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但什么是丛林呢?
丛林就是人性,就是社会,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迷茫、挣扎、悲喜的地方。
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才会明白自己有了什么样的损失,对人生而言,“老死”实在是最真实的现实,但在这之前,人们都以为自己没有这么一天。
从古至今,这点几乎没有变过。
人到老时才聪明,为什么?要想分清楚真假,需要大半生的时间回老家时候看到一个长辈,他过去是很威风的一个人,说话声音洪亮,言行气势十足,让人不可小觑。
现在的他什么样呢?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瘦骨嶙峋,沉默寡言,几乎没有存在感。据说他已经时日无多,周围的人看他就像看死人一样了。
几个亲戚过来探望,当着面说他过去的种种,花了多少心思算计人,占了什么人便宜,作了什么业……他一言不发,或许他知道说什么也没用了,木已成舟,事已至此,只能听之任之。
在这样的人面前,几乎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人们对他就像对草木一样,没有避讳和在意。
他也终于看破了真假,但人生却走到了尽头。我经常想,如果他早知如此,那他之前还会那样吗?有钱难买早知道,假如人在年轻时候有老年的认识,无疑会聪明许多。
老了,还有什么用呢?人生在世,难免勾心斗角,难免争权夺利,我们为许多的“有用”的东西奔波忙碌,吃尽了苦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而到了老年时候,人会越来越边缘化,把人生的舞台让给年轻人,看着他们像我们一样的努力和可笑,曾经的错误和悲剧一再上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人老了,对别人和自己来说就是“没用了”。所谓虚荣和自尊,变得越来越轻薄,有些老人还想去比较,还要去显摆,还有证明自己的执念,但事实就是越来越可笑,越来越可怜。
这就像一场戏已经落幕了,舞台上的演员还不知道,还在那里唱着独角戏,只是徒惹人厌烦和耻笑罢了。
所以人永远要努力让自己有自知之明,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要忘了自己是谁。
热闹只是暂时的,孤独才是永恒的!在看望家里老人的时候,记得掏钱给她,她有些悲哀的说“钱对我没用了”,但手还是接过了钱,或许这是一种习惯。
周围的人坐在一起谈及老人过去的热闹和风光,她却什么也听不见了,也许她也想起过从前,但都被无尽的孤独掩盖了。
人生种种,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包括恩怨情仇,爱恨得失,所有一切都会湮没在时间的灰烬里。
但在身临其境的时候,人们不会有这样的觉悟。
或许你会说“所有人都是这样”,但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就是对的吗?假如我们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跟从前的人一样,草木一秋,那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稀里糊涂的活着,还是承受痛苦而活?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他们宁愿自欺欺人,宁愿是活得麻木不仁。好像这样就避开了烦恼、痛苦和一切不顺。人啊,真的是最擅长自欺欺人的物种。
越是一无是处的人越自以为是。越是愚昧无能的人越自高自大。越是自命不凡的人越庸俗鄙陋。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罗刹海市》这里的歌词确实是很多人真实写照。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真正应该做什么的人并不多。人在世俗之中,为了名为了利,总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那时候又怎么知道自己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
所以啊,哪怕清醒会让人痛苦,但也值得。你必须看清楚是什么导致了你的疼痛,一个对自己现实处境不能客观看待的人,配得上但辜负了他的苦难。
到了人生的最后,甚至一场大病就会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你在没有多少人在乎,你不在也没有几个人在乎,你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实际上你只是活在自己的狭隘和自欺里。记住,最好不要耗费大半生的时间才明白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