934年的深秋季节,在南京的牢狱中英勇牺牲,正值青春年华,年仅32岁。
直到1938年,刘少奇与刘允斌父子两人才有时间重新见面,而刘允斌的母亲何宝珍却再也见不到她的长子了。
何宝珍一生共孕育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他们分别是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和小儿子刘允若。她的这三个孩子,都有着命运多舛的童年,一直都是颠沛流离的,好在最后三人都被党组织找到,成功与刘少奇团聚。
刘少奇得知何宝珍死讯后伤心痛哭,想起他们二人的子女,决定将刘允斌和刘爱琴接到延安来,留在身边自己照顾。所以,因为父亲刘少奇的原因,刘允斌在14岁时,和妹妹一起被接到了父亲身边,都在江西的延安保育小学中读书学习。
刘允斌和妹妹一起去苏联留学1939年,刘允斌15岁的时候,党中央便决定要向苏联输送一批优秀革命者的年轻子女,希望他们可以学习苏联那边的先进思想与技术,将来回国报效祖国。而刘允斌与妹妹刘爱琴理所应当地因为其父母的缘故,出现在了前往苏联留学的名单之上。
当刘少奇询问兄妹两人是否答应要去苏联学习时,没有一点迟疑,他们兄妹就直接十分兴奋地对父亲说,同意了去苏联留学这件事。就这样,在1939年11月,刘允斌兄妹一起赶往苏联。
1940年,刘允斌又在苏联的中学学校之中学习进步,并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刘允斌在苏联的学习十分刻苦,加上他性情温和,从不计较一些小事,而且还尤为喜欢交朋友,所以许多同学喜欢他,他也深得同学们的尊敬,他和他的同学朋友们一起进步,共同努力成长。
1945年,他在自己21岁的时候,靠着自己天赋异禀的资质和日日夜夜努力地学习,十分成功地考进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
1946年,刘允斌还是中国留苏大学生同乡会的会长。在刘允斌认真求学的大学期间也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他认识了他的同学,一位苏联的美丽动人的知识女性玛拉。他与玛拉两人相知相爱,一起坠入了爱河,互相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人生知己。
1949年8月时,美苏两国僵硬的关系因为苏联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慢慢缓和了下来。刘允斌了解到这一点后,便开始充分地意识到原子弹的重要性。原子弹不仅可以轻易地挑起战争,也可以影响人类的命运,为世界带来和平。
所以在1950年的时候,刘允斌选择继续留在莫斯科攻读研究生并且学习与原子弹相关的知识,同时,他与玛拉两人选择结婚。在这之后的四年光阴中,他们夫妻两人先后生下了一男一女,他们也就是姐姐索尼娅和弟弟阿廖沙。
刘允斌他们一家四口,在此后几年里一直生活在苏联,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刘允斌心里却一直都记着祖国,希望自己能够帮助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且繁荣富强的抱负。
刘允斌回国,为国做贡献直到在1955年的时候,31岁的刘允斌收到了来自祖国的来信,这封信是父亲刘少奇写给他的,刘少奇在信中说希望他能够回到祖国,一起与他们建设祖国。
但是在苏联,他的情况并不是很好,他的妻子玛拉的父母并不同意玛拉与刘允斌回到中国。一边是自己的心爱的妻子与可爱的孩子们,是他个人幸福美满的小家;另一边则是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是自己的祖国与人民,是大家。
最终刘允斌牺牲了自己在苏联的小家,坚持自己内心的抱负与信仰,选择回到祖国为国效力。所以刘允斌和自己的妻子就此离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回国后肯定需要忙工作,必定没有时间照顾他的两个孩子,而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还小,离不开母亲,所以他的孩子也就自然留在了苏联,与他们的母亲生活。
1957年,刘允斌便决定开始从莫斯科回国。回国不久后,他就被分配到中国最早的核武器研究所中,参与了我国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制造。刘允斌也因为自己的对科研领域的热情以及充分积累的智慧与知识,对我国的核弹事业,尤其是在刚刚起步的新型热核材料的方面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
刘允斌与其他的一些专家们,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造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把时间都交给了学术研究,更是连睡觉的时间都少。也正是因此,刘允斌已经有二十多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阿廖沙一面,他回国后就一直和自己的妻儿子女一家四口处于分别的特殊状态。
后来,1967年11月,42岁的刘允斌因为国内特殊时期的一些事情,不堪迫害,深夜里在包头的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璀璨的一生。
直到1978年,国内风波开始平息后,刘允斌才得到了平反,恢复了本就属于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以及优秀核化学专家的名誉。
1987年,刘爱琴为了联系上远在苏联的玛拉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花了很多的时间也费了很大功夫,才从她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她嫂嫂与侄子侄女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也终于重新联系上了。
时隔20年,远在苏联的玛拉一家从得知刘允斌已经逝世这一不幸的消息。
阿廖沙在苏联健康生活在苏联生活的玛拉和孩子们虽然在物质上过得很好,不需要为了钱财而发愁,但是玛拉为了保证两个孩子不受到影响,能够过正常的生活,她决定让孩子们跟着自己姓。
平日里,为了避免引起什么关于他们父亲的不必要麻烦,玛拉交代孩子们,在需要他们填写信息时,父亲那一栏单独留下来不要填,就这样,他们对于父亲的印象也永远是空白。
苏联的日子一天天平淡地过去了,两个孩子虽然是玛拉一个人抚养长大,但是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一直都很健康且聪明。
尤其是他们的小儿子阿廖沙,他成功地继承了父母双方的聪明才智以及热爱钻研科学的头脑,非常顺利地考进了莫斯科航空大学,甚至他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国家分配到苏联的航天指挥中心之中工作,并成为了苏联的一名优秀军人。
其实,对于阿廖沙来说,他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父亲是陌生的,因为当年刘允斌离开苏联之时,他才只有3岁而已。他对父亲的所有了解就只有母亲经常对他讲的关于父亲的事,但是他也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1960年的时候,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到苏联莫斯科出席会议后,特意去看望了玛拉一家,当时阿廖沙才只有五岁半。
那天,阿廖沙的家中迎来一位阿廖沙从未见过的面带笑容的慈祥老人,这位老人正是刘少奇,他给阿廖沙带来了许多的玩具和糖果,还忍不住俯身亲吻了他稚嫩的脸庞。那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他的爷爷,也是他和爷爷的最后一次见面。
其实在阿廖沙家中并没有太多与中国有关的痕迹,但是他收藏有一叠照片。在那一叠之中,就有刘少奇俯身亲吻他的照片,所以阿廖沙便决定有机会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阿廖沙成功回国阿廖沙之所以可以回到中国,与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对阿廖沙的关心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王光美膝下一直都是儿孙满堂的,但却非常牵挂远在他国没有见过几面的孙子苏苏和孙女辽辽,并且为了能让她的孙子和孙女回到中国与自己一家团聚,她做了很多的事情。
1998年,王光美托人给阿廖沙寄去了一封信和500美元。阿廖沙对此也很是激动,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想要回到中国,实在是有太多的困难了。
其一,他是国家航天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这个单位是高度保密的,按照规定,他必须等到退役三年后才被准许可以出国,而当时的阿廖沙,甚至还没有退役。其二就是母亲的身体不好,疾病缠身,不能陪他一起出国。就这样,阿廖沙为了可以早日回到中国,申请了提前退役。
最后在2003年,上级同意批准阿廖沙的请求,他也终于回到了中国,踏上了寻亲之路,见到了奶奶王光美和其他的家人们。
现在,阿廖沙已经获得在中国的永久居住证,与他的妻子定居中国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