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攻占彰武后为何裹足不前,坐视四野攻克锦州,活捉范汉杰

海天一 2025-02-12 02:33:57

辽沈战役中,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廖耀湘攻下彰武之后,他迅速切断了东野(即四野)的后勤补给线。如果此时廖耀湘能够趁势全力出击,支援锦州,辽沈战役的局势发展可能会有所不同。

关于蒋介石,当时他非常激动,于10月12日向卫立煌和廖耀湘发出了电报,内容如下。

不应再继续等待两锦部队会合的计划,应该趁着敌人对两锦的攻击已显疲态之际,无论两锦的局势如何变化,廖司令官所部应坚定不移地向西推进,不要再犹豫。如果锦州失守,亦需全力以赴进行恢复。这是东北整个国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是当前唯一的战略选择。

没想到廖耀湘竟然无视蒋介石的指示,迟迟没有行动。最终,这一拖延的结果是:锦州沦陷,范汉杰也被俘获。

这个消息立刻让蒋介石怒火中烧,10月18日他便飞往沈阳,命令卫立煌,特别是严令廖耀湘的部队,务必“全力向黑山和大虎山方向进攻,重新夺回锦州”。

遗憾的是,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在10月20日,东野发出了动员令,宣称“我们决心首先抓住从沈阳出发的廖耀湘兵团,并在野战中将其歼灭”。由此,廖耀湘兵团的覆灭便宣告了序幕的开始。

显然,此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廖耀湘在攻下彰武之后,为什么会停滞不前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两个“婆婆”

在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相当于有两个上级。一个是蒋介石,他要求从东西两面进攻,试图在锦州与共军进行对决。换句话说,蒋介石认为:既然共军要攻打锦州,那么我就将锦州作为诱饵,你们围攻锦州,我就趁机攻击你们的围困部队。

蒋介石的这一大战略确实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展现了相当的气魄。然而,问题在于,尽管理论上成立,能否真正落实并有效实施则是另一个挑战。

可以参考孟良崮战役,将锦州视作孟良崮,范汉杰可以比拟为张灵甫,而李天霞则类似于廖耀湘,这样一来,这场战斗的危险性便显而易见了。正如那句“万马之中斩将首级”。

如果廖耀湘真的行动起来,全力支援锦州,就必须做好“救援不成,反而遭到围攻”的觉悟。这正是共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国军因此吃了不少亏,甚至留下了心理阴影。因此,廖耀湘内心深处并不赞同蒋介石把自己当作筹码的“梭哈”策略。

此时,廖耀湘还有一个岳母,那就是卫立煌!对于卫立煌来说,他的策略就是“以拖待变”。

也就是说,以沈阳为中心,你去攻击长春?去吧,随你,反正我不会提供援助。你去攻打锦州?去吧,我还是不会出手,只要我掌握了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就能撑住局面。

显然此时,廖耀湘和卫立煌的想法一致,那就是:保全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宁可舍弃朋友,也不愿意牺牲自己"正是他们的希望。

廖耀湘进攻彰武实际上是受到蒋介石的逼迫,而卫立煌对此持有强烈反对的态度。因此,当廖耀湘攻下彰武后,他在“两个婆婆”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如果让我去支援锦州,那就相当于打破了这个平衡。

因此,蒋介石的命令可以暂时搁置,先观察几天再作决定。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上下级之间缺乏共识,根本没有全力以赴的决心。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导致执行力大幅降低。

其二:国军陋习太要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正好适用于廖耀湘攻克彰武的情况。根据新一军的陈时杰回忆,“军部对汽油的供应非常重视,曾从沈阳补给区紧急调运了300多桶汽油送往前线。这些桶上都贴有封条,消耗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在行动的初期并没有遭遇汽油短缺的问题。”

可惜在占领彰武后,问题随之而来,“(国军)的汽车兵在新民、彰武和新立屯疯狂运输粮食回去获利,甚至不惜将原本载运的弹药和油料卸掉。”

也就是说,廖耀湘的兵团在攻下彰武后,迅速变成了“奸商”,开始琢磨如何捞钱。所谓的“各部忙着抢运解放军遗留下来的物资谋利,忙碌了三天”,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

根据战地视察第三组的视察官刘鸣球所著的《东北会战军事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共“匪”占据沈阳的对策与阴谋》一书。

上级指挥官既没有胜利的计划,也缺乏舍生取义的决心,战斗意志低迷,畏缩不前,对命令执行不力。十月九日(应为十一日)在攻陷彰武时,本有机会将“匪”军的五纵队和十纵队彻底消灭在饶阳河东岸,然而由于彰武“匪”军留下大量高粱米,各部队却因抢运高粱米而耽误了三天,错失了消灭敌军的良机。

毛人凤在转报尚超撰写的《东北战役检讨》中提到类似的内容:新三军在攻下彰武的第三天,准备用五百辆大车将“匪”的物资运往新民……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廖耀湘急于支援锦州,也根本无从实现。

首先,弹药和燃料都已被卸下车,没有这些资源,怎么能进行战斗呢?

其次,所有车辆都全力以赴,往返运输在彰武等地缴获的物资,以便于获取利益。如果没有这些车辆,如何能实现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争分夺秒进行救援)呢?

第三,各级指挥官心中满是“金元宝”的念头,怎么还可能有效地指挥部队出征作战,更不用说为了锦州的生死未卜去救援了。人生最大的悲哀或许就是,人在世已不再,而财富却依旧堆积如山……

那么,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呢?毫无疑问,是廖耀湘!

当然,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蒋介石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军的这一不良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根深蒂固,为什么始终无法根除?如今终于遭到了报应。即使廖耀湘想要执行蒋介石的指令,也已无从下手——基层早已松散失控。

其三:让人苦笑不得的尾声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不仅因忙于赚钱而耽误了救援锦州,还因为追求利益,最终让自己陷入了无可逃脱的境地。

根据第三组视察官周醒寰的报告,廖耀湘在10月19日占领新立屯后,随即忙于抢夺物资,寻求发财机会,因此在当地滞留了三天未作任何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锦州在10月15日便已经失守,理论上来说,廖耀湘的部队应该立刻采取措施进行自救,然而他们却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在忙着谋取利益。

这就是国军,越是阅读解密的历史资料,越让我感慨:无论是廖耀湘还是黄维,他们都已战败被俘,居然还能大声喊出“拉开三十里,重打一次”,真是可笑至极……

0 阅读:0
海天一

海天一

海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