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一度比明清还垃圾,海军技术却独步天下,英国人为啥会偏科?
世人皆知大英帝国曾经日不落,却不知在16、17世纪的英国可谓是个"偏科生"。那时的英国陆军,竟连明清军队都不如,一场战役能凑齐的火枪手还没有一个现代化连队的人多。可就是这样一个陆军羸弱的国家,却在大海上创造了奇迹!他们不但击退了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海军,更是创造出了令欧洲各国望尘莫及的海上霸业。最令人费解的是,英国国王们宁可被砍头,也要在军舰上投入重金。这到底是为什么?英国人为何会在陆海军战力上如此"偏科"?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揭开这个谜题。
一、陆军之殇:16世纪末的英军窘境
1595年的一个清晨,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的多佛港口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货物。这批货物是来自荷兰的火绳枪,整整装满了三艘商船。英国陆军总督罗伯特·德弗勒伯爵亲自到码头监督卸货,这批火绳枪对英军来说可谓是救命稻草。
当时的英国陆军状况堪称糟糕。在肯特郡的军械库里,能找到的火绳枪不过区区700支,其中一半还是年久失修的旧枪。而就在大海的另一边,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在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载着两万精锐陆军杀来。
更让德弗勒伯爵担忧的是,就连远在东方的明朝军队,在火器装备上都比英军先进。通过葡萄牙商人带来的消息,明军在万历年间就已经装备了十余万支火绳枪,甚至在军中专门成立了"神机营"。而此时的英格兰全境,能凑出的火绳枪部队还不及明军的零头。
1596年春,伦敦城外的一场军事演习暴露了英军的窘境。演习中的一个步兵团,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士兵配备了火器,其余人手持长矛、短剑,甚至有人拿着农用的镰刀参演。一位见证了这场演习的威尼斯使节在日记中写道:"这支军队的装备如此简陋,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欧洲大国的陆军。"
到了1642年爆发内战时,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令人担忧。在埃奇山之战中,查理一世的王军虽然集结了15,000人马,但其中竟有一半是临时征召的农民,他们甚至连制式武器都没有,手中拿的还是自家田地里的农具。
王军中剩下的"正规军"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一份当时的军需清单上记载,整个王军能分到的火绳枪不过2000支,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伦敦塔的军械库里翻出来的老旧装备。
议会军那边的处境也差不多。克伦威尔在给议会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军急需火器装备,士兵们不得不轮流使用火绳枪进行训练。"为了补充军需,议会不得不向苏格兰求援。而王军则指望着鲁伯特王子从欧洲大陆带来的老兵和装备。
当时英军的训练水平更是令人咋舌。在一份流传下来的军官日志中记载,许多新兵甚至连最基本的装填程序都无法熟练掌握。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一个排的士兵竟然用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完成一轮齐射,而同时期的荷兰军队已经能做到每分钟一轮的射击速度。
二、海上雄心:亨利八世开创的航海盛世
1510年的一个晴朗日子,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城传来阵阵欢呼。在朝臣和民众的注视下,一艘庞然大物缓缓驶出皇家船坞。这就是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的"大哈利"号,一艘足有1000吨排水量的巨舰。这艘战舰的现身,标志着英国正式跻身欧洲海上强国之列。
"大哈利"号的建造可谓是处处透着新意。这艘战舰装备了20门前膛火炮和100门后膛火炮,火力之强大在当时堪称空前。最令人称奇的是,工匠们在船舷两侧开凿了独特的炮眼,让火炮可以从舷侧直接发射,这一设计为日后英国战舰奠定了基础。
建造"大哈利"号的过程中,亨利八世曾多次亲临船坞视察。一份保存至今的造船工匠账目显示,为了建造这艘巨舰,亨利八世不惜从威尼斯高薪聘请了造船大师马蒂奥,并专门从挪威进口上等橡木。光是木材和人工费用就花去了王室近8000英镑,这笔钱足够养活一支千人规模的陆军一年。
"大哈利"号的成功,激发了亨利八世对海军的热情。他随即下令在泰晤士河沿岸建立了伍尔维奇和戴特福德两座皇家造船厂。在这些船厂里,一批又一批的英国本土造船工匠开始崭露头角。
其中最有名的是皮特·佩特,这位船匠的革新设计让英国战舰的航速提高了近三成。他发明的新型龙骨结构,不仅增强了船体强度,还大大提升了战舰的操控性。在一次海军演习中,装备了佩特新设计的"白狮"号竟能在逆风中航行,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
到了亨利八世去世时,英国海军的总吨位已突破一万吨,拥有战舰58艘。这支舰队中,千吨级以上的大型战舰就有6艘。更重要的是,英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造船工匠队伍。这些工匠组建了行会,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为日后英国海军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港口城市朴茨茅斯的档案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当时造船行会的章程。章程规定,每个学徒必须经过七年严格训练才能成为正式工匠。工匠们还建立了互助基金,专门资助有天赋的年轻人学习造船技艺。这种制度保证了英国造船业的人才源源不断。
更有意思的是,亨利八世还与伦敦的商人建立起了独特的合作关系。商人们可以在和平时期租用皇家战舰从事贸易,但必须承诺在战时将船只和水手立即归还给海军。这种"军商两用"的制度,既为王室节省了维护费用,又培养了大批熟练的水手。
一份来自1547年的海关记录显示,仅在亨利八世在位的最后五年,经由这种方式训练的水手就超过了3000人。这些既懂航海又熟悉战术的水手,后来成为了英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三、伊丽莎白时代的海军革新
1558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时,英国海军正面临重大转折。这位女王虽然对陆军装备漠不关心,但在战舰改良上却展现出惊人的远见。就在她登基的第二年,一种全新的战舰设计方案便摆在了温莎城堡的会议桌上。
这份设计方案来自约翰·霍金斯,一位锻造出"女王船"系列的传奇船匠。"女王船"最大的革新在于它的尺寸——标准吨位500到600吨。这个吨位不同寻常,比传统的大型战舰小,却比普通商船大得多。一位西班牙使节在给国王的密信中写道:"英国人正在建造一种从未见过的战舰,它们灵活得像海豚,却能携带重型火炮。"
"女王船"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炮位设计。霍金斯将重型火炮安装在甲板上,通过舷侧的炮眼进行射击。这种设计让"女王船"能在海浪中保持稳定射击,大大提高了命中率。据海军档案记载,在一次试射中,"月神"号连续发射了12轮炮弹,竟有9发命中了300码外的木板靶子。
更令人称奇的是英国船匠行会的秘密改良。他们在朴茨茅斯的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模型工坊,专门研究如何改进船体结构。1580年,船匠威廉·博罗发明了一种新型龙骨连接方式,让战舰在高速转向时更加稳定。这项技术被列为造船行会的最高机密,任何泄露者都将被处以极刑。
德雷克船长在他的航海日志中记录道:"我们的新式战舰能在三分钟内完成一个180度转向,这在以前要花上至少十分钟。"德雷克后来还改进了帆缆系统,发明了更加灵活的快速战舰,这些改进为日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立下大功。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来袭时,英国海军的这些技术优势终于显现。在一份缴获的西班牙军官日记中写道:"英国人的战舰就像水上的精灵,它们能在我们笨重的大船转向之前,就完成两到三次齐射。我们引以为傲的火力优势,在这种机动作战面前毫无用处。"
当时参与战斗的"复仇"号上尚存的火炮记录显示,这艘"女王船"在八小时的战斗中共发射了近500发炮弹,而对方的西班牙旗舰在同样时间里只发射了不到100发。这种火力输出的差距,最终成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
伊丽莎白时代的造船工艺也在不断精进。在伦敦塔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1590年的船匠工序手册。手册详细记载了超过50种不同的木材处理方法,以及各种特殊部件的制作技巧。这些工艺的精进,让英国战舰的使用寿命远超其他国家。一艘名为"胜利"号的"女王船",竟然服役了惊人的28年,而当时西班牙战舰的平均服役期仅有12年。
四、"砍头也要造船"的执着
1640年,英国国库几乎空空如也,查理一世的陆军甚至连最基本的军饷都发不出来。可就在这时,从朴茨茅斯造船厂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国王下令投入四万英镑,建造一艘装备102门火炮的超级战舰"海上君王"号。
这笔钱的数额惊人。根据当时的财政记录,四万英镑足够装备一支5000人的陆军,或者建造20座坚固的海防要塞。一位议会议员在日记中写道:"国王宁可把钱投进海里,也不愿意支持陆军。"
"海上君王"号的建造工程浩大,光是采购木材就动用了三个郡的橡树林。王室造船厂的工匠传承在这艘战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总工匠托马斯·希顿在工程日志中记载:"每一块木材的安装都经过精确计算,每一个接缝都用特制的铜钉加固,就连甲板上的木板都是专门挑选的曲纹橡木,以增加强度。"
1641年春,"海上君王"号下水时的场面蔚为壮观。一位荷兰商人在信中这样描述:"这艘战舰就像一座漂浮的城堡,三层甲板上整齐排列着青铜火炮,桅杆高耸入云。就连我们最大的战舰与之相比,也显得渺小。"
然而,查理一世的造船执念并未因内战爆发而减弱。即便在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依然坚持拨款维护海军。一份1644年的军需清单显示,国王在一个月内向海军拨付了8000英镑,而陆军只得到2000英镑。
克伦威尔上台后,这种重海轻陆的传统不仅得到延续,还进一步加强。他执政期间,英国海军的实力突飞猛进。到1653年,英国已拥有86艘千吨级战舰,其中大部分装备60到80门火炮。在伦敦塔的档案中保存着一份详细的舰队清单,显示这些战舰的总火力竟超过了5000门火炮。
令人惊叹的是,王室造船厂的工匠们创造出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建造体系。在查塔姆船厂发现的一份工艺手册中,详细记录了从龙骨铺设到最后一块甲板安装的全部336个工序。这种精确的工艺流程使得英国能在短短五年内建造出30多艘大型战舰。
一位法国海军观察员在报告中写道:"英国人建造战舰就像是在流水线上制造产品,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工匠都熟知自己的职责。而我们建造一艘战舰,往往要根据不同工匠的经验随机应变。"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前下令建造的最后一艘战舰"共和国"号,集中体现了英国造船工艺的巅峰水平。这艘战舰不仅装备了100门火炮,还首次采用了铜皮包底的技术,大大延长了船体的使用寿命。"共和国"号的建造图纸被完整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研究17世纪造船技术的重要资料。
五、海陆两军科技树失衡的深层原因
1660年的一个雨天,英国皇家财政部的会计官托马斯·温特顿正在核算一笔特殊的账目。这份长达27页的账册记录了过去15年间英国海军和陆军的收支情况,其中的数字令人震惊。仅仅在1645年到1660年间,英国海军就为王室带来了超过250万英镑的收入,而同期陆军的远征行动却亏损了将近80万英镑。
这份珍贵的账册今天仍保存在大英图书馆,它揭示了英国海陆军发展失衡的关键原因。在收入栏目中,海军的收入来源丰富多样:护航费、港口税、贸易分成,甚至还有来自"合法私掠"的巨额收益。一条有趣的记录显示,仅1650年一年,德雷克的继任者约翰·霍金斯就为王室缴纳了12万英镑的"私掠分成"。
反观陆军的账目则是一片惨淡。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参与尼德兰战事的远征军,不仅损失了大量人员,还烧掉了足足40万英镑。这笔钱相当于当时10艘顶级战列舰的造价。更讽刺的是,这支远征军最终连一个据点都没有保住。
在朴茨茅斯港的海关记录中,一份1655年的报告生动展现了海军带来的经济效益。报告显示,仅这一个港口,每年就有超过200艘商船在皇家海军的护航下安全往返于欧洲大陆,每艘商船都要向王室支付可观的护航费。
海权防御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588年击退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胜利,给英国统治者上了深刻一课。一位枢密院大臣在给国王的备忘录中写道:"只要我们的舰队控制着海峡,任何敌人都无法踏上英格兰的土地。与其养活数万陆军,不如建造更多战舰。"
这种战略思维得到了商人阶层的积极响应。伦敦商会的档案显示,从1590年到1650年,商人们总共向王室捐献了超过50万英镑用于造船。而同期用于支持陆军的民间捐款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最具戏剧性的是"海盗经济"带来的暴利。在一份1640年的秘密报告中,海军部详细记录了"合法私掠"的收益分配:每当英国战舰缴获敌国商船,货物价值的三分之一归王室所有,三分之一归船长和船员,剩下的三分之一用于舰队维护。这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海军将士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陆军远征几乎次次都是赔本买卖。在特鲁罗档案馆保存的一份1648年军费报告中,详细记载了一支5000人陆军远征法国的支出:光是粮草和马匹的费用就高达15000英镑,而整个远征最终只缴获了价值2000英镑的战利品。一位军需官在报告最后无奈地写道:"陆军打仗就是在烧钱,而海军打仗是在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