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银。
01
前几天我在楼下吃面,不一会进来一对母女,就坐在我的隔壁桌。
整个吃饭期间,这个妈妈一直在对着女儿喋喋不休:
你说我天天上班这么累,下了班还得为你操心,真是劳碌命;
你学习能不能用点心,你看看你这卷子,错的全是不该错的;
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补课,你说你的成绩咋就不见提高?
……
对面的小女孩低头默默听着妈妈的话,忽然轻声安慰道:
“妈妈你别生气了,我会努力的。”
“妈妈你快吃吧,面都要凉了。”
妈妈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说:“行,等会吃完回家你先把作业做了,然后我再给你出套卷子。”
我看着那个小女孩,虽然看起来很懂事很成熟,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脸上不见笑容,眼里也无光。
我看到周围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最主要的作用是给焦虑的爹妈提供情绪价值。
否则爹妈就不知道孩子闲置在家怎么办,或觉得孩子立即就要落后于人,以及自己做了一周牛马也想偷空休息。
这浓浓的班味,是爹妈需要,不是孩子。
这种行为通常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然而却是彻底忽略孩子的真实需要。
不禁想起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教授的一句话:
“一个家庭最大的心酸,就是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02
父母的情绪价值,是孩子幸福感的源泉。在亲子关系中,情绪价值可抵万金。
如何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下3点。
一、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
知乎有个话题: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一生吗?”
有人说:“我真的是在用我的一生治愈童年。”
然而还有人说:“我发现一辈子也无法治愈。”
幸福的家庭,就是遇到困难时,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团结起来,用最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咱们给过孩子这种踏实的感觉了吗?”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半来自家庭。”好的家庭氛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松弛感。
父母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更不会因为一些小过错而大动干戈,类似打翻牛奶这种不小心的错误,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糊涂一些,包容一点,用幽默或者打趣的语气搪塞过去就行了。
若是总揪着对方的过错或过失不放,很容易让气氛紧张。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父母亲的情绪松弛稳定。
琐事不争吵,遇事不责备,有事一起扛,让孩子从小幸福到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棒的成长礼物。
二、看见孩子的情绪,先共情,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有时候,你很想马上解决问题。
这种沟通方式并不奏效,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重了孩子的情绪—他要么反抗你,要么退缩逃避,要么和没听见一样一动不动。
事实上,遇到这类情况时,最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孩子理解、确认自己的感受,并重获安全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精力思考问题,而这源自人类的大脑机制。
哄和吼能让孩子情绪消失吗?
我们习惯性地采用“哄”和“吼”的方式,试图帮助他们快速平静下来。事实上,无论是“哄”的溺爱方式,还是“吼”的独裁方式,都可能使孩子形成一个特征—情绪化。
“哄”的实质是回避情绪;
“吼”的本质是用压力让孩子认同;
“讲大道理”是在对孩子强制输出。
处于认知发展早期孩子还不能客观理解和过滤大量信息,所以当你的孩子因为被批评、责备,或者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选择反抗或退缩时,你要知道,这是他本能的反应机制。
当孩子处于情绪之中时,你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他“你应该怎样怎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需要孩子用到他的“理性大脑”,而此刻他的“理性大脑”还没有恢复工作,只是你在对孩子强制输出。
倾听、陪伴、拥抱他们,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从压力状态中脱离出来,使他们的“理性大脑”得以激活。
久而久之,孩子的“理性大脑”就会得到更好的发育。
三、教会孩子情绪发泄的方法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小孩子也是一样。为人父母,不是教孩子如何把情绪吞回去,而是应当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宣泄方法。
为何有些孩子情绪一上来就打人、骂人、摔东西,习惯用暴力解决?就是因为不懂宣泄情绪的正确方法。
正确的方法,比如——找个安静的角落哭一场、去户外跑一圈、给孩子一个可以出气的枕头等等。
写在最后:
情绪价值,看不见、摸不到,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心态和未来。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修炼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让孩子能够活出丰盈与开阔。