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石河子的上海人

泽洋的趣事 2025-04-26 13:27:36

2019年的夏天,我在新疆石河子市下属团场调研。有个老人听说有上海援疆干部过来,执意要见一见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我眼前,他混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用颤抖的双手紧紧握住我的胳膊:“侬是上海来的伐?”浓重的老派上海方言,瞬间将我拉回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听老人说,1956年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就是在那年随“上海支边青年”队伍进疆的。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和满腔热血,跨越四千公里来到戈壁荒漠。

他们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他们在亘古荒原上,参与建起了农场、工厂、学校。老人骄傲地说:"阿拉种下的第一排白杨树,现在都长成防风林了。"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我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50年代,上海有8千多名支边青年落户新疆。他们参与开垦荒地达百万亩,建立学校、医院等设施百余所。他们不仅是拓荒者,更是将海派文化融入边疆,在戈壁滩上播撒下文明的种子。

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援疆精神早在那一代人就已经铸就。他们用一生践行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

当老人用上海话哼起《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时,在场所有的人都不禁泪湿了眼眶。这跨越时空的乡音,正是对奉献者最好的致敬!

0 阅读:5
泽洋的趣事

泽洋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